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自1987年創刊至今已有27年,現已成為國內了解和掌握旱區相關問題研究成果的重要載體。借助數據庫提供的文獻信息,利用文獻計量分析法,透視創刊1987~2013年27年來的發展趨勢。基于載文量、研究機構、合作度、合作率、核心作者群、基金論文率、研究熱點等指標分析結果表明:27年來,《干旱區資源與環境》載文量總體呈快速增長趨勢,著者研究機構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以西北地區為主,尤其集中于內蒙、甘肅和新疆;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為該刊出現頻次最高的3個關鍵詞,說明期刊研究的重點區域,且分析發現該刊重點研究領域顯著,熱點研究靶區為新疆、內蒙古、甘肅、黃土高原及干旱區。此外,該刊因核心作者人數不足,核心作者論文產出量過低因而仍末形成穩定的核心作者群。
關鍵詞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文獻計量分析;發表趨勢
中圖分類號 S-0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17-05673-05
Abstract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as been published for 27 years, which is concentrated o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and the related issues. This article uses the bibliographic data obtained from database to analyze the publication trends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27 years. Through analysis on articles number, research organizations coreauthors group, research hot spots, the ratio of foundation/articl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 recent 27 years, the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about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esents a swift growth tendency, the related research institutes show very obvious region correlativity, they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Mogolia, Gansu, Xinjiang;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the three highest frequencies key words, which reflect the research hot spots in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that, the content emphasis is very prominent. However, the core author group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as not been formed really because o f the shortage of core authors and articles.
Key words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Bibliometric analysis; Publication trend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 目前地球上干旱、半干旱區總面積約占世界陸地面積的1/3,主要集中分布在南北回歸線及30°~40°N 。我國干旱、半干旱區面積已達國土面積的52%,主要包括35°N以北、106°E以西的廣大內陸河流域和降水量介于300~400 mm的北方農牧交錯帶。目前,隨著全球變暖和降水量不斷減少,干旱區甚至全球生態資源環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旱區為人類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和巨大的物質生產潛力,對區域乃至全球的氣候變化和生態功能的維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深入旱區研究,認識旱區性質和發育機理,從研究結果中凝練出更有效的資源環境保護和利用策略,無疑對我國干旱區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創刊于1987年,是由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干旱、半干旱區研究委員會與內蒙古農業大學合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該刊內容涉及旱區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干旱區具有一定影響的重要核心期刊。