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江西省境內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水資源存有地區,江河湖水系地區自然就成了江西省沙化土地集中發生的區域,針對區域土地沙化成因和變化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提出了對于江河湖水系區域特定地區防治土地沙化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江西省;江河湖水系;土地沙化;變化趨勢;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 S18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17-05579-03
Abstract The desertification land mainly distributes in water resource area in Jiangxi Province, the rivers and lakes naturally become desertification land concentrated are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land desertification causes and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control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specific area of river and lake water system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Jiangxi Province; River and lake water system; Land desertification; Variation trend; Countermeasure study
江西省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因地勢狹長,南北氣候差異較大,加上長時期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局部地區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土地沙化現象,特別是在江河湖水系區域更為明顯,雖然沙化地的面積總體上較小,但涉及的沙化類型較全,風沙危害較嚴重,具有南方沙化土地的典型性。研究有效的防沙治沙措施,提高防沙治沙成效,對于保護江西良好的生態環境,加快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江西省地表水資源概況
豐富的地表水資源是江西省很大的潛在優勢,全省年平均降水深度1 600 mm,相當于年平均降水總量2 670億m3左右,河川平均徑流總量1 385億m3,折合平均徑流深828 mm。河川徑流總量非常豐富,但季節和年際變化較大,不同地區分布又有較大差異。全省境內各河系中年徑流量最大的是贛江,接近黃河流域的年總水量;單位面積產水量最大的是信江,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量高達106.7萬m3,而年徑流量最大的贛江,其單位面積產水量最小,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78.8萬m3。河川徑流主要靠降水進行補給,具有季節性變化大的特點。汛期河水暴漲,容易泛濫成災;枯水期水量很小,又感水源不足。表現為夏季豐水、冬季枯水、春秋過渡。
根據資料分析,徑流的年內分配大體為:1~3月占14%~17%,4~6月占53%~60%,7~9月占18%~22%,10~12月占6%~10%。徑流最大月份一般出現在6月或5月,占全年徑流量的22%左右;徑流最小月份一般出現在12月或1月,占全年徑流量的3%以下。由于徑流年內分配主要集中在4~6月,這段時間降水集中,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容易造成洪澇災害;而7~9月,降水稀少,氣溫高,工農業用水正值高峰,江河卻處在少水期。徑流量最大年是徑流量最小年的4~5倍左右,年徑流量變化還存在連續干旱和連續洪水的情況。
2 沙化土地狀況調查
2.1 沙化土地分類統計 按照江西省第三次沙化監測成果報告資料顯示,全省沙化土地類型包括流動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沙化耕地(沙改田)等4類,總面積74 993.5 hm2,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0.4%[1]。按沙化土地類型分:流動沙地(丘)面積769.4 hm2,占全省沙化土地總面積的1.0%;半固定沙地(丘)4 489.3 hm2,占6.0%;固定沙地(丘)27 394.3 hm2,占36.5%;沙化耕地面積42 340.5 hm2,占56.5%。按沙化土地強度分:輕度沙化土地面積58 278.5 hm2,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積的77.7%;中度沙化土地面積為11 456.3 hm2,占15.3%;重度沙化土地面積4 489.3 hm2,占6.0%;極重度沙化土地面積769.4 hm2,占1.0%。