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苗族刺繡經過歷史的演變逐步發展為獨具特色的刺繡文化,每一件作品都是苗族歷史、文化、信仰和情感的結晶。作為展現苗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苗族刺繡需要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苗族縐繡雙龍頭繡片是一件具有苗族服飾刺繡特點的紡織品,通過顯微鏡和能譜分析對纖維結構、污染物成分進行檢測后,可采用傳統針線法修復。
[關鍵詞]苗族刺繡;苗族縐繡雙龍頭繡片;文物保護;文物修復
[中圖分類號]G2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06-0067-02
苗族刺繡是苗族人民對自然萬物、生活習俗及宗教信仰的繡繪。刺繡題材多以幾何圖案、花卉、鳥、蟲、魚、龍等為內容,圖案大膽夸張、樸實大方,色彩艷麗,多用于服飾的衣領、衣襟、袖筒、袖口和裙邊。苗族刺繡的針法有平繡、挑花、辮繡、縐繡等10余種,不同地區、不同支系各有特色。本文介紹的苗族縐繡雙龍頭繡片保護修復是在2011年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承辦的近現代絲織品保護修復培訓班學習期間完成的,該文物為貴州省博物館藏品。
一、繡片保存狀況
(一)形質紋飾
苗族縐繡雙龍頭繡片呈長方形,長31.6厘米,寬16厘米,分為地組織和底襯兩層織物。地組織為五枚三飛貢緞,其經線直徑為0.19毫米/根,密度為47根/厘米;緯線直徑為0.23毫米/根,密度為43根/厘米。底襯是一上一下平紋棉,其直徑為0.35毫米/根,密度為47根/厘米。在黑色五枚三飛緞紋底上由桃紅、玫紅、水紅、品藍、湖藍、品綠、草綠等繡線用縐繡針法在繡片中間繡有如意形雙龍戲珠紋,龍紋形態夸張,龍鱗呈三角形變體,龍紋兩邊同樣用縐繡繡有對稱并作回首狀變體鳳紋,鳳紋上下繡有花卉。
龍是苗族歷史悠久的圖騰形象,可以化為保寨安民、消災賜福的善神,同時也是生命繁衍的象征。苗族刺繡中的龍紋沒有特定的形狀和模式,其種類豐富多樣,造型各異,有魚龍、鳥龍、蜈蚣龍、蛇龍等。作為一個典型符號,龍紋經常用于苗族刺繡、蠟染、銀飾等藝術作品之中。這件苗族龍紋縐繡圖案呈現出較高的浮雕狀,色澤鮮明流暢、立體感較強,形成了一種粗獷、渾厚、質感強烈的肌理效果,既經久耐用,又具有顯著的民族特點。
(二)保存狀況
苗族縐繡雙龍頭繡片保存基本完整,但由于遭受空氣粉塵、灰塵與大氣有害氣體等環境因素的侵蝕,黑地組織上附著有一層灰塵且有很多顆粒狀污染物,通過顯微鏡觀察,發現這些污染物已嵌入到織物纖維內部;此外,該織物由于受到微生物和動物損害造成刺繡部分破損、脫線及背襯殘缺較為嚴重;由于保存環境的影響,其他部位病害多以褪色、污染、不當修復為主。
二、繡片病害分析
(一)纖維檢測
在進行保護之前,為確定該織物中的纖維種類和老化程度,應對不同種類纖維進行取樣分析。鑒于文物的珍貴性和不可再生性,可以選擇簡便易行的顯微鏡觀察法,這種方法只需極少樣品,就可以分辨出各種不同的材質。通過視頻顯微鏡觀察所取樣品的纖維可以看出,該織物黑色地組織和縫線纖維縱面呈扁平帶狀,有天然轉曲,截面有不規則腰圓形,有中腔,為棉纖維;繡線部分為不規則三角形,纖維光滑平直,縱向有條紋,為桑蠶絲纖維,通過檢測確定該織物的纖維主要由棉和絲組成,并且纖維強度較好。
(二)污染物分析
為了進一步對保護修復的制定提供依據,對織物纖維表面和內部的塵土和顆粒物用EDS能譜分析儀進行檢測分析,檢測顯示存在鈣、鉀、硅、鋁等,判斷可能為硅酸鹽。
三、繡片修復材料及技術與方法
(一)技術與方法
鑒于苗族縐繡雙龍頭繡片基本完整,依據對該織物病害的勘察和分析檢測結果,提出以下保護處理步驟:
1.消毒
消毒是用物理方法或化學試劑殺滅或消除紡織品上的有害微生物或蟲害。物理方法有低溫法、絕氧法,化學方法包括環氧乙烷和溴甲烷。環氧乙烷分子式為C2H4O,環氧乙烷的殺菌機理為非特異性烷基化作用。環氧乙烷化學性質活潑,易發生開環反應,蛋白質分子中的羧基、氨基、硫氫基、羥基中有游離氫離子,易于環氧乙烷分子結合形成羥乙基,使酶失活,干擾和破壞生物的正常代謝活動,從而達到消毒、滅菌的目的,阻礙了蛋白質的新陳代謝而使微生物死亡。其殺菌譜廣、殺蟲力強, 可以殺滅一切種類的霉菌及其孢子。一般環氧乙烷與氮氣或二氧化碳混用, 以穩定環氧乙烷,由于環氧乙烷揮發性強,在熏蒸后的文物上幾乎不殘留任何斑點,而對滅菌的紡織品的強度、顏色基本上無不良影響,是目前運用比較廣泛、有效、成熟的技術。
