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天鵝的故事》 個性化 解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A-
0049-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個體的見解和創新,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體驗和感悟,鼓勵學生可就教材文本中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以下,筆者以蘇教版語文第八冊《天鵝的故事》一文的教學為例,分析如何引導學生在學習教材的過程中進行個性化的文本解讀,使學生張揚個性、完善人格,激發學習興趣。
一、明確教學結構,為個性化解讀作鋪墊
《天鵝的故事》這篇課文所在的教材單元的主題是感悟生命。教師在備課時不應局限于引導學生體會天鵝團結拼搏的精神,還要結合本單元的其他教材內容來理解,重點對學生進行生命與自然和諧相處意義的教育,讓學生領悟如何正確對待生命這一哲理命題。在確定了教學目標后,教師還要進一步對文本進行研讀,掌握本節課的教學結構。比如在課堂導入環節,筆者從“我當時離它們才三四十米,雙手端著上了子彈的獵槍,可是,我卻把槍掛到肩頭,悄悄地離開了湖岸”這一段話進行研讀,從動詞“端”和“掛”進一步引申,順勢向學生提出課文的中心問題:“老獵人的獵槍為誰而端?最后又為什么而掛?”并將這一問題作為解讀全文的中心線索。此外,筆者還在課堂上多次組織學生對課文進行品讀,特別是對課文結尾處認真分析,形成三個層次清晰的探討問題:(1)老天鵝破冰結束后,老人的獵槍為誰而掛?(2)天鵝群團結一致破冰結束后,老人的獵槍為誰而掛?(3)針對老獵人的獵槍“一掛就是30年”進行討論。這三個問題層層推進,學生順著作者的寫作思路步步深入,一方面理解了課文內容,領悟文章主旨,即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另一方面在討論的過程中實現了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二、活躍課堂氣氛,實現個性化解讀
語文課堂應該成為學生詩意的棲居地。教師應當在課堂中營造一個寬松和諧、平等對話的輕松氛圍。一個過于嚴厲的教師往往會讓學生敬而遠之,相反,一個俯下身去傾聽學生聲音的教師,更容易得到學生的愛戴。因此,語文教師要注意處理好師生關系,特別是要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為學生的個性解讀做鋪墊。比如在組織學生精讀課文第五自然段老天鵝帶頭破冰這一場面時,筆者就先讓學生自己精心讀一讀、圈一圈、找一找哪句話最能打動自己,接著組織他們在小組內討論,然后擴大到全班討論,營造出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生1:課文中有一個比喻“像石頭似的”,我從中讀出了老天鵝的決心很大,它非要破冰不可。
師:你說得很好,而且還會找出關鍵語句。
生2:我認為“石頭”一詞很形象,一方面說明力量很大,砸的速度很快。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老天鵝根本沒有考慮自己的安危,而是一心想著破冰……
師:你說得很好,“砸”字傳神地寫出老天鵝的動作,更重要的是,你從中讀出了老天鵝的決心。
生3:老天鵝“讓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我認為老天鵝非常了不起,它是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用自己的生命在破冰,來給同伴找食物。
師:好個“血肉之軀”,用詞很精辟!
生4:從“騰空而起”這個詞可以看出老天鵝很勇敢,它根本就沒有想過后果,它心里也許一直想著飛得高些,再高些,因為只有飛得越高,砸的力度才越大,才能更快破冰。
生5:“第二次、第三次……”這里的省略號我認為用得很好,說明了老天鵝拍了很多次,可能翅膀都拍出了血,真的很感人!
……
語文新課標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教學中,學生一方面通過品讀對話,在個性化解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另一方面也體驗到了天鵝生存的不易,學生的解讀上升為對生命的尊重,切合了整個單元的教學主題。對于學生的每一次回答,筆者都會關注和傾聽,這給學生營造出了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教學,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
閱讀教學任重而道遠,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情境,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思維、情感活動,從而產生獨特的個性化感悟,使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做到樂讀趣學,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