刊物面向國內外干旱、半干旱地區,探討干旱地區(包括半干旱地區)的形成、演變等一般特征,以及各種資源合理利用與環境整治的途徑,尤其重視干旱地區綠洲建設和綠洲化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及產業結構布局與調整的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時至今日,《干旱區資源與環境》創刊已有27年,縱觀1987~2013年27年間刊物的研究成果,為了對其研究內容、核心作者群、學術影響力等有一個宏觀的了解和認識,筆者運用圖書館情報學中使用頻繁的文獻計量學理論對該刊1987~2013年刊載的論文進行全面統計分析,從期刊載文量的年際分布、文獻作者的空間分布、作者合作度合作率、核心作者群及基金論文、關鍵詞共現等方面客觀評價刊物論文質量、學術水平和地位,以期為教學科研和其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
1 研究方法
1.1 文獻資源的獲取
利用中國知網(www.cnki.net) 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進行《干旱區資源與環境》期刊文獻檢索[1],共檢索到5 297篇。經過篩選( 剔除所有的短訊、會議介紹、書評、著名學者介紹、投稿須知等文獻,僅保留學術研究論文,因為學術研究論文是科學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是學術思想系統化和社會化的基本手段),共得到研究論文5 090篇。
1.2 利用文獻學的原理
科技文獻是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活動的主要產出形式之一,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因此也是評價基礎研究機構和研究者開展科研活動實力和業績的主要指標之一。文獻計量學的統計結果給出的是研究領域發展的動態結果,可為研究領域的判斷提供依據[2]。
1.3 數據統計方法
將檢索得到的5 090篇文獻利用Excel 2003、Endnote X3、Origin 7.0 進行分析,提取論文題目、作者、研究單位、關鍵詞等有關信息并加以量化。
2 結果與分析
2.1 期刊載文量的年際分布
載文量常被用作衡量學術期刊吸收和傳遞信息能力的主要指標,也是各機構遴選核心期刊的基本指標之一。作為文獻計量學研究的重要指標,載文量是指期刊在一定時期所載論文數量,是期刊信息量的直接反映,也是期刊輸出信息的重要標志[3],而載文量的年際變化趨勢,可宏觀地反映期刊年信息量的變化軌跡。
自1987年創刊至2013年,《干旱區資源與環境》載文量累積為5 090篇,年均載文量196篇(圖1),隨辦刊時間的增長該刊年載文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年載文量變化呈明顯的階段性:①1987~2002年16年間,年載文量呈現水平線性平穩增長趨勢(1993年連發3期增刊,導致數據突增),年平均載文量為70篇,遠低于辦刊27年間的平均水平,說明這個時期為該刊創建的起步階段,受限于技術、環境和稿源等因素的影響,發展相對緩慢;②2003~2008年6年間,年載文量呈現指數增長趨勢,年平均載文量304篇,其中2004年達到第1個峰值,載文319篇,2008年達到辦刊以來的最高峰,載文446篇,載文量高出平均水平108篇,說明這一時期該刊處于高速發展期,隨刊物影響力的擴增吸引了充足的、高質量的稿源從而促進了刊物的快速發展;③2008年后,文獻增長呈現水平平穩下降趨勢,載文量的變化趨勢符合“S”型邏輯曲線增長模式,說明該刊發展已趨成熟,2009~2013年5年間,年平均載文量穩定在427篇,稿源充足,信息密度大,載文質量高是這一時期該刊顯著的特點,更是該刊發展成熟的標志。目前,《干旱區資源與環境》已經能夠為研究干旱地區形成、演變以及資源合理利用與環境整治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個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
2.2 文獻作者的空間分布
空間分布指的是在一定的時間內,發表文獻的作者地理分布的差異性和積聚度[4]。《干旱區資源與環境》自創刊以來的27年間,發文量超過50篇的研究機構共計24家,具體見圖2。這些機構累計發文3 593篇,占全部發文量的70.58%,充分說明這24家研究機構已成為研究旱區資源、環境的核心力量,其余論文由另外3 446個研究機構發表。其中,內蒙古農業大學發文量高居榜首,發文412篇,占8.1%;陜西師范大學位居其2,發文381篇;蘭州大學名列第3,發文301篇;位居前3位的研究機構總發文篇數為1 094篇,占21.5%,其他21家研究機構依次為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西北師范大學、新疆大學、中國科學院寒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內蒙古師范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新疆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西北大學、內蒙古大學、長安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石河子大學、北京大學、寧夏大學、中國氣象局蘭州市干旱氣象研究所、新疆農業大學。從發文機構的地理空間分布上看,整體呈現明顯的地域相關性, 高度集中于西北地區, 并且尤其集中于內蒙古、甘肅和新疆。
