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天水地區正式考古發現的齊家文化遺存資料為基礎,結合周邊地區同期考古成果,揭示天水地區齊家文化時期的農業生產、陶器制作、建筑技術、玉器加工、紡織技術、養殖、狩獵等生產狀況,從而探討其經濟形態。
[關鍵詞]天水地區;齊家文化;考古發掘;經濟形態
[中圖分類號]K87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06-0017-03
齊家文化是以甘肅為中心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距今約4000年左右,處于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因1924年發現于甘肅省廣河縣齊家坪遺址而得名。天水是齊家文化范圍的中心區域。迄今考古界在該地區發現的齊家文化遺址或含有齊家文化內涵的遺存多達70余處,其中經過重點發掘的齊家文化遺址有天水師趙村第七期文化和武山傅家門遺址中區,此外,天水七里墩、武山杜家楞、秦安寺嘴坪、甘谷渭水峪、清水泰山廟以及張川上河等是本地區比較典型的齊家文化遺址,這些遺址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是研究齊家文化經濟形態的寶貴資料。
一、天水地區代表性齊家文化遺址
(一)師趙村遺址
師趙村史前文化遺址位于甘肅省天水市西約7公里處的耤河北岸第二級臺地上,隸屬秦城區太京鄉,遺址高出河床5~20米,其范圍東起趙家溝、西到來虎溝、南從籍貫河畔、北到山塬,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200米,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3米不等。遺址第七期文化屬于齊家文化類型,師趙村齊家文化遺存是迄今為止在甘肅東部地區發掘的、內容豐富、規模最大的一處聚落遺址,也是目前所知齊家文化較完整聚落的首次揭露。主要遺跡有房子和臺階或坡道。出土齊家文化時期遺物數百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和玉器等。
(二)傅家門遺址
傅家門史前文化遺址位于甘肅省武山縣西南約25公里的榜沙河岸第一級臺地上,隸屬馬力鎮傅家門村。遺址高出河床約10 ~30米。其范圍東起榜沙河灘,西到劉家山腳,北至榆林溝,南達七里溝。東西長約500米,南北長約900米,總面積40余萬平方米,暴露文化層厚0.5~3米。遺址中區屬于齊家文化,遺跡主要是房址、窖穴和墓葬,出土遺物主要是生活用品類陶器和生產工具類石器,也有裝飾品石(玉)璧等。
二、齊家文化的生產力技術
(一)農業生產
天水地區是中國農業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距今8200年前的大地灣一期遺址地發現了已碳化的糧食作物黍和油菜籽殘骸,這是迄今發現的我國最早的旱作谷物黍。①齊家文化時期農業生產比前代有了更明顯的進步,表現在農業生產工具種類增多,制作器物更加精致。天水地區幾乎所有的齊家文化遺址中都發現有農業生產工具,僅師趙村遺址(第七期)出土的農業生產工具有斧、镢、鐮、鋤、鉞、鑿、刀、錛、鏃、矛、鏟、鐫、球、臼、磨等,多達數十種,主要生產工具是石斧、石鏟、石鋤、石鐮、石刀。加工這些石器農具,除了沿襲從礫石上打擊剝取石片制作這一傳統方式外,還大量地有意挑選形狀大小都很接近石器形態的扁薄型礫石,無需剝片就可直接在其上打琢修整成形。經常選用的石材,有板巖、葉臘石、砂巖、蛇紋巖、粉砂巖、千枚巖、凝巖等。②除選擇堅硬的石料外,還發現有骨料、玉料和蚌殼。蚌器工具的發現也證明天水地區在距今4000年前生態良好,氣候溫暖,濕地較多,適宜發展種植農業。
齊家人廣泛使用石斧、石耜(鏟)、石鋤、石镢等農具耕種土地,用磨制的長刃邊石刀、石鐮、蚌刀等收割莊稼,用石磨盤、石磨棒、石臼加工糧食。這些農業生產石具普遍具有磨制精細、造型規整、棱角分明、使用性強的特點。斧、鏟、鑿、刀等生產工具,一般進行鉆孔,個別鉆兩孔,其鉆孔端正,多數由一面鉆通,也有少數從兩面鉆通。鉆孔上留下來的旋紋大都很清楚,說明孔的開鉆多數是一次成功的,進行第二步加工的僅是少數。鉆孔的斜度很小,有的還幾乎是垂直的,③可見制作技術相當高,其用意顯然是為提高生產效率。