按沙化土地利用類型分:耕地面積42 340.5 hm2,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積的56.5%;草地面積9 336.2 hm2,占12.4%;林地面積22 547.4 hm2,占30.1%;未利用地面積769.4 hm2,占1.0%。按沙化土地分布的行政地域分:九江市沙化土地面積15 944.4 hm2,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積的21.3%;南昌市沙化土地面積6 291.3 hm2,占8.4%;鷹潭市沙化土地面積5 129.3 hm2,占6.8%;上饒市沙化土地面積17 613.9 hm2,占23.5%;贛州市沙化土地面積16 360.7 hm2,占21.8%;撫州市沙化土地面積8 072.1 hm2,占10.8%;宜春市沙化土地面積5 581.8 hm2,占7.4%。
2.2 沙化土地區域分布調查 基于江西水資源分布狀況等因素,以及受到歷史地質變化和獨特的區域小氣候影響,江西省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南北兩個區域,相對集中在長江南岸、鄱陽湖周邊和五河沿岸等江河湖水系周邊地區,主要分布在7個地級市轄區內的30個縣(市、區)里,沙化土地總面積為74 993.5 hm2。其中,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南岸的彭澤、湖口兩縣,沙化面積為6 614.4 hm2,占全省沙化土地的8.8%;分布在鄱陽湖周邊(含五河下游區域)的廬山、星子、永修、都昌、鄱陽、余干、南昌、新建、豐城和樟樹等10個縣(市、區),沙化面積為30 254.0 hm2,占全省的40.3%;分布在撫河中下游的南城、樂安、臨川、崇仁等4個縣(市、區),沙化面積為8 072.1 hm2,占全省的10.8%;分布在信江中下游的信州、上饒、廣豐、鉛山、弋陽、橫峰、萬年、貴溪、月湖、余江等10個縣(市、區),沙化面積為13 692.3 hm2,占全省的18.3%;分布在贛江上游贛縣、寧都、于都、興國等4個縣(市、區),沙化面積為16 360.7 hm2,占全省的21.8%。
2.3 土地沙化危害 土地沙化是當前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它惡化了生態環境,破壞了生存條件,加劇了自然災害的發生,制約了社會經濟發展,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極大的危害。據測算,全國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40億元,沙區每年因風蝕損失土壤有機質及氮、磷、鉀等達到5 590萬t,折合2.7億t化肥,受風沙危害,全國每年糧食減產30多億t。據數據資料分析,江西省境內沙化土地大多分布在鄱陽湖周邊和贛江上游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主要以沙化耕地、固定和半固定沙地等形式出現,相對集中地分布在江河湖水系區域,它對于江西省境內相關生物鏈和生態鏈的破壞力極大。首先沙地保水、保肥能力差 ,是導致植樹造林成活率低、農作物產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嚴重時會導致某些物種在特定區域內的消失,使原本穩定可持續的生態鏈受到破壞;其次由于江西省的氣候四季分明,在春夏期間植被生長茂盛,風沙危害相對較輕,但一到秋冬季節,沙地上的草本、小灌木等植被基本落葉或枯死,出現大面積沙地裸露,加之秋冬季節風力較大,極易發生揚沙現象,給沙區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3 沙化土地成因
土地沙化的成因是基于自然因素、人為因素(主要是亂砍濫伐、過牧和水資源不合理利用等),以及其他原因引起土壤成分破壞、土質惡化,進而引起土壤沙化等原因[2]。在自然狀態下造成土地沙化現象出現,主要有水蝕和風蝕兩個方面的因素;受人為因素影響則是復雜的、多方面的,而在人類活動影響下,自然因素引起地表土壤破壞和土壤物質的移動加速、流失擴大。據調查顯示,對于造成我國北方現代沙漠化擴大的成因,竟有高達94.5%是為人為因素造成。長時間持續使用農藥和有毒有機化學物,以及有毒工業廢物向土壤排放等,最終會使土壤毒化不能耕種,導致土壤結構破壞和人為廢棄,也是導致土壤沙化的因素。
江西省境內沙化土地與水資源分布區域存在關聯性。對于沙化土地成因的分析,不妨分為水資源源頭地區、水資源流過區域和水資源暫留地域的沙化土地成因等3個類別來進行。
3.1 水資源源頭地區沙化土地成因分析 江西境內水資源源頭地區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贛江源區域內,這一類型的沙化土地總面積為16 360.7 hm2,占全省的21.8%,主要是植被破壞嚴重導致水土流失,泥沙堆積而形成沙化土地,基于盲目墾荒、亂樵采、過度砍伐森林、不合理開礦、水資源利用不合理等人為活動,以及地理環境因素導致水蝕和風蝕而產生土地沙化。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需要有森林和植被來維系。