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活動 實踐操作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A-
0093-01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做數學”是人本思想的理想體現,利用“做”,喚醒注意、引發思維、激發參與,有效地推進學習的深入,提升學習的能力。本文結合相關的教學實例對小學生“做數學”進行探究,僅是個人的管窺之見,旨在引發大家的關注與思考。
案例一:
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筆者創設實踐活動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操作中合作、在操作中提煉、在操作中增智。筆者設計了以下的操作活動:
①用若干個邊長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拼好后完成對應的表格。
首先猜測它的面積;其次數一數小正方形的個數,得到長方形的面積;第三,分析長方形的長和寬,并引導猜想: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有沒有關聯呢?猜一猜它們之間到底會有什么關聯呢?
②畫一個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首先猜一猜畫出的長方形的面積;其次用1平方厘米的面積單位量一量;第三,引導學生嘗試將面積與長方形的長和寬進行有效聯結,思考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么樣的關系。
教學思考:
1.鼓勵猜想,喚起實踐的愿望。讓學生親身經歷拼、想、量、比、驗等過程,在做中積累表象、豐富感知,為后續的研究與思考積累素材,并提供方法途徑。
2.實踐操作,調控學習的思維。利用學生自主拼長方形的契機,激發參與學習的熱情,營造一個寬松自由的探索時空。學生玩得自在,思維更加活躍,不拘泥于拼法,自由地選擇小正方形的個數,自主地擺拼長方形。一方面讓學生活起來,另一方面促進了全員參與,人人動手、動腦,豐富了感性素材,為學生的辨析、研究提供了極為充足的資源,促使學生意識到實踐為思考提供了必要的準備。
案例二:
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時,筆者組織引導觀察、分析、思考、操作等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在實踐操作中啟迪學生感受“對稱美”,了解軸對稱圖形的勻稱、均衡、連貫、流暢,體味軸對稱圖形的嫻靜、穩重、莊嚴的神韻。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在“做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的美,激發研究的興趣,引發主動合作的動力。
1.“看”中發現美,感知對稱。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色彩斑斕的蝴蝶、美麗的楓葉、氣勢宏偉的天安門城樓、漂亮的獎杯、搏擊長空的戰斗機等。其次,合作討論:我們的身邊有沒有類似的物品。第三,在學習過的數字、字母、圖形中尋找。第四,嘗試創造一個具有相關特征的物品或圖形。讓學生經歷看、想、做等活動,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了解其分布、感知其特性,逐步抽象為概念。
2.“練”中發現規律,領悟對稱。設計不同類型的練習,鞏固感知,強化知識的理解,建構認知體系,提升學習智能。如:判斷長方形、菱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圓、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中誰是軸對稱圖形?并說出理由。
3.“做”中深化規律,內化對稱。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動手創造軸對稱圖形,在實踐后反思,促進知識的領悟與內化,培養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如:安排模仿畫一畫、剪一剪,自主折紙,合作創造,設計花邊紋樣等實踐活動,促進對軸對稱圖形的理解,深化認識,科學建構。
教學思考:
1.小學生“做數學”始終離不開教師適時、適度的引導,用科學的預設引領教學流程,保障教學環節的流暢,同時也不排斥學生新的生成,促進人本性的體現。因此,在組織教學實施過程中要不斷豐富學生的體驗、感受經歷,提供最大化的積累,便于學生篩選、歸納、概括等,促進知識的理解與領悟,建構對應的認知體系。
2.“做數學”也需要我們廣大教師努力引導學生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去實踐、合作、反思。一方面,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達到“我的課堂我做主”的理想境界,形成積極主動的實踐、參與研究、投身討論等學習氛圍;另一方面,“做數學”也要求我們精心構思課堂預設,優化課堂組織,科學調控教與學的參與度,并精心設計必要的訓練,保證精講精練的效度。
3.“做數學”需要教師在實踐的關鍵處予以點撥,科學引導。特別是在課堂的信息反饋過程中,更應關注問題的質量,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密切關注學生智能的發展,重視信息反饋評價的多元化,既要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要檢查學生的思維發展,更要思考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4.“做數學”還需要我們教師重視現有教材的功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潛質因素,努力建構活動與教材的必然聯系,實現優勢互補,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教材,深化認識,力求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