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日益深入,先秦時期的車馬坑也不斷被發現,且規模越來越大,形式多種多樣,內涵也越來越豐富。虢國車馬坑是兩周之際的一個典型案例,它不僅是古代貴族的一種喪葬習俗,體現了奴隸主貴族等級制度,見證了虢國先進的手工業技術,也反映了虢國的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
[關鍵詞]虢國墓地;車馬坑;喪葬習俗;車馬文化
[中圖分類號]K87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06-0019-03
虢國墓地發現于20世紀50年代,當時不僅發掘了234座貴族墓葬,還發掘了3座車馬坑和1座馬坑。繼50年代發掘之后,1987~1989年,又在墓地東部發掘車馬坑2座。1990年,發現了虢國墓地的國君兆域區,發現車馬坑30多座,已發掘6座。虢國墓地的時代處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政治、思想大變革時期。因此,通過虢國車馬坑,不僅可了解兩周之際中國車馬文化的概貌,更能了解其所揭示的一些社會現象。
一、虢國車馬坑反映了古代貴族的喪葬習俗
在視死如生、靈魂不滅觀念的支配下,古人不但要為靈魂構筑好的居所,同時也要為靈魂隨時出行提供便利的交通工具。于是就有了陪葬車馬的制度。這種喪葬習俗始于商代晚期,歷經西周、春秋、戰國、秦,直到西漢初期許多諸侯王墓仍然在使用。依據車馬坑內埋葬內容不同,又可以分為車葬坑、馬葬坑和車馬合葬坑。戰國時開始出現以陶制、銅制的車馬代替真車實馬的埋葬制度。
先秦車馬坑內隨葬的都是實用的木車和真馬。一般形狀比較規則,平面呈方形或長方形;也有的形狀不太規則,呈曲尺等形狀。虢國墓地的車馬坑都呈長方形,如第1727號坑南北長15.1米,東西寬3.82米,深4.1米。第1051號坑南北長29米,東西寬3.3~3.5米,深3.1米。第1811號坑南北長15厘米,東西寬3米,深3.3米。有的地方是將車輪拆卸后放入坑中,而將車輪排列在坑壁四周,如西周燕國墓地車馬坑、鄭國墓地車馬坑,但是虢國墓地的車馬坑多是整車埋放。凡是埋葬多車的,都排成一縱列,規整有序。車轅都朝向北,前后車排列緊密,車輪相觸或相錯,有時將后面車的轅壓在前面車的車輿上。駕車的轅馬都是殺死后再放入坑中,通常是側臥在車轅兩側,正在原來轅馬駕車的位置。灃西發掘的車馬坑出土有青銅裝飾的華美馬具,包括籠嘴和飾有獸面紋的馬冠,都套佩在馬上,但虢國墓地車馬坑沒有發現馬飾,車馬器大多隨葬在墓穴內。
除車馬坑以外,虢國墓地還可見到僅埋有馬匹的馬坑,數量不多。上世紀50年代發掘了一座馬坑,隨葬有兩匹馬和一只狗。90年代,虢國墓地發掘了兩座馬坑,都隨葬有四匹馬。這些馬坑不屬于祭祀性質,而是用于隨葬。這些馬都是先殺死后,再側臥埋入坑中。
殷商社會流行野蠻的殉人制度,所以,在一些車馬坑中發現有人的骨架。西周以后,殉人之風日減,到東周時,車馬坑中就看不到人的蹤影了。虢國墓地車馬坑不見殉人,說明社會已有很大進步,虢國人更加文明。僅在一些車馬坑中隨葬有狗,專家認為這是我國最早將狗用于軍事的實物例證。
二、虢國車馬坑體現了古代貴族的等級制度
古代用車馬隨葬是等級制度的具體體現,也是貴族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什么樣的人坐什么樣的車有嚴格的規定,即乘輿制度。西周前后,我國的乘輿制度規定,玉、金、革、象、木五種不同裝飾物的車子,分別供天子、同姓諸侯、異姓諸侯、邊地諸侯、藩國諸侯等不同身份的人使用。這些裝飾物主要在衡、轅、軸、扶手末端等惹人眼的地方。《逸禮·王度記》曰:“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即天子駕車用六匹馬,諸侯用五匹馬,公卿用四匹馬,大夫用三匹馬,士用兩匹馬,普通百姓用一匹馬。在洛陽東周墓地發掘有“天子駕六”車馬坑,現已對公眾開放。湖北荊州熊家冢的楚國貴族車馬坑,長132.4米,其中也有三輛六匹馬駕的車,車上不僅有車廂還有傘(華蓋)。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對周代及以前的車輿制度進行了改革,實行了空前盛大的鹵簿制度,規定皇帝出行時乘坐“金根車” (以黃金為飾的車輛),車馬儀仗排列有序,少則近百輛,人員上千,這就是古戲中提到的“鸞駕”。此后,“鹵簿” 規模日益擴大,動用人員成百上千。《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乘六馬”的記載,《后漢書·輿服志》中也有“天子所御駕六,余皆駕四”的記載,這說明當時秦始皇所乘之車駕有六馬。
