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殘缺學具 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A-
0042-01
學具操作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思維,拓展思維空間。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對學具操作存在著誤區,如操作要求不明確,缺乏針對性;急于操作,不在意學生的思維及想法;對課堂生成不予理會等。究其原因,主要問題在于教師只重視對學具標準件的使用,對學具在課堂操作中的思維含量缺乏認識,使學生成了課堂操作工。為此,筆者做了一次嘗試,對標準學具做了加工故意使其“殘缺”,運用殘缺學具的操作給學生預留思維生長的通道,提升學生的思維。
一、利用殘缺克服定勢,認清數學本質
在數學學習中,學生容易受到固定模式的影響,思維陷入慣性思維定勢。顯然,在情境不變的情況下這是非常有利的,能夠快速熟練地解決問題。但一旦條件發生改變,固定的思維定勢則會成為阻礙學生思維發展的攔路石。為了克服這個問題,筆者在教學中主動制造學具的“殘缺”條件,使學生克服思維定勢造成的消極因素,幫助他們突破數學的本質問題,深入理解數學概念。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認識厘米》時,筆者準備了一把燒壞的尺子(后面一部分殘缺)來啟發學生思考,如何進行丈量。學生認為,只要起點“0”還在就可以。那如果不夠長,刻度不夠量呢?可以多量幾次。此時筆者展示另一把尺子(兩端都被燒壞了),那如果連起點“0”也沒了,你怎么做?學生認為,可以將“1”當做起點,如果“1”沒了,可以將“2”當做起點……此時筆者讓學生用殘尺量小刀的長度,學生找到起點“2”,量到“6”,由此得出小刀的長度是6厘米減去2厘米,這樣就得到了4厘米。
通過以上教學,學生在殘尺的特定情境設置下,一步步深入思考,獲得對測量的本質理解:起點可以自己定,結果可以用大數減小數,由此成功突破測量必須要有起點“0”,必須要足夠長的思維定勢,深刻理解了測量的原理。
二、利用殘缺自主操作,經歷探究過程
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是一個體驗和感知的過程,而不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走被動接受的木偶。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學習的場所,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經歷觀察、操作、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自主操作、自主探究,實現數學概念的自主建構。為此,筆者利用殘缺學具充分發揮學生愛探究的天性,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和領會知識的形成過程。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筆者先讓學生估測長方形的面積(20平方厘米),然后拼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學具進行驗證。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發現,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學具數量不夠,這時該怎么辦呢?學生展開討論,有學生提出紙片不夠用沒關系,空出來一些位置并不影響面積,只要擺出其中豎排是5個,橫排是4個,這樣面積就是5×4=20(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那么長方形的面積就是20平方厘米。筆者追問:怎樣才能用最少的正方形學具量出長方形的面積?學生認為,只要用8個學具排在長和寬的各邊上,就能量出長方形的面積;也有學生認為,可以先用折紙法折出4行,再用5個學具排滿一個長邊,就能夠算出長方形的面積;還有學生提出,不用學具,只要量出長是5厘米,寬是4厘米,就能求得長方形的面積5×4=20(平方厘米)。
在以上教學中,筆者緊緊圍繞“正方形的學具不夠用”“用最少的正方形”這個思路,借助學具短斤缺兩這一現實困境,讓學生主動探索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自主體驗數學模型的建立過程,由此獲得數學思維品質的提升。
三、利用殘缺再造想象,積累數學經驗
學生思維的發展離不開數學想象。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殘缺學具,制造學習困境,讓學生以此展開思維探究,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創新能力,積累豐富的數學經驗。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圓的認識》時,筆者給學生設置了這樣的學具困境:現在如果沒有圓規畫圓,你打算怎么在紙上畫呢?學生提出,可以沿著三角板中的圓邊畫一圈,也有學生提出可以用兩支鉛筆綁上細線來操作,其中一支固定不動,另一支則繞著固定的鉛筆轉動一周就能畫出一個圓。此時筆者展開引導:如果體育老師要在地上畫一個足夠大的圓和大家一起做游戲,沒有超級圓規,該怎么做呢?學生提出,可以讓兩個人合作拉一根繩子,一人將一頭繩子固定,另一人則綁著一根鉛筆繞著另一個人跑一圈,就能畫出一個大圓了。也有學生提出,可以一個人拿一根大竹竿,站在操場中間掃一圈就可以了。
以上教學中,學生從沒有圓規這一學具困境入手,發揮充分的想象,充分利用已有的經驗來解決難題,由此對圓的認知有了拓展和延伸,積累了豐富的數學經驗。
總之,殘缺學具的應用為學生的課堂操作打開了一扇門,不但使學習內容變得富有現實性和挑戰性,也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了生長點。(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