針對此件文物的實際情況,應利用專業的環氧乙烷消毒設備進行熏蒸消毒。首先,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確定熏蒸消毒的工藝參數,熏蒸時間為12~24小時,環氧乙烷與二氧化碳混用,環氧乙烷與二氧化碳混合比例為9:1。熏蒸完畢后,將文物攤開,在通風狀態下讓殘留其中的環氧乙烷揮發。
2.除塵
用特制文博除塵器,調節至最低功率,將吸塵器口用棉布包裹,以防止輕薄脆弱的織物被吸入;然后在該繡片表面輕輕移動,清除吸附在文物表面的塵土、微生物污染物。對于不易清理的土垢或其他污染物,可用軟毛刷或縫針沿著織物組織的走向,將隱藏在纖維之間的塵土輕輕往同一方向刷除。
3.斑點試驗
清洗前先要對文物做斑點試驗,確定是否能有效去除污漬且不使文物褪色或變色。如有脫色現象,可用濃度5%的食鹽先進行固色,然后再大范圍用去離子水清洗,對頑固污漬應選用中性洗滌液。本次斑點試驗共采用去離子水、乙醇、乙酸進行清洗,通過顯微鏡觀察實驗部位發現,濃度10%的乙酸清洗后繡片內部的顆粒物明顯減少,并且繡片無脫色現象。因此,清洗劑選用乙酸溶液。
4.清洗
清洗分為濕洗法和干洗法。濕洗法主要針對具有足夠的強度絲織品文物,織物本身的染料具有一定的色牢度時使用的方法,具體是將織物整體浸泡在去離子水中清洗。干洗法是采用有機溶劑對絲織品進行清洗,主要用于織物染料脫色、局部污漬難以清洗、絲織品嚴重老化等。該繡片因為地組織和底襯是用繡線縫合在一起,且刺繡部分色彩艷麗很容易脫色,所以不能用去離子水直接清洗。根據斑點試驗,選用濃度10%的乙酸溶液進行干洗。在繡片下面鋪上高分子吸水棉,用棉簽蘸取10%的乙酸溶液輕輕擦拭織物,遇紋樣刺繡部分一定要避開,以免造成繡線脫色,然后再用去離子水反復擦拭幾遍,以免造成乙酸溶液的殘留,最后平整陰干。
5.平整
在清洗干凈后,絲織品文物纖維在濕潤狀態下容易變形,需要進行平整處理,使織物經平緯直,最大程度恢復到最初狀態。平整的基本過程包括回潮紡織品、整形、壓放重物、干燥。該織物在保存過程中有皺褶現象,因此在清洗過后調整織物經緯線的方向,在織物邊緣和皺褶的部位壓放磁塊。最后,讓織物在室內自然陰干,干后移去磁塊,達到平整狀態。
6.背襯材料染色
根據前期所做的分析,選用與文物質地、組織相近的現代紡織品作為襯托加固。本次修復選用與繡片組織相同的現代蠶絲織物為背襯材料,因為蠶絲表面光滑細膩,作為背襯可以減少與文物之間的摩擦力,從而防止對文物的再次損害。染料選擇現代染料。由于植物染料色牢度差,尤其是耐光牢度差,而現代合成染料品種繁多,色譜非常廣泛,濕牢度較好,是現代紡織品保護者修復文物常用的染料。本次修復選用的背襯為蠶絲纖維。蠶絲纖維為蛋白質纖維,耐堿性極差,在堿溶液中會引起不同程度的水解。因此,選用蘭納素染料,該染料結構較大,與纖維的結合力較好。然后根據文物的顏色將其染成地組織的同種黑色。
7.修復
針對本件紡織品的病害情況,采用針線修復法。該繡片中下部破損嚴重,因此,采取在破損的背面用染過色的配布做補片,先將補片四周用鎖邊針與原件縫牢,再在破損處用生絲線將裂口縫合;刺繡脫線處用色彩相近加捻的絲線將散落的繡線用長短針固定;破裂的部位主要表現在經線或緯線整齊斷裂,由于裂口非常整齊,所以裂口邊緣的面料質地一般都保存得較為牢固,而且能較好地吻合。這種情況下,一般用魚骨針或繚針縫合。
8.包裝與保存
運用合理的方法對絲織品進行保管,并嚴格控制保存環境,減少外界因素對絲織品的侵蝕。將修復后的苗族縐繡雙龍頭繡片平攤放入無酸紙盒中,便于保存和運輸。經過脫酸的紙盒有利于文物長期保存,并且可以防止紙張中的酸向文物轉移,造成二次破壞。
四、結語
修復過程中,我們嚴格遵循文物保護的“可再處理性原則”,主要運用針線法修復,修復后的苗族縐繡雙龍頭繡片清潔、色彩鮮亮,顯微鏡下觀察纖維無明顯變化,絲織品的強度和柔韌度有所提高,文物原有的歷史價值得以再現。
[參考文獻]
[1]梁慧娥,時蕾.論苗族服飾中龍紋圖案染織繡技藝之美[J].絲綢,2011,(4).
[2]翁長慶.談談苗族刺繡[J].絲綢,2004,(6).
[3]張美芳,李錦璐.中國織繡服飾全集——織繡卷[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4.
[4]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博物館紡織品文物保護技術手冊[M].北京:文物出版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