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武威下雙大廟古建筑的歷史沿革、建筑特征及保存現狀,由此反映出西北寺院古建筑的規模與風格 。
[關鍵詞]武威;下雙大廟;建筑風格
[中圖分類號]K87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06-0014-03
下雙大廟位于武威市涼州區東北18公里的下雙鄉下雙村。寺院南北長89.7米,東西寬34.5米,建筑面積712.48平方米。建筑坐北向南,平面呈三級階梯狀的長方形,沿中軸對稱布局,依次由魁星閣、過殿、無量殿、三清殿等主體建筑組成(圖1)。院落地勢南低北高,高低起伏,錯落有致。根據高差,院落階梯可分三級,魁星閣建于最低地勢,過殿及東西配殿建于第二地勢(高差1.2米),金剛殿、火神殿、財神殿、藥王殿、無量殿、娃娃殿、娘娘殿、三清殿建筑建于最高地勢(高差8米),是武威市保存相對完好的一處道教寺院古建筑群。下雙大廟亦稱關帝廟,始建于明代中期,經歷次擴建,至清嘉慶年間續建魁星閣,形成寺院規模完整建筑。據《武威市志》載:“下雙大廟……初建年代不詳,從大部分建筑風格看為明代?!逼渲腥谌肓说澜虄热?,后屢有擴建。大廟經歷史變遷受損嚴重,部分建筑已毀。1927年,武威發生大地震,眾多名勝古跡被毀。同年6月,又遭遇水災,寺院再次受損。災害過后,當地群眾自發集資,對大廟進行了大規模修繕。1951年以后,大廟山門、燈山樓、土地祠、孤魂堂、十王殿、靈光殿、娃娃殿被陸續拆毀。大廟各殿內壁畫保存完整,由于長時間未進行科學保護,存在起甲、空鼓、脫落等病害現象,加之過去作為倉庫使用時,墻壁被涂以白灰,使畫面殘亂不清,亟需進行科學清洗保護。壁畫內容有道教故事、三國故事、十八層地獄閻羅故事,是研究當地群眾的宗教信仰、民俗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圖2)。2006年7月30日,武威遭遇強暴雨襲擊,現存古建筑遭受不同程度損壞。同年,甘肅省文物保護維修研究所及市、區文物主管部門組織專家對寺院古建筑進行了勘察測繪,編制了《下雙大廟勘察報告及修繕方案》。次年,經省、市、區文物主管部門管理審核同意,撥款對下雙大廟現存古建筑進行局部落架維修,恢復舊貌。1993年,經甘肅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魁星閣始建于清嘉慶年間,建筑建在高3米的磚砌夯土臺上,為二層重檐“天圓地方”亭式建筑,平面呈方形。自下而上由覆缽、露盤、圓光構成,頂部為綠色琉璃構件,上有葫蘆形寶瓶,保存完好。主體建筑坐東朝西,一層正面施六抹槅扇“十”字正交菱花心屜,其他三面為墻體,山墻兩側鑲嵌仙鶴磚雕圖;二層與一層結構相近,檐柱四周施燈籠套方錦木質欄桿,金柱四周施六抹槅扇。二層樓閣頂端懸掛嘉慶十八年(1813)八角藻井匾額一塊,正書“筆點青云”四字(圖3、4、5、6)。下雙大廟魁星閣特點主要體現在它的頂部,綠色琉璃之上,有一葫蘆型寶瓶。從遠處觀望,這個寶瓶又像是一支直立的牛角。對此,當地人士解釋說,傳說中的魁星,頭部長著角,這個寶瓶就是仿照魁星頭部的牛角而建。其建筑風格獨特,為西北建筑的之典范,具有一定的科學藝術價值及歷史價值。1986年,對現存古建筑進行較大規模維修后保留原貌(圖7)。
過殿:過殿亦稱大殿或關帝殿,沿中軸線修建,坐北向南,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前后出廊,為一殿一卷式硬山建筑,明間前后各開槅扇門,次間前后施檻窗,檐下施麻葉踩斗拱(已簡化為木雕彩枋),木架構繪有明代地方旋子彩畫,屋頂前后檐施八排青筒板瓦,屋面為300×300厘米方磚海墁(圖8)。
配殿(東、西):配殿坐北向南,位于過殿北側沿中軸線左右對稱布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前廊式硬山建筑。廊部明間開六抹隔扇,兩次間施檻窗,土坯砌筑墻體,七皮青磚踢腳。后墻正面設龕臺,供奉塑像已毀。山墻、廊心墻及正面墻體繪有精美的壁畫,正面墻體彩繪采用瀝粉貼金,其壁畫等級之高,為寺院之最。屋脊梁架結構繪有旋子彩畫,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
金剛殿和火神殿:金剛殿和火神殿在過殿北側,位于三級階梯夯土臺基上,沿中軸線左右對稱布局,面闊一間,進深一間,平面呈方形。硬山正脊前后檐施三排青筒板瓦,屋面采用300×300厘米方磚海墁,前檐施六抹槅扇。山墻及正壁墻體上繪有精美的壁畫。
財神殿和藥王殿位于三級臺基上,沿中軸線東、西兩側對稱修建,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硬山頂建筑,明間開六抹隔扇,兩次間施檻窗。墻體正面及兩側山墻繪有壁畫(圖9、10)。
無量殿為中軸線上主體建筑,坐北向南,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前為硬山正脊,后帶卷棚,出檐施六排青筒板瓦屋面,其他均為300×300厘米方磚海墁屋面。正殿明次間開六抹隔扇,兩山墻和卷棚后墻為土坯砌筑墻體,下堿為七皮青磚踢腳,檐下施麻葉踩斗拱(已簡化為木雕彩枋),木構架繪有明代地方旋子彩畫(圖11)。無量殿東、西兩側為娃娃殿和娘娘殿,對稱修建,二層樓閣,硬山頂式建筑,平面呈方形,坐北朝南,兩層均設門(圖12、13)。
三清殿位于無量殿北側,是下雙大廟的主體建筑之一,沿中軸線修建,坐北向南,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圖14、15、16)。四周出廊,重檐歇山頂,青筒板瓦屋面,正脊磚雕有二龍戲珠,雕刻精美,翼角懸掛風鈴。后墻正面設龕臺,塑三清金身像,殿內山墻及正壁墻體上繪有道教壁畫。該建筑做工精致,用料考究,殿內梁架構件脊檁和金檁上繪有明代地方旋子彩畫(圖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