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噸的認識》 教學思考 生活味 數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A-
0072-02
數學課堂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理性系統,其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等任何一種要素都會對其產生巨大的影響,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數學教師精心設計、細致調配和有機整合各種要素,使之成為井然有序、和諧統一的整體,打造出一個細膩扎實的數學課堂。現結合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噸的認識》的課堂教學情景作幾點思考。
情景一:
師:請看這一份記錄單,認真研讀,再說說自己的想法,好嗎?(投影展示:一支牙膏重120,一袋大米重50,一輛卡車載重10,小華體重25)
生1:這是一份什么記錄單啊,一個單位也沒有,真是太馬虎了。
生2:我看出他記錄的是重量,可能是忘記寫單位了。
師:分析得不錯,那我們能把它補齊嗎?
……
【設計意圖】強化預習的鋪墊作用,利用自主收集的記錄單展示活動,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引導學生分析研究,讓學生能夠自主的思、有序的議,并在分析評價、補充完善記錄中,喚醒對重量單位的認識,加深對舊知的感悟。
情景二:
師:剛才老師發現大家對卡車的載重問題將信將疑,到底是為什么呢?
生1:我還是認為卡車的載重是10千克,張嵐說是10噸,我們連噸是什么都不知道,隨便就用是沒有理由的。
生2:肯定是10噸,因為我經常聽我舅舅說,他的卡車拉了10噸蘋果、10噸鋼材……
師:真是不錯的介紹,還有誰聽說過這樣的事啊?
生3:我也聽說過,在電視上聽到水稻有多少萬噸……
生4:我還在書中看到過集裝箱裝貨40噸……
師:有這么多啊!看來我們得研究研究噸了!首先談論一下你認為1噸重,還是1千克重?
生:感覺1噸重。
師:那1噸到底有多重呢?
【設計意圖】因為需要,所以愿望會更強烈。因此,創設辯論的活動情境,引發學習需求。利用思辨活動的深入推進,初步建立噸的印象,感知噸的存在,為學生進一步探索研究增添了活力。
情景三:
師:有誰知道自己的體重剛好和小華體重是一樣的。
生:我和他一樣也是25千克。
師:誰愿意來抱一抱小華,并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生有序地抱一抱小華,并說挺重的)
師:我們抱25千克的同學就很吃力了,你知道抱1噸會是什么情形嗎?猜猜看,你抱得動嗎?
(生面露難色,不知道結局會是怎樣)
師:想知道1噸有多重嗎?25千克這個重量與1噸相比差得太遠了!我們需要40個這樣的同學一塊兒稱,總重量才是1噸。根據老師的介紹,說一說你對1噸的認識。
生1:25×40=1000(千克),所以1(噸)=1000(千克)。
生2:我知道20袋大米也是1噸,50×20=1000(千克)。
生3:我知道1000(千克)=1(噸)。
……
師:研究得不錯,老師這兒還有幾種物品,你能知道多少個這樣的物體重量是1噸嗎?(一只雞重2千克,一頭牛500千克,一桶油5千克,一只羊100千克)
【設計意圖】“噸”是抽象的、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的概念。因此,盡量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在充分體驗的過程中建立表象,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建立數學概念。讓每個學生抱一抱同桌,說說感受,形成二十幾千克的人就挺重的感受,這樣的情境為引入40個這樣的同學就是1噸重提供了伏筆,也儲備了感知;再利用計算,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噸與千克的聯系,初步認識到1噸比1千克重得多。
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使我們的課堂更加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通過組織學生對上面三個層次的活動進行反思,促進了學習經驗的正確積累。
教學評析:
一、以體驗為基點,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細節,著力打造“精致”課堂。在《噸的認識》教學設計中處處體現出細節的精致,讓教學的點點滴滴都富有教育教學價值。本課的每一處細節的演繹都是那么的自然、真實而透射出執教者教育行為背后的自覺思考、教育機智和教育理念。正是由于這些教學細節,使數學課堂變得更加豐滿和充實,富有藝術魅力。
二、以數學為內核,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進程,著力打造“精練”課堂。本課通過創設教學活動中的情境鏈、問題鏈、活動鏈等使得數學課堂呈現出靈動的景象,充滿了智慧的光輝。本課的課堂教學設計,不僅考慮到數學知識自身的邏輯結構,還重視數學知識的形成、發展和應用過程,同時吃準學生的學習起點、經驗積累和認知過程,有助于逐步建構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三、以生活為媒介,精心預設學習活動,努力建構精細課堂。結合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素材,利用填一填、議一議等活動,讓學生在練習應用中實現深化認識的目的,幫助學生鞏固新知。創設質疑、拓展延伸等教學環節,使教學的各個環節照應相扣,保證數學知識的形成、發展和應用這條主線的展開,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體現了數學思維發展的基本脈絡。
總之,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靈活設計,讓學生在體驗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促使我們的課堂生成精彩,洋溢喜悅,流淌希望。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