建國以來,雖然江西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但在贛江源區域內森林破壞現象仍很嚴重,特別是在曾經較長時期內針對稀土資源的過度無序開采活動,直接造成了大量林地被侵占,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樹造林的成效,導致森林體系固有功能退化,加劇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3.2 水資源流過區域沙化土地成因分析 水資源流過區域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江西境內長江南岸及贛江、撫河、信江、饒河和修河等五大河流周邊地域,這一類型的沙化土地總面積為28 378.8 hm2,占全省的37.9%,是基于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和潰堤后泥沙沖積等因素形成。由于河川徑流主要依靠自然降水進行補給,具有季節性變化大的特點,五大河流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季節性水位極速變化現象,極易導致河堤倒塌等洪澇災害,出現大量泥沙涌向陸地,堆積成數尺甚至深及數丈的沙土層結構,淹沒原有的莊稼或地面,導致土地退化,形成新的沙地。水資源流過區域雖然河流縱橫,水資源豐富,但歷史上很多河流都出現過改道、斷流等,改道后泥沙堆積,以及地質變化導致沙化現象發生,多發的洪澇災害導致河堤倒塌,大量泥沙涌向陸地,形成新的沙地。
3.3 水資源暫留地域沙化土地成因分析 水資源暫留地域沙化土地主要集中在鄱陽湖周邊地區,這一類型的沙化土地總面積為30 254.0 hm2,占全省的40.3%,區域內沙化土地成因較為復雜。鄱陽湖是江西境內五大河流的匯合處,由于河流流過地區森林過度采伐和不合理的經營方式,導致原生植被遭到重度破壞,造成非常嚴重的水土流失,大量泥沙順著五大河流直接匯入到了鄱陽湖。嚴重的水土流失直接導致江河湖庫泥沙嚴重淤積,加上受制于第四系河湖沖積泥沙礫的堆積,使得老的河床或沼澤地不斷抬高,經長期積累形成了如今鄱陽湖畔的大量沙山沙地現象,甚至有的都已經形成了高達幾十米至幾百米的沙山(丘)。特別是在近代,由于湖區周邊人口劇增,土地壓力增大,森林過伐、林木過樵、草地過牧、坡地過墾等導致土地退化,出現裸地露沙現象,形成新的沙源。湖區周邊沙化土地是江西省沙化土地相對集中,而且沙化危害最為嚴重,治理難度極大的區域,被列為江西省重點治理區。近年來,由于鄱陽湖頻發干旱,水域水位下降明顯,每到秋季大風作用下,風裹挾著沙向沿岸移動,擴大了沙化土地面積。同時,經長期調研發現,當風速達到3.4~5.0 m/s時,再加上鄱陽湖的“狹管效應”將會使其風速倍增,導致鄱陽湖區內浮沙飛揚,沙粒滾滾,特別在每年秋冬進入枯水季后,水位急劇下降,大量新露出的沙洲又將成為新的沙源。
4 沙化土地變化趨勢分析
在江西省實施第三次沙化監測前的一個監測間隔期(1999~2004年)內,全省沙化土地面積減少了13 954.3 hm2,其中流動沙地(丘)面積減少635.0 hm2,半固定沙地(丘)減少3 838.3 hm2,固定沙地(丘)增加4 162.9 hm2,沙化耕地面積減少13 643.9 hm2。2010年江西省第四次全省沙化土地監測報告資料顯示,在最近的一個監測間隔期(2005~2009年)內,與上一監測間隔期進行比較分析,涉及有沙化土地的行政單位減少了8個鄉(鎮),沙化土地面積也減少了2 513.3 hm2,全省沙化土地變化趨勢呈現“兩增三減”態勢:非沙化土地增加2 513.3 hm2,輕度沙化土地增加6 027.7 hm2,極重度沙化土地減少129.4 hm2,重度沙化土地減少1 571.8 hm2,中度沙化土地減少6 839.1 hm2[3]。
近年來,全省上下圍繞省委、省政府確立的“生態立省、綠色發展”戰略,通過開展人工造林(喬灌)、封山(沙)林(草)等綜合治理措施,沙化土地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局部仍存在固定沙地向半固定沙地轉移、輕度向中度和重度轉移的現象,而且沙化土地擴大風險逐年加大。
5 土地沙化防治對策
對于江西省土地沙化的防治,首先要貫徹落實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規,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把防沙治沙工作納入議事日程,加大項目和資金籌措等的政策支持力度,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強化防沙治沙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知曉度和親身參與防治的意識,加強對防沙治沙執法體系建設,嚴厲打擊破壞沙區植被和野生動植物資源、非法挖沙采沙等行為[4]。以上系列措施對于有效實施沙化土地防治非常必要,但重要的還是在防治技術手段和具體措施上能夠更加科學、合理、得力。
5.1 探索推廣生物防治模式 江西省沙化土地總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0.4%,比重雖小,但分布比較零散,涉及范圍大,危害面較廣。受沙化土地特性影響,土地被沙化區域氣候條件與全省平均情況有較大差異,形成相應的小氣候,主要表現為晝夜溫差較大、風力較強、蒸發強烈、土壤持水量低等,這種小氣候形成極其不利于植物生長,容易導致沙化土地植被單調,生態環境較脆弱。針對這些特點,江西省采取了類似于“以毒攻毒”的做法,堅定“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和嚴格控制人為破壞植被活動”的防沙治沙理念,采取生物防治模式,通過在沙化土地植樹、種草、種果等措施,經過長期的大力治理,使得大量沙化土地變成了綠洲,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沙進人退的趨勢,沙化土地面積正在逐年縮減,沙化程度也在逐步減輕。結合生物防治模式進行防沙治沙的成功實踐,探索總結可普遍推廣的生物防治模式,更好地服務于防沙治沙系統工程。
