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孤獨癥兒童 飲食行為
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A-
0009-02
兒童孤獨癥又稱兒童自閉癥,在嬰幼兒時期表現為社交溝通障礙和行為刻板,是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綜合癥。它是一種對兒童、家庭和社會影響重大的殘障疾病。筆者在從事孤獨癥兒童康復教育過程中,發現許多孤獨癥兒童的飲食行為與正常兒童存在較大的差異,這對孤獨癥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及家長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對孤獨癥兒童的飲食行為進行分析,同時例舉了一些康復訓練的方法,以期對家長及康復訓練師提供幫助。
一、孤獨癥兒童偏食行為的原因分析及對策
筆者對所在康復機構30名4~7周歲的孤獨癥兒童的飲食行為進行調查,同時對孤獨癥兒童家長進行問卷調查。
由表1可知,嚴重的偏食行為是孤獨癥兒童飲食行為的第一個明顯特征。存在偏食行為的孤獨癥兒童達到了調查總人數的80%以上;而在偏食孤獨癥兒童偏好的食物種類方面,則呈現出了多樣化的情況,他們沒有固定喜歡或厭惡某一種食物類型;偏食嚴重的兒童,他們的身心健康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響。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孤獨癥兒童出現偏食行為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第一,孤獨癥兒童的嗅覺比較敏銳,但是他們的味覺比較遲鈍。有時候,孤獨癥兒童依靠嗅覺而不是味覺來判斷吃或不吃某種食物。比如,有的食物本身的氣味不是很重,但是聞起來可能氣味沖鼻,孤獨癥兒童因此拒絕食用。第二,孤獨癥兒童重復刻板行為的泛化表現在他們更關注食物的顏色、溫度、軟硬度,有時候超過了食物味道本身。第三,與其他不易察覺的腸胃疾病有關,胃腸功能的失調導致孤獨癥兒童的飲食異常。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孤獨癥兒童偏食行為不僅影響了孤獨癥兒童的身體健康,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他們的重復刻板行為。因此,康復訓練師和家長必須采取措施加以糾正。
在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過程中,一般的訓練糾正方法是把孤獨癥兒童喜歡吃的食物和不喜歡吃的食物混和在一起,讓他們將食物吃下去。比如,小明不喜歡吃豆腐,這時可以把豆腐弄碎藏在米飯里面,如果小明沒有發現,那么他會在吃米飯時把豆腐也吃下去。這樣堅持一個星期的訓練,小明就不會再拒絕吃豆腐了。再如,小宇對食物的顏色很挑剔,如肉湯的顏色比較暗,他就會拒絕喝湯。針對這種情況,康復訓練師可以逐漸加深肉湯的顏色,剛開始要求小宇喝一小口湯,只要他喝湯了,就給他獎勵予以強化。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小宇就能夠接受各種顏色的湯類食物了。可見,康復訓練師只要認真分析孤獨癥兒童出現偏食行為的原因,并且采取適當的訓練方法,就能夠逐步改善孤獨癥兒童的偏食行為。
二、孤獨癥兒童獨立進食缺陷的原因分析及對策
孤獨癥兒童不良飲食行為還體現在獨立進食的意識和技巧上,對此,筆者對所在康復機構30名孤獨癥兒童獨立進食行為進行了調查。
由表2可知,能夠獨立完成飲食的孤獨癥兒童只有1人,其他孤獨癥兒童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行為偏差,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孤獨癥兒童在進餐時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第一,受到手眼協調能力發展的影響。孤獨癥兒童由于手部動作不夠協調,視覺較差,往往無法很好地使用餐具將食物送進嘴里。第二,由于孤獨癥兒童無法很好地控制自身的行為及情緒,因此他們在面對不喜歡的食物時會哭鬧,不會使用餐具時甚至會破壞食物。第三,有的家長過于遷就和溺愛孩子,從而造成孤獨癥兒童無法進行有效的飲食訓練。
