【關鍵詞】初中地理 研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A-
0029-0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改變課程功能和學習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改變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一種學習模式,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以研究地理問題為出發點,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來獲取知識和技能,并將學到的地理知識用于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一、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一)開展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從初中生的認知特點來看,在地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地理課程標準最大的亮點在于中學地理教學不再局限于只是讓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而是要讓學生學會如何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學生對人口、資源、環境有深刻的認識,鼓勵學生自主發現、自主研究、積極體驗、學會反思。而在地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能夠較好的實現課標提出的要求。
(二)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的需要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地理學科沒有獲得教師的重視。有的教師的地理教學水平出現停滯甚至下滑,更談不上提高。新課程改革給地理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也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在確定研究主題、搜集資料等方面具有較大的自主性,而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需要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改進教學行為上,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能夠促進教與學的有機結合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讓學生在充分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拓展思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然而,研究性學習絕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毫無目的地開展“研究”。由于初中生的思維尚未完全成熟,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有待養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引導者和指導者。當學生在選擇需要研究的課題或分析問題時,教師需要適時指導和引導,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
(一)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是開展地理研究性學習的前提
課堂是學生積累知識的主陣地,因此,教師首先要以課堂教學為依托,以教材為基礎開展研究性學習。例如,學習湘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中國的氣候》時,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我國主要的氣候類型——季風氣候的成因、主要特征以及這種特征會造成哪些特殊的天氣,對當地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什么樣的影響”。要達成教學目標,學生必須具備以下基本常識:我國主要的氣候類型是什么,這種季風氣候類型有什么特征,它在我國影響的范圍有多大,形成這種氣候類型的原因是什么。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待學生對教材內容有了初步了解后,再進行引導和點撥。這樣一來,學生就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如我國的季風氣候會產生寒潮、臺風、梅雨、沙塵暴等天氣,這些特殊的天氣會造成哪些自然災害,給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哪些不利影響,如何進行預防和治理。學生在掌握了這些基本知識后,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就可以采取匯報、研討、辯論的方式與同學、老師進行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不同于專家做研究,其重點不在于學生解決了多少實際問題或是能夠有多少研究成果,而是要讓學生在研究中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在前文提到的教學案例中,對我國氣候的研究,專家研究的重點是從專業的角度對某一種氣候現象進行深層次的剖析、論證,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而學生對我國氣候現象的研究性只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方式,通過學習特定的專題,運用現有的知識,采用交流、討論等方式自主建構知識,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二)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要發揮引導作用
在地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在課前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整合,選擇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發展水平的學習主題,引導學生對論題進行論證和研究,這就需要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給學生留足思考的時間。有的學生面對研究主題會感到不知所措,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喚起學生研究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例如,學習湘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第三部分《滔滔黃河》中“黃河的憂患和治理”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研究性學習的形式,以專題研討的方式進行學習。首先,教師要確定研討的主題,在設計問題時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黃河的“利”與“害”。在第一課時,學生已經大致了解了黃河的概況及歷史作用,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將重點放在黃河的“害”和“治理”上,可以設計這些問題:在歷史上,黃河下游為什么會多次決口或改道?地上河的成因是什么?泥沙從哪里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國家水利部部長,你會采取哪些防治措施?同時,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一段關于黃河決堤房屋倒塌、百姓流離失所的視頻,然后引導學生交流討論,歸納總結,得出結論:黃河存在的三大憂患分別是飽含泥沙、地上懸河、決口之險。接下來,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高懸于空中的地上河是怎樣形成的?組織學生針對問題進行討論。然后繼續播放關于黃河水土流失的視頻,讓學生讀《中國地形圖》《黃河流域圖》。由于學生還不具備根據多圖來判斷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中國地形圖》對應在黃河流域沿岸標出相應的地形,從而找出黃河之所以有大量泥沙的原因是因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情況進行點評,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最后,教師播放黃河經過治理后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的視頻,并進行小結:面對黃河存在的種種憂患,我們并不懼怕,只要我們遵循自然規律,采用科學的治理方法,就能將黃河的最大價值發揮出來。可見,雖然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是也需要教師的組織和指導,并且教師的指導要貫穿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
(三)合作學習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形式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有個人獨立研究、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研究與集體討論相結合等,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限,只有在群體交往中才能發揮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作用,進而調動個體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師生相互吸引、相互促進、相互激勵,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團隊意識,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例如,在講授湘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三節《中國水資源》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要求各小組帶著自己的研究主題(如《水稻的種植方式探尋》《邕江源頭的保護》《滴灌技術的普及情況》等)開展探究活動,調查家鄉的水資源利用情況,水資源有哪幾種類型,以哪種灌溉方式為主,種植的農作物與水資源是否適合等,最后將各小組得出的結論進行整合。這樣做有利于學生掌握和區分各地水資源利用的情況,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研究性學習能夠為學生創設一種寬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的功能,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從而達到課標提出的要求。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