2.3 論文合著及文獻核心作者群情況
2.3.1
論文合著情況。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不同學科之間的交融日趨明顯,因而科學研究的難度進一步加大,面對一些跨地域、高難度、大規模的復雜問題,傳統的單兵作戰、各自為政的分散狀態已很難適應。合作成為當代科研活動最常見、最主要的形式,而論文的合著現象就是這種合作研究的直接表現[5]。自1987~2013年,《干旱區資源與環境》載文量累積為5 090篇,論文合著情況見圖3。經統計,5 090篇論文中有4420篇為合作完成,占總數的86.8%,其中2人合作1 198篇占23.5%,3人合作1 273篇占25%,4人及以上合作1 949篇占38.3%。可見,合作研究已成為干旱區研究者實現研究資源優勢互補、促進知識交流和共享的重要方式。
為了進一步反映《干旱區資源與環境》刊物論文作者的合作程度,引入兩個重要參數即合作度和合作率,兩參數反映了某一領域論文合作者智能發揮的程度,數值越高,合作智能發揮越充分,具體計算公式如下[5]:合作度=(某種期刊在一定時期內)作者總數/(某種期刊在一定時期內)論文總數;
合作率=(某種期刊在一定時期內)合著論文數/(某種期刊在一定時期內)論文總數。
由表1可知,《干旱區資源與環境》自創刊的27年間,著者總數逐年增加,著者累積13 795人,篇均作者數從1987年的0.61降至2013年的0.35,下降0.26,而合作度和合作率則分別從創刊時的1.65、0.40增至2013年的2.86、0.96,分別上升了1.21和0.56。從該刊發展的3個階段來看,合作度和合作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1987~ 2002年,平均合作度和平均合作率分別為2.06、0.62,低于刊物27年該參數2.38、0.75的平均值;2003~2008年,平均合作度和平均合作率分別為2.80、0.92,高出該參數27年的平均值;2009~2013年,平均合作度和平均合作率分別高達2.91、0.94,分別高出平均值0.53和0.17。由此可見,伴隨著《干旱區資源與環境》刊物的起步、發展和成熟,以旱區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者合作意識業已形成,合作趨勢日漸成熟,目前已形成合作度較高、群體合作力強、合作態勢穩定的研究群體,說明《干旱區資源與環境》學術研究工作任務更加繁重,該刊論文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在逐漸增強。
2.3.2
文獻的核心作者群。
核心作者群是指那些發文量較多、影響較大的作者集合。根據普賴斯所提出的計算公式確定核心作者的數量:M=0.749(Nmax)1/2,式中,M為論文篇數,Nmax為所統計的年限中最高產的那位作者的文獻數。只有那些發表論文數在M篇以上的人方能成為核心作者,即多產作者。根據文獻計量學的絡特卡定律,以第一作者為統計對象[6]。在該研究所統計的時間段內(1987~2013年)共有5 090篇文獻,有第一作者信息的文獻5 090篇,《干旱區資源與環境》文獻的第一作者有3 511位,Nmax=15,將15代入公式中,求出M值為2.9篇,在實際運用中按照取整的原則,取M值為3,即發表文獻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為《干旱區資源與環境》期刊的核心作者群。27年間發表文獻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為337人。
此外,發文9篇以上的第一作者及文章數量分布見圖4。由圖4可知,申元村、丁文廣、趙雪雁發文量最高,發文4~ 8篇文獻作者及數量分布見表2。按絡特卡定律,以第一作者為統計對象統計出核心作者。分析可知,核心作者人數占總人數的9.6%,他們共發表論文1 343篇,占總數的26.4%。普賴斯定律規定,核心作者撰寫論文數不得低于論文總數的50%,那么,《干旱區資源與環境》核心作者撰文量遠低于規定的比例,比標準值低23.6個百分點,可見還有一定差距。這說明,一方面有數量龐大的作者在《干旱區資源與環境》發表研究論文,另一方面核心作者的論文總量偏少。從文獻計量角度來看,目前該刊核心作者群還未形成,核心作者的人數需要進一步增加,核心作者論文產出量需要進一步提升,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刊物應及時發現和培養更多的學術帶頭人和科研的中堅力量,以促進核心作者群的形成。
2.4 基金論文分布
基金論文往往代表著一個研究領域的新動向、新趨勢,能夠反映該領域學術研究的關注點,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因而基金論文數便成了評價研究群體科研能力及水平的重要標準,也是衡量項目研究價值及社會關注度的重要指標[7]。
2.5 文獻的關鍵詞
文獻的關鍵詞是文獻主題的高度聚焦,是文獻作者學術觀點的體現,關鍵詞從一個高度概括的角度反映研究的內容、方法、地域、對象等。從高頻關鍵詞的分布可以看出研究的熱點。關鍵詞分析是文獻計量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關鍵詞的變化可以全面把握該學科發展的動態過程、特點和規律,反映科研的研究熱點和發展動向。
2.5.1
關鍵詞總體分析。
