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課標 教材 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A-
0004-0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總目標的第一點就提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可見,幫助學生積累一定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已經成為數學教師必不可少的教學任務之一。教師要想幫助學生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首先就要認真解讀課標、解析教材,明確要“教什么”。
“解讀課標”是指通過仔細研讀課程標準,理解其基本理念和要義,分解課程目標,將課程標準中抽象的課程目標細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課堂教學目標,進而全面落實課程精神?!敖馕鼋滩摹笔侵冈谡_解讀課標的基礎上,充分領會教材編者的設計意圖,了解教材的各個部分在整個學科、學段、單元、課時中所處的地位,能準確理解教材的教學目的、要求、重難點,再結合課標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研究如何優化處理教材,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制定可行的教學方案,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以下重點談談如何解析教材。
一、對“數與代數”板塊的解析
相比舊版教材,2012年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留給學生更多動手操作的活動和開放式的討論,以此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體現了新課標強調的“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淀,是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逐步積累的”。如一年級上冊《比多少》中,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動手操作的機會,要求“擺一擺”,情景圖中的擺是一支鉛筆對應一塊橡皮,面對面地擺,而不是隨意扎堆地擺。教材還特意用“···”將一一對應的兩個物體連接起來,意圖是強調擺的有序性和對應性。教材安排了8次擺不同的物體,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反復經歷多次擺的過程中逐漸積累操作經驗,包括后面要用到的“擺小棒”,這些數學活動都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
事實上,學生掌握的數學概念大多是對自身經驗經過辨別、分化、抽象、概括以后發展而來的。如《分數的初步認識》的主題圖是關于孩子們去春游的生活情境,展示出各式各樣的“平均分”。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扇形、正六邊形的平均分,生活中常見的切蘋果、切西瓜、切蛋糕等,營造了一個生活中的數學世界。編者的用意在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現能力,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動手 “折出一個正方形的”。教材中一男孩說:“我這樣折!”另一個說:“我是這樣折的?!绷艚o學生更多思考的空間和探索的時間,引導學生在折的同時與伙伴討論、分享,在折的過程和討論中真正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在動腦、動手、動口中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二、對“圖形與幾何”板塊的解析
“圖形與幾何”屬于較為直觀的知識板塊。雖然小學生在生活中對圖形與幾何有一定認識,但由于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及個體差異,不能順利完成從直觀到抽象的認識,這就需要教材和教師的引導。
例如,《角的初步認識》中,教材尊重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個體差異,先是讓學生在生活中“找角”“說角”,再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摸角”“折角”,最后讓學生“畫角”并強調“用尺子畫”,養成良好的作圖習慣。練習中安排學生“數角”,進一步加深對“角”的理解。但有些教師沒能較好地領會教材的用意,認為只要教會學生“由一個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是角”就夠了,沒必要設計這么多環節。其實這正是建立學生數學思維、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最好的時機,讓學生的“經歷”轉變為“經驗”。
事實證明,教材中所設計的每個數學問題都是有其意義的,關鍵在于教師如何解讀和運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在教學中的作用。有能力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活用”教材,優化教材,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如在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時,一位教師考慮到二年級學生已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且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教師把教材中“想想做做”的第1、2題前移到“特征”探究之前,讓學生在圍、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過程中喚醒已有認知經驗,激發其參與和探究的欲望。練習中“利用皮筋在釘子板上圍成或用身邊的三角板拼出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已有的經驗被喚醒,新的數學活動經驗在積累。
三、對“統計與概率”板塊的解析
為什么是“統計與概率”而不是“概率與統計”呢?這就涉及先后順序的問題?!敖y計”強調的是對數據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核心是數據分析?!案怕省笔窃谟辛藬祿慕y計下對數據進行處理。二者相結合,讓學生逐步形成數據分析觀念。新課標強調:“了解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應當先做調查研究,收集數據,通過分析作出判斷,體會數據中蘊涵著的信息;了解對于同樣的數據可以有多種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據問題的背景選擇合適的方法;通過數據分析體驗隨機性,一方面對于同樣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數據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就可能從中發現規律?!笨梢?,讓學生體會到數據的有用性、隨機性,經歷收集、整理、比較數據的過程是非常必要的。
在三年級上冊《可能性》中,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簡單隨機事件及其發生的概率,教材采用圖畫的形式,引導學生通過分工合作(摸球員、觀察員、記錄員)以小組形式展開學習,提出“記錄它的顏色,再放回去,重復20次”的要求。為什么“重復20次”而不是10次、5次?其實多次重復“摸棋子”就是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過程,學生通過觀察、記錄、探究學習、合作交流,發現概率,再用“摸棋子”檢驗結論,培養學生運用數據說明問題、分析問題的主動性和敏銳性。
教材中的某些習題如果僅從知識技能的角度看,其功能是知識鞏固與應用;如果從活動經驗的視角看,其功能就會擴大,因此我們要注重對教材習題功能的解壓。如很多習題都滲透了統計學的思想,讓學生記錄家中的水費、電費,繪制自己的身高、體重變化統計圖,等等。教材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許多與生活緊密聯系的活動,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做數學”的同時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四、對“綜合與實踐”板塊的解析
開展“綜合與實踐”是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綜合與實踐”的教學,重在實踐,重在綜合。重在實踐是指在活動中,注重學生自主參與、全程參與,重視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建模思想及創新能力。
如教學《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組織學生分組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觀察它們是否有對稱軸,若有,數出或說出有幾條對稱軸,并嘗試畫出它們的對稱軸。在課堂中展示交流大家的發現,并嘗試設計一些軸對稱圖形。筆者認為這個有趣的實踐活動,不僅鼓勵學生主動用數學的眼光看待事物,還能鞏固學生對“對稱圖形”的理解與辨析,積累了觀察、收集、交流的活動經驗,最后讓學生自主設計圖形,培養創造力。教材在《認識比》的習題中向生活取材,設計讓學生“煮米飯”來確定米和水的比例這樣一個生活情境?,F在城市的孩子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對做飯沒有實際經驗,對該放多少米、加多少水一無所知。這就需要教師與家長通力合作,給予學生嘗試、探索的機會。學生利用自己在活動中積累的數學經驗去獲取生活經驗,體會到數學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在數學教材中有很多值得去設計與探究的實踐活動,關鍵在于教師能否大膽地嘗試和創新,真正做到解讀課標,以課標做引領,解析教材,以教材為取向,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數學活動經驗。
(責編 黃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