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言文字 訓練 教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A-
0095-01
小學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在實際教學中,不少學生對所學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對知識的運用半知半解,而教師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忽視了知識運用技能的訓練。那么,教師如何才能有效開展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學生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呢?
一、找準語言文字訓練點
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找到一個既能聯系教學內容,又便于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最佳突破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在備課階段,教師要充分鉆研語言文字訓練的具體要求,對“為什么要進行這項訓練、每個步驟的要求是什么、最后要達到什么樣的結果”做到心中有數。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落實語言文字訓練目標,使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第二冊《王二小》一課時,筆者用幻燈片出示句子:“王二小常常一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筆者先指名朗讀句子,接著對學生的朗讀進行點評,然后,再指導學生朗讀,讀出贊美的語氣,最后由學生自由朗讀。學生一邊讀,一邊思考:“哪一個詞語是重點詞?”由此訓練學生發現關鍵詞,培養其感知語言的能力。在指導學習“常常”一詞時,筆者提問:“‘常常’在文中是指什么?”生答:“經常,時時。”“把‘常常’換成‘時常’可好?”學生比較詞語:“‘時常’表示不時,不定時。”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品評、辨析詞語的能力,筆者設置課堂練習,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1.王紅( )去五保戶王奶奶家做好事。(常常、時常)
2.“放牛”和“放哨”兩件事同時做,句子里用了什么詞把它們連起來?仿照句子完成下列練習。(一邊……一邊……)
(1)小紅高興得 唱歌, 跳舞。
(2)小明一邊走路,一邊 。
(3) 一邊 ,一邊 。
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理解句子,有重點地進行語言訓練,指導學生由理解、積累到知識內化運用,做到了引導與訓練有機結合。
二、語言文字訓練要體現層次性
在一篇課文中,語言文字訓練的設計往往是多方面的,既有詞句段篇的訓練,又有聽說讀寫的訓練。教師既要抓常規訓練,又要集中精力突破重點,分清訓練層次,引領學生拓寬語文知識學習的領域,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例如蘇教版語文第九冊《莫高窟》這篇課文語言優美,句式整齊,條理清楚,可以設計的練習很多。筆者在教學這一課時,除了設置常規的詞語、朗讀、背誦等訓練之外,還重點設計了這樣一個訓練題:“本文將莫高窟的‘彩塑’‘壁畫’和‘藏經洞’寫得很具體。請模仿課文的寫法,聯系家鄉的某處自然景物或名勝古跡,先說一段話,再寫下來。”由于訓練突出了重點,教師在關鍵處稍加點撥指導,大部分學生的表述既有原始文本的語言形式,又具有自己的個性化表達。教學通過語言文字訓練培養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語言文字訓練應注重知識遷移
教師在課堂活動中應明確課堂教學主導與主體之間的關系,根據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獨立、自覺地獲取新的知識,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善于創造的能力。如筆者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二冊《司馬光》一課,當筆者講到“別的小朋友都慌了,只有司馬光沒有慌……”時,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筆者抓住時機質疑:“誰知道當時司馬光是怎樣想的?”由于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他們積極討論:“缸里有水會淹死人→必須讓水流出來→把缸砸破,水才能流出來→必須用石頭砸缸。”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正當學生學習興致盎然時,筆者話鋒一轉,提出了新問題:“假如當時你也在場,你還能想出什么辦法呢?”此時,課堂氣氛高漲,學生熱烈討論,有的說借助棍子把人拉出來,有的說往缸里扔一塊木板,有的說把梯子放進缸里……通過說話練習,學生既積累了詞語,又進行了語言訓練,將知識轉化為學習能力,學生不僅全面地掌握了課文內容,而且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培養了想象能力,激發創新能力,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不應單純地教教材,還應該充分利用教材開發語文學習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經驗,讓學生靈活地運用語文知識,進入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語言環境和想象意境中進行口語交際,自由創作。總之,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扎扎實實地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做好訓與練的有機結合,切實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指導,使學生每課有所得,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