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歷史 課堂結尾 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A-
0077-02
結尾是課堂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教師精心設計歷史課堂的結尾,能產生余音繞梁、回味無窮的課堂藝術效果。在此,筆者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談談如何設計歷史課堂的結尾。
一、結構板書,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學習過程是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在歷史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更要引導學生將整堂課的知識進行扼要梳理,構建知識網絡。而結構板書作為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結尾方法,能幫助學生刪繁就簡,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把看似分散的知識整合成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從而形成完整的歷史概念和知識體系。例如,教學人教版歷史教材九年級上冊《日本明治維新》時,筆者用以下板書作為課堂的結尾:
這樣結課,從宏觀出發將教材中復雜的知識簡約化、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巧妙梳理出“明治維新”的背景、內容和結果,使教學內容的線索更清晰,結構更明了,進一步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
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學生應該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又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讓問題始終伴隨。新課教學結束后,教師可精心設計問題作為課堂結尾,這樣,既能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也可以幫助學生有重點地掌握所學內容,發現教與學的不足,為以后教學方法的改進提供基礎。
例如,教學人教版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新文化運動》后,筆者設計以下綜合性問題,作為本課的結尾:
請觀察圖片,然后回答以下問題:(1)依據四幅圖片,分別寫出相對應的運動名稱。(2)請簡要回答這些運動(或事件)的性質。(3)請說出四幅圖片共同反映的時代主題。(4)結合圖文材料,你得到什么啟示?
這些問題既高度概括了本課所學的知識,又能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巧設懸念,激發學生的歷史探究興趣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痹谡n堂結尾時,教師巧妙地留下懸念,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突破課堂的時空限制,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后,收到“曲雖終,余音仍繞梁”之功效。
例如,教學人教版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戊戌變法》后,筆者這樣結束教學:“洋務運動沒能挽救中國,資產階級改革派進行的改革只維持了一百多天。但中華民族歷來具有反抗精神,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前赴后繼地探索救國救民的方案。資產階級的革命派是如何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的呢?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什么樣的救國方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這樣結尾,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習下節課的知識鋪好了路,架好了橋。
四、升華情感,促使學生感受歷史的生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是新課程三維目標的核心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時,可以有目的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挖掘,揭示其深層內涵,使學生的情感更豐富、態度更明朗、價值觀更堅定。這樣教學,有助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例如,教學人教版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鴉片戰爭》時,筆者在課堂結尾環節引導學生:“在鴉片戰爭中,處處可見中國軍民奮勇殺敵、浴血奮戰的感人場景,涌現了關天培、陳化成等一大批為國捐軀的愛國將領?!惫P者這樣引導學生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升華學生的情感。接著,筆者再問:“中國為什么還是失敗了呢?”接著,筆者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學生自然地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樹立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最后,筆者再次強調:“以史為鑒,勿忘國恥;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給身心以健康,給家庭以幸福,給社會以安寧,給人類以和諧?!边@樣,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五、聯系實際,引導學生體悟歷史的價值
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時,可有目的地把教學內容和現實社會生活聯系起來,提出一些趣味性和爭議性較強的問題,引領學生用歷史的思維思考問題,加強課堂與生活的聯系。在課堂結尾中,教師可以將動態的史學研究與靜態的教材結合起來,使學生不滿足于書本的結論。
例如,教學“東西方冷戰結束后,世界的格局出現新的變化”的內容,筆者在課堂結尾環節要求學生思考以下問題:(1)當今世界格局的發展趨勢是什么?(2)科索沃戰爭說明了什么問題?(3)請結合轟炸南聯盟和我國大使館的事實,談談你對美國和“北約”國家的本質的認識。(4)有人說“烏克蘭事件”是新的冷戰的開始,你如何看待?
上述問題拓展性較強,聯系了時事,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有利于學生體悟歷史價值所在。
課堂教學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因為課型不同、學情不同、內容不同,歷史課堂結尾也要隨之變化。為了更好地設計歷史課堂結尾,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分析學情,使用適當的課堂結尾方式,從而不斷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