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德育 養(yǎng)正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A-
0058-03
德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其內容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yǎng)道德品質,養(yǎng)成道德習慣。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當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思想泛濫,道德滑坡比較嚴重,如何加強民族復興進程中的思想道德建設,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和艱巨任務。近年來,各種食品安全事件、造假事件時有發(fā)生,各種惡性案件屢見不鮮。究其根源,與人們道德教育的缺失不無關系。重新樹立社會道德風尚,培養(yǎng)公民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首先應該從學校的德育抓起,而德育應該從養(yǎng)正教育入手。
一、我國德育現狀分析
在我國,學生入學的目標幾乎就是為了升學,有的學校的教育變成了單純的知識技能傳遞。此外,當前就業(yè)的門檻越來越高,擁有高學歷高文憑就擁有更大的優(yōu)勢,而考試分數幾乎成為了高校錄取學生的唯一標準,品德表現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由于社會需求、考評機制、就業(yè)壓力以及家長的投入與期望等原因,導致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學生面臨的升學競爭壓力,因此學校的德育建設受到了很大的牽制。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有的教師和家長只關心學生的考試分數,而忽略了道德的培養(yǎng)。有人說,中國的教育是“缺德”教育。這個一語雙關的表述,雖然有失偏頗,但是的確道出了我國目前大部分學校缺少真正的道德教育的事實。
近年來,中小學生、大學生甚至研究生犯罪越來越多,并且有急劇增長的趨勢。比如,云南大學馬加爵案、西安藥家鑫案、復旦大學的投毒案、雷某手機案等。這一系列惡性案件竟然發(fā)生在純凈的校園里,令人心寒。學校是培養(yǎng)人的地方,卻把人培養(yǎng)成了罪犯,對此,我們不得不反思:學校教育缺失了什么?我們不得不承認,學校教育缺少的是人性的教育、道德的教育。是什么造成了德育的缺失呢?究其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3點。
第一,受到日漸惡化的社會道德環(huán)境的影響。我國改革不斷深化,受西方文化的沖擊,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當前圍繞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環(huán)境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日漸盛行,加上人們從小缺少必要的人性教育和德行教育,熱衷追逐效率、名利、財富,道德約束無法抵制物質誘惑,人們變得浮躁、虛偽、冷漠。貪污腐化、食品安全、造假、殺人放火、招搖撞騙等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加上各種色情、暴力通過網絡、電影、電視、書籍等不斷浸染,人們很容易迷失方向。尤其是學生,從小像機器一樣不斷接受知識和技能的強化訓練,卻缺乏真正的道德教育,純善的本性很容易被這些惡劣的環(huán)境染習,變得不明是非標準,沒有行為準則,一切隨性而為。
第二,家庭德育的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最重視的是君子的養(yǎng)成。何以成君子?首先要有德行,其次才是知識和能力的學習與培養(yǎng)。然而,近代以來,特別是處在轉型期的現階段,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今天,家長們不是花心思力氣去教化子女養(yǎng)成良好的德行,而是本著“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思想,讓孩子不斷地接受技能培訓,忽略了孩子的德行教育。家長希望子女達到自己認為的“成功”,對孩子不斷施以高壓,以達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愿。有的家長對孩子疏于教養(yǎng),一味地寵溺子女,滿足其物質需求,忽略了孩子內心世界的精神需求。我國學者秋風說:“中國的家庭教育可能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家庭教育,這和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體系有關,一味注重知識的累積,不教給孩子道德方面的東西。尤其是精英階層,家庭教育更差,沒有教養(yǎng)孩子的意識,只是用物欲淹沒孩子。”德行教育的缺失,父母不能成為孩子的德行榜樣,是當下中國大多數家庭普遍存在的問題。
第三,學校德育的偏差。在“重智育輕德育”“唯分數論”等觀念大行其道的今天,德育已經變成了喊口號。學校開設的德育課程,基本上是流于形式,課程內容也多是一些抽象空洞的“說教”,缺乏具體直觀的材料,缺乏教育意義與教育價值。有的學校堅信“升學率就是生產力”,教育變成教而不育。對有的學校來說,教學的目的就是提高升學率。這種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導致學校之間為爭名奪利而相互競爭,老師和學生不可避免地成為了競爭的“炮手”,德育也成為了競爭的犧牲品。人是教育的根本,沒有把人教好,就是教育的失敗。一個學生沒有健全的心智和良好的德行,不可能健康地生存和發(fā)展。重塑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培養(yǎng)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必須從孩子抓起,而這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
二、德育中加強養(yǎng)正教育的必要性
重視道德教育已經成為了世界發(fā)展的趨勢,無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落后國家,都感受到了道德教育的迫切性與必要性。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犯罪率和社會問題卻越來越多,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和警醒:經濟發(fā)展決不能以犧牲道德為代價。針對目前我國學校教育存在“重智輕德”的傾向,教育者們應該居安思危,認真思考德育這一重大課題。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人生之道是一個人要學習的第一課,道就是做人的道德和道理。人如果不先學習做人,不明白做人的道理,就不會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道德的形成,必須得依靠道德教育,而且要及早進行。我國的古代教育把培養(yǎng)人的規(guī)格和標準當做教育目的,倫理道德與教育相統(tǒng)一是它的特征,教育的核心在于倫理道德,教育以道義為目標,把功利排斥在外。古代教育提倡蒙以養(yǎng)正,從啟蒙教育開始就要注重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使其具備基本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古代許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文人學者都強調教育貴早。《顏氏家訓》提出“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其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大以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因此,只有“教婦初來,教子嬰孩”,方能事半功倍。宋朝理學家朱熹強調,在孩子的性情未定時,要及早進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為訓練,這樣才能達到“習與智長,化與心成”的效果。
