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號準脈搏 吃透要領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A-
0111-01
“一堂好的數學課,真正打動人心的,還應該是數學本身的魅力和力量。除此,別無其他!”(江蘇省著名特級教師張興華語)這應該就是數學教學的真諦,也應該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數學的內涵是極其豐富的,教師應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揭示數學文化內涵,讓學生盡情地感知、自由地暢想、大膽地創新。
一、讓學生號準知識生成的脈搏
組織實施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引領學生積累經驗、發展技能和科學有效地建構認知。教師應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能夠直面各種數學問題,在訓練和實踐中增長數學知識,發展數學素養。這是一個系統且復雜的工程,需要我們具備一定的策略性知識,其中,調控策略能力則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運用最為靈活,也最為艱難。關鍵要凸顯教師的指導能夠點在知識的節點處,導在方法的要害處,從而使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師的精心謀劃中實現“峰回路轉,柳暗花明”。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時,教師可以利用課前談話,講解“曹沖稱象”的故事。然后,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思考:曹沖用什么方法稱出大象的重量?這種方法的好處在哪里呢?小組研究探索中總結出將大象變成石頭,稱重出替換的石頭,就是稱出大象的重量。讓學生初步建立替換的概念,感受替換的策略。接著展示例題內容: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倒滿。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針對例題的內容我們可以設計以下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索與思考:從問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打算采用什么策略去研究?通過分析比較和思考,使學生感知“替換”策略的存在,促使學生緊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深入研究二者之間的聯系,找出連接點,實現關系的突破。學生在運用畫圖等方法中,理解6個小杯就是2個大杯,那么720毫升就相當于3個大杯,從而實現問題的突破;或者將1個大杯替換為3個小杯,720毫升就相當于9個小杯,也順利解決問題。
“曹沖稱象”的故事提供了知識孕伏,為學生正確建構提供了鋪墊。這種富有情節、趣味、直觀的情境,直切知識要害,促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接納知識,挖掘出知識的魅力。有情有理的意境,激發了學生情感反應,也引發了學生思維的效應,誘使學生挖掘新舊知識之間的差異,從認知的沖突中生成新的思考和新問題,引導學生直指知識的要害。
二、讓學生吃透知識生成的要領
“深入挖掘數學內涵無疑是必需的,但如果試圖將教師所獲得的所有深刻理解都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并經由這樣的行為使學生獲得同樣的深刻理解與體驗,這樣的企圖恐怕就有些不切實際了。說到底,課堂不應該是教師精湛數學功底的獨白或獨舞!”筆者想,這應該就是教學的本質凸顯。課堂教學是學生精神成長和靈魂提升的歷練過程,也是學生追求自我、超越自我的理想境地。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加法交換律》時,筆者通過具體、現實情境引出5+4=4+5,促使學生形成一種朦朧的感覺。進而引發學生大膽猜想與合情推理:“任意兩數相加,交換兩個數的位置再加,和一定不變嗎?”用問題啟迪學生深思,用問題激活學生探索的思維并指引學生探究。學生積極地開展小組研究活動,舉出大量實例進行驗證,具體、實在的實例驗證了猜想,讓學生在研究中獲得了豐富的感性積累,存儲了大量的表象,為學生科學地歸納定律奠定了厚實的基礎,提供了豐厚的儲備,最終得出相應的結論就顯得那么的水到渠成了。
“猜測—實驗—驗證”的教學思路是明晰的,教學過程是清晰、流暢的。但是其中呈現的教學現象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那就是學生是否真正吃透了知識的要領,是否號準了認知的脈搏?例如,當一名學生嘗試著計算647+278是否等于278+647而引來同伴譏笑,甚至連老師也微微地皺了皺眉頭時,筆者感覺到心里隱隱作痛,我們教學的功利性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他們只知道“依葫蘆畫瓢”,照樣子交換加數位置就直接畫上等號,省卻了必要思維過程,可想而知這樣的探究與合作價值幾何。面對部分學生還沉醉在列出幾道或十幾道例子的喜悅之中,殊不知這樣的學習是多么的膚淺和不足,這樣的態度和精神是那么的蒼白無力。學習是思維的舞蹈,需要學生積極地思考,不能只滿足表面的繁榮,而應該更多地關注數學內容、數學方法及數學思想的實質,用思維支撐學生的學習,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從模仿與復制到主動思考并進行試探與甄別的探索歷程,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成長。
把準課堂教學的度,就是盡可能地縮小學生們現實與理想的落差,引領學生直面數學的內涵深度開掘。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嚴謹素質,追求創新精神,努力以兒童視角和立場去建構和打造具有濃烈數學味的課堂,我們的數學課堂一定會取得高效發展。(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