石刀主要為打制石刀和磨制石刀。磨制石刀有單孔、雙孔,孔多由兩面鉆通。石刀磨制甚細,形狀規則,刀刃很銳利,由兩面磨成,有弧刃和凹刃。此外,在師趙村齊家七期,還出土了梯形凹刃石刀、橢圓形石刀和長方形石刀。在石刀上部穿孔,系上繩子套在手指上,就可割取谷穗。
石鐮比石刀鋒利,刃部有鋸齒,需安裝在木柄上才能使用。由于有鋸齒,不但可割取谷穗,還可收割禾稈,因此,成為原始農業中最重要的收割工具,其歷史也非常古老。④天水七里墩、師趙村遺址、武山杜家楞遺址都出土有石鐮。尤其是天水師趙村遺址的石鐮制作得非常精致,數量也不少,反映出當時該地區糧食生產已有較大的規模。
石斧有長條形、長方形、梯形、倒梯形、束腰形和穿孔石斧等。上世紀50年代,在鄰近的隴西齊家文化遺址出土了一批石斧,比較鈍厚,不甚規則,大斧的磨制僅限刃部,小的通體磨光,斧刃有直刃、斜刃和弧刃,其形體有大有小,有扁薄體、粗厚體等區別。⑤這一時期的石斧不只是砍伐樹木、開墾土地的農具,還可作為武器,也是重要的狩獵工具。
石鑿柄部略內收,柄端平齊呈方形,器兩側邊沿棱角明顯,刃部較寬平直。師趙村遺址出土的一石鑿為單面斜刃,較鋒利,刃角突出,可見石鑿也是這一時期重要的農業生產工具。
人們最早是將谷物放在石塊平面上,再用一塊石頭來回碾磨,使其脫殼,后來逐漸將下面的石塊加工成長方形,用一根圓形石磨棒在上面來回磋磨,使磨盤放在地面上不易移動,便于加工谷物。天水師趙村遺址出土的石磨盤,制作十分工整,可見至少在4000年前石磨盤就在渭河上游地區流行。
石鏟(石耜)體形扁薄,略呈梯形,鏟面較寬。窄的一端保留原來的關節面部分,較寬的一端磨制成刃部,一般為單面刃,器身非常光滑,是齊家人最重要的農耕工具之一。有些石鏟已經用硬度很高的玉石來制作,器形規整,刃口十分鋒利。這一時期出土于武山縣馬力鎮傅家門遺址的一把玉鏟(現藏武山縣博物館),長22.3厘米,寬5.9厘米,厚1厘米,鏟后部鉆有一直徑7毫米的小孔。
由上可見,齊家文化時期天水地區原始農業進入到高度發展時期,生產工具的變化也經過了由低級到高級、簡單到復雜的過程。王吉懷先生研究認為:“新石器時代生產工具的產生、發展與淘汰始終與農業生產為主體的生產過程相適應,只有那些有利于生產活動的工具才會得到延續和改進否則就被淘汰。”⑥這些磨制精細的石器農具,特別是石鏟(耜)、石鋤、石镢等耕地農具的廣泛使用,應該是適應了新的農業生產主體,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生產力的發展已經達到一定的高度,這為犁耕農業的誕生創造了條件,從而推動了氏族公社的解體及家庭、私有制的產生。
(二)養殖和狩獵業
經過重點發掘的武山傅家門遺址(齊家文化類型)房子和窖穴內發現帶有陰刻符號卜骨,這些卜骨經動物考古學家鑒定為羊、豬和牛的肩胛骨,以豬骨為最多。這反映出種植業發展的基礎上,養殖業也較發達。師趙村遺址和傅家門遺址出土遺物也都有鏃、矛等石器,這類石器當時除作為軍事武器使用外,也是重要的狩獵工具。此外,天水師趙村遺址還出土了鼬、鹿等動物骨骼,這也說明狩獵是當時人們經濟生活的補充。
(三)紡織業
在天水師趙村第七期文化和武山傅家門遺址齊家類型中,都發現有較多的石、陶紡輪和骨針。在傅家門遺址出土的一單耳網紋彩陶罐(三級文物,現藏武山博物館),網紋疑似麻布紋痕跡,說明當時天水地區齊家人的紡織業達到了較高水平。
(四)建筑技術
天水地區齊家文化聚落遺址一般都發現在便于人們生活的河旁臺地上,⑦師趙村七期遺址和傅家門齊家遺址發掘出的房子,大多是方形或長方形半地穴式建筑,窖穴都是圓形或橢圓形,有小口的袋狀窖穴和直口的筒狀窖穴等,坑壁有直壁、斜壁和弧壁等,可見這種房屋結構是渭河流域齊家文化時期最普遍的一種形式。這種面積較大的長方形的窖穴普遍出現,反映出齊家人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房子中央有一灶圈,呈圓形的燒土面,大的房子還設有壁爐,也都為單室,帶有門道,朝南或朝西,房子居住面和墻壁先涂敷一層草筋泥,然后再在草筋泥面上抹一層黃細沙混合土或白灰面,地面平整、光滑、堅硬,又有防潮作用。⑧居住面涂有白灰面是本區齊家文化房子的特點,反映出當時房屋建筑技術比較先進。
(五)陶器生產