道德教育是做人的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和前提。如果說教育體系是高樓,那么道德教育就是地基,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對德育應該加以重視,尤其是中小學德育,應加強對學生的養(yǎng)正教育。養(yǎng)正教育其本義是指童蒙養(yǎng)正的教育,意思是說在兒童后天知識還沒有完全形成之時,就給他以正確的行為教育。所謂養(yǎng)正,是指涵養(yǎng)正道。《易經·蒙卦》里說:“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即蒙以養(yǎng)正,才能把人培養(yǎng)成為圣人。可見,古人把養(yǎng)正看得多么重要。
教育要慎始。養(yǎng)正,是正本清源,是人生最重要的課程,是對學生的行為舉止進行正確引導,使他們學習待人接物和為人處世的禮儀和道德規(guī)范。只有本正了,人生的方向才會正確。如果人不在孩童時給他以養(yǎng)正的教育,長大后就很難再給他進行道德的教育。因此,當前我國的中小學養(yǎng)正教育不但有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社會,都應當糾正“英雄只問成績”的錯誤傾向,對德育養(yǎng)正加以重視,把教學生如何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放在首位,讓教育回歸求真育人的本真。
三、如何實施養(yǎng)正教育
(一)更新觀念,德智并重
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仍然有很多學校的教育難以脫離應試教育的窠臼,學校仍然以升學率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難以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因此,從教育行政部門到學校,都應該更新觀念,把“德智并重”作為學校教育的指導思想,將德育真正落到實處。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學校應當改變單一的評價體系,加大德育在學生考評中的比重;其次,重新確定學校德育目標;最后,編寫有效的德育養(yǎng)正教材和讀物,改變過去的純理論說教的課堂教學。將古代蒙學養(yǎng)正典籍中有益的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念,如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廉恥等編入教材或讀物,系統(tǒng)地教育學生。
(二)教師養(yǎng)正,躬身垂范
宋朝理學家朱熹在注解《論語》時說:“學者,效也。”學習就是效仿。中小學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強,在學校模仿老師,在家模仿父母。假如教師不能起到垂范作用,那么學生的養(yǎng)正教育就成了一紙空談。身教勝于言教,因此,養(yǎng)正教育要先從教師做起。為此,學校要切實加強師德教育,提高全體教師的道德素養(yǎng),創(chuàng)設良好的道德教育環(huán)境和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施養(yǎng)正教育。
(三)學習圣賢,親德親善
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文明歷史,涌現出很多古圣先賢,流傳著很多美德故事,這是教育的財富和資源。實施養(yǎng)正教育,教師應該重視引導學生多讀多看圣賢故事、美德故事。學校可以把“臥薪嘗膽”“荻草代筆”“鑿壁偷光”“臥冰求鯉”“程門立雪”“孔融讓梨”“曾子殺豬”“兩袖清風”等美德故事編成養(yǎng)正教育的輔助讀本,而教師在上德育課時,可以把這些故事制作成動畫課件播放出來,甚至可以讓學生編成情景劇進行表演,從而加深印象。開展養(yǎng)正教育,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正道,什么是德行,這是因為中小學生心智尚未成熟,更需要教師的引導,讓他們通過讀圣賢故事、美德故事,從而明辨什么是德,什么是善,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和世界觀。只有這樣,養(yǎng)正教育才會取得成效。
(四)誦讀典籍,規(guī)正行為
古代的養(yǎng)正教育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育資源,如《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蘊含著做人做事的大智慧。在這些蒙學讀物中,對學童的行為習慣作了規(guī)定,如《弟子規(guī)》,雖然只有360句1080個字,但是就生活起居、侍奉長輩、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用道德行為準則對孩子進行了最基本的要求。實施養(yǎng)正教育,通過讓學生多讀典籍,讓學生在讀誦中加以理解,吸收其中的精髓,從而以典為范,自覺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也應該以這些典籍作為養(yǎng)正教育的指導與參考,引導和教育學生。
(五)積土成山,養(yǎng)成習慣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是說少年兒童形成的習慣就像天性一樣牢固,很難改變。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善的教育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筆者認為,這種“完善的教育”就是養(yǎng)正教育。因此,養(yǎng)正教育的重點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良好習慣。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學校可以借助蒙學典籍,對學生進行教育,也可以按照學校制定的學生行為規(guī)范,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從人人皆知、人人可行的日常行為習慣養(yǎng)成做起,逐漸培養(yǎng)學生具備良好的習慣。
(六)家校配合,齊抓共管
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學校、社會、家庭共同努力。學生最早的教育來自家庭。家庭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場所。除了教師,學生接觸最多的是自己的父母和家人。《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習相遠”是指后天的染習。后天的染習除了來自老師、同學、社會,更多的就是來自家庭。中央電視臺做過一次“家風”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著良好的家風,這說明家庭習染的重要性。因此,學生的養(yǎng)正教育,必須依靠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與配合。學校可以通過開家長會或舉辦培訓活動的方式,對學生家長進行養(yǎng)正教育的培訓,引導家長以身作則,做孩子的道德榜樣。家長也應該配合學校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德行。只有家校配合,齊抓共管,營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才能真正達成養(yǎng)正教育的目標。
中小學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是非辨別能力比較差,但是模仿能力比較強,容易受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學校要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偏差進行正確的引導,實施養(yǎng)正教育和養(yǎng)成教育,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