在培養孤獨癥兒童獨立飲食的意識和能力時,康復訓練師應當有針對性地給予輔助。首先,康復訓練師要觀察孤獨癥兒童已經具備了什么樣的能力,比如,是否能夠抓握勺子或筷子,拿勺子或筷子的動作是否正確,是否能夠用勺子(筷子)舀(夾)食物,在掌握了孤獨癥兒童已有的認知能力后,再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例如,假如孤獨癥兒童無法長時間手握餐具,那么康復訓練師就要訓練他們感受到手握動作的發生和存在;假如孤獨癥兒童能夠用手拿住餐具,但是只用餐具來敲打或亂扔,康復訓練師就要在他們拿住餐具后,及時指導他們用勺子(筷子)去舀(夾)食物,并將食物送進嘴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康復訓練師可以逐漸減少指導,培養孤獨癥兒童獨立完成進食的意識。值得注意的是,康復訓練師應當在每一次規范動作完成后給予孤獨癥兒童相應的鼓勵,使他們感受到飲食的快樂。其次,康復訓練師在對待手部動作不夠靈活的孤獨癥兒童時,要在飲食時間以外進行額外的輔助訓練。比如,通過抓握玩具、手提重物等方式訓練他們的抓握能力,通過穿珠子、插木棒等提高手眼協調能力,為孤獨癥兒童掌握飲食技巧奠定基礎。
三、孤獨癥兒童無法形成規范飲食習慣的原因分析及對策
根據調查顯示,孤獨癥兒童不良飲食行為還表現在無法形成良好的、規范的飲食習慣。對此,筆者對所在康復機構30名孤獨癥兒童獨立進食行為進行了調查。
由表3可知,具備良好飲食習慣的孤獨癥兒童不足調查總人數的20%,其原因是:第一,孤獨癥兒童認知偏差和行為偏執是導致他們無法規范用餐的重要原因,這一點也印證了為什么他們通常不具備良好的飲食習慣;第二,以吃飯為例,有的家長往往抱著寬容和遷就的態度,認為只要孩子吃進食物就行了,而忽視了“吃飯”這一行為的社會性價值,即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完成必要的生活程序。
實際上,正因為難以與孤獨癥兒童進行語言溝通,所以更有必要“做給他看”,通過具體的行動、語言幫助他們理解“吃飯”這一活動的全部含義,而這就是訓練的核心意義。幫助孤獨癥兒童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需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培養他們的吃飯時間觀念,如吃飯時間要固定,確定一日三餐的時間,并嚴格遵守這個時間完成吃飯任務。第二,在吃飯時間以外對食物的管理。康復訓練師或家長不能讓他們無節制地吃東西,必要時將他們愛吃的東西放在他們看不到或拿不到的地方,避免出現到了吃飯時間他們還沒有饑餓感的現象,從而幫助他們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
在培養孤獨癥兒童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的初始階段,康復訓練師不僅要通過固定時間、固定地點,采用鼓勵等方式幫助他們理解飲食的要求,還要知道有哪些因素(如聲音、玩具)干擾了他們的飲食行為,加大了他們達到飲食要求的難度。為了讓孤獨癥兒童將注意力集中在飲食行為及食物本身,教師有必要排除這些因素的干擾。此外,在剛開始訓練時,有可能會遭遇孤獨癥兒童的反抗、哭鬧、扔食物、扔餐具等情況,康復訓練師要以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為重點,用眼神示意,通過“不行”“這是錯的”等話語讓他們理解不良的飲食行為,并將正確的飲食行為重復給他們看,在他們完成任務后及時給予鼓勵,從而形成良好的飲食行為習慣。
孤獨癥兒童的飲食行為相對于正常兒童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和情緒發展、行為方式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制約了他們的康復進程。因此,康復訓練師在分析孤獨癥兒童出現異常飲食行為的原因后,需要采取正確的引導方式和訓練方法,從而改善他們的不良飲食行為。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