自創刊后27年間,共檢索到《干旱區資源與環境》關鍵詞10 257個。由圖5可知,從頻次處于前20位的關鍵詞來看,《干旱區資源與環境》發表論文的研究熱點領域在于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綠洲、沙塵暴、水資源、土地利用、氣溫、GIS、城市化等。在這些高頻次的關鍵詞中,氣候變化的頻次遠高于其他關鍵詞,共出現166次,這說明氣候變化已成為干旱區資源與環境研究的重點和焦點;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水資源出現的頻率也較高,構成該刊的另一研究核心;土地利用、GIS評價、城市化緊隨其后。從高頻關鍵詞的分析來看,《干旱區資源與環境》除了關注其傳統研究領域外,已逐步在人類活動、城市化對土地利用、生態環境過程的影響以及干旱區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方法、對策等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方面開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此外,高頻關鍵詞統計的結果還顯示,該刊所關注的研究熱點地區包括新疆、內蒙古、甘肅、黃土高原及干旱區。從這些地區的地理分布來看, 研究區集中于以新疆為主體的西北干旱區,尤其以新疆、內蒙、甘肅為研究靶區,一方面體現了期刊的辦刊特色,但另一方面說明該刊研究地理范圍過于狹窄。
2.5.2
關鍵詞共現分析。
關鍵詞共現分析是文獻計量學常用的研究方法,而關鍵詞共現的觀察值矩陣則是分析關鍵詞共現的最有效途徑,它通過描述關鍵詞間共現的頻次、闡明關鍵詞間的關聯和結合,揭示某一領域學術研究內在的相關性和學科領域的微觀結構[8]。通過文獻信息統計分析軟件SATI,對《干旱區資源與環境》所載文獻中出現總頻次居前20位的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檢索出20個關鍵詞之間兩兩共現的頻次,得出一個20×20的關鍵詞共現觀察矩陣,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20個關鍵詞中,高頻詞的聚集區主要有3塊,因此可以將《干旱區資源與環境》所載文獻研究主題大致分為3大研究群組:①以氣候因子為對象的研究群組,主要涉及氣溫與降水兩大要素,
其共現頻次最高,總頻次為37次,是目前該刊在氣象學領域研究的主要內容;②第2研究群組為影響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的關鍵要素,主要包括降水、氣溫及水資源的影響,可見因水、氣等自然要素的變化而影響的宏觀尺度的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依然是該刊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③第3研究群組為生態環境、水環境及綠洲約束下的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新疆可持續發展、新疆綠洲、地下水、城市化、土地利用、GIS利用以及合理對策的研究探討。可見,除了關注傳統研究領域外,該刊已逐步在人類活動、城市化、可持續發展方法、對策等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方面開展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3 結論
(1)1987~2013年來,《干旱區資源與環境》載文量整體呈快速增長趨勢,伴隨著刊物的起步、發展和成熟,業已形成合作度較高、群體合作力強、合作態勢穩定的研究群體,但文獻計量分析表明,該刊因核心作者人數不足,核心作者論文產出量過低因而仍末形成穩定的核心作者群。
(2)從研究機構的區域分布來看,《干旱區資源與環境》發表論文的相關研究機構具有明顯的地域性,高度集中于西北地區, 尤其集中于內蒙古、甘肅和新疆。
(3)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為《干旱區資源與 環境》出現頻次最高的3個關鍵詞,說明此為期刊研究的重點區域,且氣候變化已成為干旱區資源與環境研究的重點和焦點。關鍵詞共現分析表明,刊物已形成3大研究群組,且熱點研究靶區為新疆、內蒙古、甘肅、黃土高原及干旱區。
參考文獻
[1]中國知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EB/OL].http://dlib.cnkinet/kns50/Navigator.aspx?ID=1.
[2] 丁學東.文獻計量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204-232.
[3]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編輯研究會研究小組.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6,17(3):373-378.
[4] 王崇德.文獻計量學引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5] 邱均平,溫芳芳.作者合作程度與科研產出的相關性分析——基于“圖書情報檔案學”高產作者的計量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5):1-5.
[6] 劉瑞興.期刊引文分析[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5.
[7] 夏旭.《圖書館論壇》基金論文產出的定量分析[J].圖書館論壇,2006(4):40-44.
[8] 倪麗娟,于淑麗.檔案學研究熱點分析——基于2004-2008 年《檔案學研究》、《檔案學通訊》論文關鍵詞的詞頻分析[J].檔案學通訊,2010(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