制陶業是齊家文化的重要手工業。在天水地區發現的齊家文化遺址和墓葬中都有大量陶器出現,主要器型有哆口罐、小耳罐、高領罐、雙大耳罐、三耳罐、斂口帶蓋罐、盆、缽、盤、碗、細頸壺和大甕等。以素陶為主,次為夾砂紅陶,彩陶較少。火候都較高,陶質較硬。泥質紅陶多呈磚紅、橙黃色,夾砂紅陶著色不勻。最普遍的紋飾是繩紋,可分為粗繩紋、細繩紋,還有線紋等。大體上泥質陶采用細繩紋、線紋的居多,粗繩紋多施于夾砂陶。較常見的紋飾有附加堆紋,式樣眾多。另外,還有弦紋、劃紋、籃紋、戳印紋(錐刺紋)以及素面等。天水師趙村遺址出土的齊家早期陶器多是手制,主要是泥條盤筑法,少數是捏制。該遺址齊家晚期的多使用慢輪制作,一般比較規整,若干泥質陶器表面經過打磨拋光。此外,該遺址還出土了陶制的生產工具,有紡輪、陶球、陶拍、陶刀和陀形器等,陶制裝飾品有環、笄等。這都反映了制陶技術的不斷發展。齊家陶器最常見的器型有陶碗、陶豆、雙大耳罐、高領雙耳罐、哆口罐等,其中雙大耳罐是齊家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器物,這些齊家陶器都明顯地保留了馬家窯文化的風格,但無論是陶質、制法,還是紋飾圖案,都比馬家窯文化同類器物有明顯進步。⑨
(六)玉器加工
天水地區經過重點發掘的天水師趙村(七期)遺址和武山傅家門(中區)遺址都發現有齊家玉器出土。其中在天水師趙村(七期)遺址發現齊家玉器共10余件,以玉磺數量最多,次為璧、環、珠。這些玉器素面無紋飾,但加工都極精致,有簡樸素雅之美。
三、幾點啟示
天水師趙村(七期)遺址和武山傅家門(中區)遺址都出土有方形半地穴式建筑,房子中央有一灶圈或壁爐,出土有數量龐大、種類眾多、加工精致的石器農具。這都說明齊家人已過上了居所穩定的農耕生活。天水地區是我國北方農耕文明的重要發源地,陶器制作工藝、紡織技術的不斷進步,養殖和狩獵業的發展,都為穩定的居住生活創造了重要條件。只有在生活長期穩定的基礎上才能發展生產, 師趙村大型聚落址就是定居生活的有力見證。齊家文化的人們經過長期的勞動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不斷改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特別是石鏟(石耜)的推廣使用,為犁耕農業的誕生創造了條件,加速了氏族公社的解體以及家庭、私有制的產生。
傅家門遺址一齊家男性墓隨葬品為石刀、鋤、鏟等種植農業工具,說明當時齊家文化已經出現了明確的社會分工。師趙村(七期)遺址出土的數量較多的精美玉器,說明齊家時期本區已經進入到青銅文化初期。該地區齊家遺址雖暫時尚未有青銅器出土,但加工如此精美、數量較多的玉器,先進的金屬加工器具是其必備,由此可推測齊家人已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玉器在新石器時代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征,反映出當時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這都說明該地區的齊家文化已接近階級社會,開始跨入早期文明社會。
[注 釋]
①孫周秦、宋進喜:《走進大地灣》,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頁。
②社科院考古所甘青隊:《甘肅師趙村遺址史前文化遺址發掘》,《考古》,1990年第7期。
③郭德勇:《甘肅渭河支流南河、榜沙河、漳河考古調查》,《考古》,1990年第7期。
④徐日暉:《新器時代渭水上游的農業經濟》,《古今農業》,2004年第3期。
⑤甘肅文管會:《甘肅渭河上游渭源、隴西、武山三縣考古調查》,《考古》,1958年第7期。
⑥王吉懷:《齊家文化農業概述》,《農業考古》,1987年第1期。
⑦張學正:《渭河上游天水、甘谷兩縣考古調查簡報》,《考古通訊》,1958年第5期。
⑧社科院考古所甘青隊:《甘肅傅家門史前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95年第4期。
⑨端居:《齊家文化是馬家窯文化的繼續和發展》,《考古》,197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