虢國墓地曾經發掘了一座車馬坑M2005,隨葬有一車六馬一狗。有的學者據此認為,這個車馬坑也屬于“天子駕六”,虢國貴族有僭越禮制的行為。但是,這座車馬坑屬于M2013墓的陪葬坑,該墓為三鼎,是一個貴族夫人的墓葬,根據西周喪葬制度,這座墓葬應該隨葬三輛車六匹馬。我們推測,墓主人可能由于經濟條件不濟,只是少陪葬兩輛車而已,并非“天子駕六”。
商周時期的車馬殉葬已經成為身份等級的象征,這種嚴格的車馬隨葬制度,在三門峽虢國墓地得到了真實反映。如地位較低隨葬一鼎的貴族墓陪葬一輛車兩匹馬;三鼎的M1721墓車馬坑隨葬三輛車六匹馬;五鼎的M1706號和M1810墓的車馬坑分別為1727和1811號坑,各出土了5輛車10匹馬,屬于大夫一級的貴族;七鼎的M1052墓是虢太子墓,其車馬坑為1051號坑,出土了10輛車20匹馬。90年代發現的虢太子隨葬的車馬坑,坑南北長21.08米,東西寬3.51米,深1.5~1.6米,根據規模大小也應該陪葬10輛車20匹馬。M2001墓主為虢季,七鼎墓,屬國君一級,其車馬坑除被近代墓和現代溝所損毀的車輛與馬匹外,整個坑內共清理出13輛車、64匹馬、6只狗。M2012墓主為梁姬,五鼎墓,大夫一級的貴族,按周禮當禮降一等,隨葬比國君要少,但其車馬坑內埋有19輛車,由西向東分三排按一定順序規律擺放。可見,通常情況下,墓主身份越高,隨葬車馬數量、車馬器的數量和種類就越多。
盡管如此,根據虢國墓地的考古發現,從墓葬的等級與隨葬車馬數量關系看,兩者之間的對應關系并不像文獻記載的那樣嚴格規范。車馬陪葬僅限于社會上層中的一部分人,其普遍性及規范程度較之其他器用制度(如用鼎制度)小很多。50年代發掘了234座墓葬,只有一座太子墓、兩座五鼎大夫陪葬有車馬坑。如M1705和M1820,墓主人都是使用三鼎的士級貴族,但都沒有隨葬車馬坑。這也說明可能當時作為財富的車馬相當珍貴,一般不輕易隨葬,或者說這些貴族經濟勢力下降,無力置辦。
三、虢國車馬坑見證了虢國先進的手工業技術
車是一種形制較為復雜的交通工具。造車是以其他技術為基礎的綜合性的手工業技術。古代制造一輛車,是木工、金工、皮革工和漆工等精細分工、集體合作的結果。僅《考工記》中記載的制車工匠就有專門制造車輪的輪人、制作車輿的輿人和制造車辀的辀人等。因此,制車業成為當時集大成的綜合性手工業生產部門,制車水平也是當時生產水平和工藝水平的集中反映。《考工記》說:“周人尚輿,故一器而工聚者車為多。”正是當時制車業的真實寫照。由于造車技術復雜,車的設計者和制造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數學、力學、幾何學等方面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整體結構設計合理,車轅角度適中,平衡性能好,車輔均勻,車輪足圓。所以,馬車的大量使用反映了虢國手工業工人良好的技術素養。
虢國墓地出土的車馬坑保存較好,人們據此可以完整地復原兩周之際的的車子。這樣,就彌補了西周車子與戰國車子之間的缺環,使我們對兩周車制的演變有一個完整的概念。根據虢國墓地車馬坑的剝剔清理,其整體結構與殷商時期車的結構沒有根本性區別,仍是獨辀、兩輪、長方形車廂、長轂, 但也呈現出自己的特點。三門峽工學院的李久昌博士通過對車的深入研究后認為,虢國的戰車相當先進。虢國車制呈現車同軌趨勢,車輪軌寬明顯縮小,提高了車輛對路面的適應能力;車輻數量增加,輻條由最早的18根,漸次增加到28根,從而進一步加強了車輪的抗震強度和支撐力;車辀進一步加長至300厘米,彎曲度趨于合理;這樣就加大了車衡與車輿間的距離,擴大了服馬的活動空間,方便馬的行進,進而提高車速;辀的前端距地面高1.15米左右,這種距地面的高度很適宜車的駕駛,行駛起來省力平穩;車輿增大,從而增強了戰車的荷載重量,保證乘員有充分的活動余地,便于戰場廝殺;支撐車輿的轂長縮短,方便戰場選擇,布置車陣,還可防止轂擊軸折;而車軸變短,則使駕駛更趨于靈活;車器銅■、銅■聯用,起到了更好保護車轂的作用。總之,與殷商和西周早期相比較,虢國車的作戰能力、適應能力、抗震能力、耐用性、安穩性和靈活性遠遠超過了前代。此外,青銅部件和飾件的大量使用,使虢國車更加堅固、美觀、耐用,也使制車技術更加復雜化、專業化。