5.2 強化水資源和植被保護管理 加強對水資源經流區域等容易發生土地沙化地區水資源管理,合理調配江河上中下游用水,實施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制度,嚴格控制開采地下水行為,合理確定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比例,在引進生產發展項目時,要嚴格限制高耗水、低產出的產業發展。加強對土地沙化地區植被的保護,特別對于流動沙地、半固定沙地,要重點保護好沙地上現有植被,同時采取喬、灌、草立體種植的辦法,增加沙地植被,使其不再流動,減少沙山對人們生活的危害,杜絕“邊治理、邊破壞”現象發生,嚴格禁止在土地沙化邊緣地帶的林地和草被區域進行開墾耕地活動;禁止在土地沙化區域濫墾沙荒地、濫砍濫挖灌木,特別是在土地沙化的生態脆弱地區,要設立劃定禁挖區和封育區,禁止一切采挖活動。
5.3 結合工程項目落實好防治措施 長期以來,江西省結合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長(珠)防林工程、血防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工程項目建設,通過飛播造林、封沙育林育草等具體措施,取得明顯的防沙治沙總體效果。特別是在推進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中,對鄱陽湖周邊及五河沿岸沙化土地進行了營造成片楊樹等速生樹種,對沙化耕地營造了楊樹防風固沙林網,對鄱陽湖區周邊以針葉樹為主的有林地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以及贛江源區域內因水土流失形成的沙化土地,采取了封山育林和加大人工補闊力度,取得較好防治效果。當前及今后幾年內,針對江西正在推進實施的“森林城市創建工程、森林鄉村創建工程、通道綠化提升工程、綠道建設工程、生態富民產業工程、森林資源保護工程”等六大生態保護工程,各級地方黨委政府要統籌好林業、農業、水利、環保、國土等部門的相關項目,力爭在推進項目的同時,尋找落實沙化土地防治具體措施的契合點,謀求項目推進與防沙治沙兩促進兩不誤。
5.4 依照規劃系統推進防沙治沙 防沙治沙是長期系統工程,涉及點多面廣,技術要求高,防治工作要依照規劃科學系統地推進。雖然沙化土地形成期有長有短,但治理恢復周期都很漫長,當前江西即將進入新的全省沙化監測間隔期,編制科學實用的全省和相關縣(市、區)防沙治沙五年規劃是非常重要一環。各地要結合農業、林業、水利、國土、環保等部門區域性規劃,準確把握好沙化土地成因、現狀和發展趨勢,制定針對性強、具有可操作性的防治措施,注意吸收借鑒在實施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的成功經驗,把防治工作納入到國家戰略實施中統籌解決。對于不同層面的規劃要有不同的側重,省級層面要注重宏觀把握和技術指導,縣(市、區)級層面多考慮具體措施的可操作性和投入成效比。
5.5 創新生態保護監管體制機制 土地沙化是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防沙治沙工程是生態保護系統工程的重要部分,對于維系良好生態環境具有關鍵的決定性作用。土地沙化是導致生態功能受損的重要因素,成因大多是基于人類活動,要有效防止人為破壞活動,應創新管理理念和防治體系。目前具有生態建設保護相關職能的部門很多,但能夠發揮部門職能、履行好職責的不多,很多部門走入謀求部門權力和利益的誤區。自然生態系統分為水域生態系統(海洋、濕地等)和陸地生態系統(森林、草原、荒漠等)兩大系統(五個重要分系統)。按部門職能分工,其中,濕地、森林和荒漠等3個重要分系統,都是在林業部門職責范圍內,因此林業部門要借助于防沙治沙工程的平臺,扮演好生態保護主導者角色。國家要下決心徹底改變過去“九龍治水、群龍無首、零打碎敲、分兵把守”的不利局面,做好頂層設計,不能再讓生態保護監管體制肢解得七零八落現象繼續存在,只有敢于在打破部門利益保護上做足文章,才是做好生態保護和取得防沙治沙成效的關鍵。建議把分散在不同部門的生態保護監督管理職能進行整合,將相關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重組,組建新的專職履行生態技術質量監督管理職責的體制機制,形成監管合力,提升監管效力,加大從技術質量層面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監管力度。特別是預期將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性影響的項目,在其立項或啟動前就要有技術監管組織事前介入,履行由多個相關專業領域專家小組進行可行性論證或認證程序,并由各專家小組分別出具有專家組明確觀點的意見建議書,嚴格執行專家組對出具意見建議與項目建設終生負責制度,審批組織只有在獲取專家組同意意見建議前提下,方可進入項目啟動立項審批程序,加大對影響生態環境事項進行全程監管力度,特別是要完善事前介入監管程序。
參考文獻
[1]江西省第三次沙化監測成果報告[R].江西南昌,2005.
[2] 江西省防沙治沙及沙化土地治理規劃[R].江西南昌,2009.
[3] 江西省第四次沙化監測成果報告[R].江西南昌,2010.
[4] 劉曉勇,鐘瑞華,王偉.江西省沙化土地防治對策[J].江西林業科技,2010(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