四、虢國車馬坑反映了虢國的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
虢國與周王室關系密切,是兩周時期一個軍事勢力較強的諸侯國。《左傳·僖公五年》記載:“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于盟府。”古之大事,在祀與戎。因此,這個藏于盟府的“勛”,就應該是赫赫戰功。虢國東遷后,虢周關系更加親密。虢國就像一輛威武雄壯的戰車,唯周王馬首是瞻,南征北戰,參與許多戰爭。虢國存在時,東周王室在國際舞臺上還有一定的地位;虢國滅亡后,周王室缺少了一根支柱,再沒有一個諸侯像虢國那樣忠心耿耿,誓死效命。因此,公元前655年虢國被晉國滅后,東周王室失去股肱,徹底一蹶不振,走向衰敗。
虢國雖然滅亡了,但遺留的眾多車馬坑再現了其當年的風采。當時天子、諸侯、卿大夫都掌握有一定數量的戰車。天子可擁有戰車萬乘,故被稱為“萬乘之君”;諸侯可擁有戰車千乘,故被稱為“千乘之國”;卿大夫可擁有戰車百乘,故被稱為“百乘之家”。這些以戰車為主要裝備的軍隊,是當時國家機器的支柱。所以,擁有戰車數量的多寡,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強弱的標志。虢國屬于諸侯國,其國君還擔任周王室的卿士。因此,使用的車馬數量絕對稱得上“千乘之國”。這從墓地出土的車馬坑的規模及數量得到證明,表明了虢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以及發達的經濟和雄厚的國力。
虢國墓地陪葬的車馬坑緊密地連在一起,由東向西一字排開,成為一個陣容龐大的地下軍陣,其中戰車以單列縱隊形式排列,顯示出一種向北行進的姿態。單列縱隊排列是機動性很強的隊形,縱隊可以隨主人行軍征戰,在空曠之處又可隨即變為橫列隊形作戰。戰車速度快、沖擊力強,特別是在開闊地帶作戰,具有步兵無法抗拒的優勢。但是,其靈活性較低,很難單獨作戰,在戰車中一般除本車的甲士外還配備一定的“徒卒”協同作戰,并在作戰中由一定數量戰車組成編隊。一般的戰車配備甲士三名,三人各有不同的分工。甲首又稱車左,負責持弓主射,同時指揮本戰車和隨車步行的徒兵,或驅車沖殺或屯車自守。車右又稱戎右,披甲執銳,直接與敵方廝殺格斗,如車遇險阻或出故障,必須下去推車和排除故障。車御即駕車的馭手,位居車中,只管御馬駕車。步兵分列在車兩邊,隨車而動,配合作戰。車兵的武器有遠射的弓矢格斗的戈、矛和戟,自衛的短劍和護體的甲胄與盾牌。車上一般還配備有修車工具,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的青銅工具主要有斧、錛、鑿、鉆、刻刀、削、三棱刮刀、錐。除了斧、錛兩類為農業、手工業共同使用的工具外,鑿、鉆、刻刀、削、三棱刮刀、錐均為手工業專用工具,可能就是車上常備的修理工具。所乘的旗車,還設置有“金(鉦)鼓”和旌旗,主將或鳴金或擊鼓,以指揮所有戰車的進退。旌旗標明主將所處的位置,其樹立和傾倒成為全軍勝敗存亡的象征。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考古所.上村嶺虢國墓地[M].上海:科學出版社,1959.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文物工作隊.三門峽虢國墓(第一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3]吳曉筠.商周時期車馬埋葬研究[M].上海:科學出版社,2009.
[4]李久昌.虢國車馬坑葬初探[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