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中等肥力狀況的高沙土地區不同種植密度對泰興香荷芋生育及產量、效益的影響。[方法]在統一垅寬100 cm、垅高20 cm、 垅面寬60~65 cm的基礎上,試驗設6個種植密度處理:種植密度42 000株/hm2,株距47.62 cm;種植密度47 250株/hm2,株距42.33 cm;種植密度52 500株/hm2,株距38.10 cm(CK);種植密度57 750株/hm2,株距34.63 cm;種植密度63 000株/hm2,株距31.75 cm;種植密度68 250株/hm2,株距29.30 cm。考查不同生育期的苗情與長勢、子孫芋產量、商品芋效益。[結果] 63 000株/hm2種植密度處理子孫芋產量最高,達25 103.70 kg/hm2 ,商品芋效益為97 738.2元/hm2。[結論]中等肥力狀況下的高沙土地區泰興香荷芋大面積種植密度以63 000株/ hm2為宜。
關鍵詞 泰興香荷芋;種植密度;生育表現;產量;效益
中圖分類號 S6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17-05403-04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discuss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plant densities on reproduction and output benefit of Taixing Xianghe taro in high sandy areas of moderate fertility status. [Method] Based on the uniform ridge bottom width 100 cm, ridge height 20 cm, ridge surface width 60-65 cm, six planting densities treatments were designed as follows: planting density 42 000 plants/hm2, rows spacing 47.62 cm; planting density 47 250 plants/hm2, rows spacing 42.33 cm; planting density 52 500 plants/hm2, rows spacing 38.10 cm(CK); planting density 57750 plants/hm2, rows spacing 34.63 cm; planting density 63 000 plants/hm2, rows spacing 31.75 cm; planting density 68 250 plants/hm2, rows spacing 29.30 cm. The seedling condition and growth vigor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 offspring taro yield and the output value of commodity taro at maturity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 The planting density treatment of 63 000 plant/hm2 enabled the offspring taro to reach its highest yield by 25 103.70 kg/hm2,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commodity taro was 97 738.2 CNY/hm2. [Conclusion] In high sandy areas of moderate fertility, planting density of 63 000 plant/hm2 is suitable for Taixing Xianghe taro.
Key words Taixing Xianghe taro; Density level;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Output; Benefit
泰興香荷芋為江蘇泰興市傳統特色作物品種,雖然種植面積小,但其地方風味濃郁,特色明顯,歷史上成片種植極少,農戶零散種植普遍,因而缺少規范化、標準化種植的依據[1-3]。近年來,在地方政府倡導挖掘特色品種和產品的大背景下,筆者開展了較為系統的泰興香荷芋配套技術研究,設計并實施該種植密度試驗,從而為指導大面積生產時選擇適宜的種植密度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泰興香荷芋,由當地選擇18~20顆標準子芋(500 g)作種芋。肥料農藥等生產資料全部由當地市場采購。
1.2 試驗設計
在統一垅寬100 cm、垅高20 cm、 垅面寬60~65 cm的基礎上,設以下株距處理,分別為:種植
密度42 000株/hm2,株距47.62 cm(ym1);
種植密度47 250株/hm2,株距42.33 cm(ym2);種植密度52 500株/hm2,株距38.10 cm(CK)(ym3);種植密度57 750株/hm2,株距34.63 cm(ym4);種植密度63 000株/hm2,株距31.75 cm(ym5);種植密度68 250株/hm2,株距29.30 cm(ym6)。
上述處理中,農戶通常習慣采用ym3密度,因而設其為對照密度。每小區3垅,寬400 cm,長342 cm,小區面積13.68 m2,小區間隔40 cm。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四周設置保護行。
1.3 考查項目及標準
1.3.1
考查項目。出苗期,出苗率;6葉期、10葉期、14葉期及成熟期苗情;收獲期各級子孫芋產量及比例;總體效益等。
1.3.2
考查標準。出苗期:50%種芋出苗、第1片真葉平展的日期;出苗率:齊苗后,小區出苗種芋數占播種總數的比例;6葉期:第6片真葉全部平展的日期;成熟期:芋頭成熟期相對其他作物而言顯得較為模糊,確定成熟期為地上部多數功能葉正常枯黃、根系正常衰退、子孫芋增重緩慢的日期;
子孫芋等級:根據子孫芋單個凈重分為特級、1級、2級和3級(等補品),其中,特級≥45 g,45 g>1級≥30 g,30 g>2級≥15 g,3級<15 g,特級芋比例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市場銷售價格及市場競爭優勢;
商品芋產量:特級、1級、2級子孫芋產量的總和;假莖粗:植株基部假莖最大粗度;單株葉面積:通過選擇葉片主脈1/2處為中心打孔(5 cm×5 cm或10 cm×10 cm),測定單位面積葉重計算的單株全部綠葉面積。
1.4 試驗方法
試驗地選擇在泰興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內,地勢平坦,排灌良好,土質為高沙土,肥力中等均勻,前茬水稻,收獲后秸稈全量粉碎還田,冬季耕翻壓草凍伐。3月初施有機復合肥4 500 kg/hm2、13%-10%-20%高鉀復合肥900 kg/hm2后旋耕,同時按方案要求進行機械起垅。3月28日放樣劃區,并按方案要求播種;4月23日灌水抗旱,5月8~10日陸續出苗,18~20日陸續齊苗,31日查苗補缺。4月25日、6月25日、7月20日、8月23日4次人工拔除田間雜草,7月22日、8月22日2次培土壓邊荷。7月23日用5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中性洗衣粉少量對水750 kg/hm2噴霧防治疫病,7月30日、8月12日2次灌水抗旱,8月3、27日2次分別用掃敵凈(蘇云金桿菌8 000 IU/毫克)可濕性粉劑 1 500 g/hm2和2.5%甲維鹽乳油450 ml/hm2+中性洗衣粉對水750 kg/hm2噴霧防治斜紋夜蛾。10月17~19日陸續成熟,11月6日收獲計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出苗情況及全生育期分析
由表1可知,各處理出苗期、齊苗期均極為接近,出苗率略有差異,但處理間差異較小。各處理成熟期分別為10月17~19日。各處理全生育日數分別為200~202 d。
2.2 苗情與長勢分析
2.2.1
6葉期考查結果。由表2可知,各種植密度處理根數ym1最多92,其他處理在84~90。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單株根數呈微弱降低趨勢;單株綠葉數在 4.2~4.6,同樣表現為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呈微弱減少趨勢;假莖粗在5.4~6.8 cm,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假莖粗明顯降低;單株綠葉重在85~96 g,同樣表現為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趨勢;雖然單株葉面積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但葉面積指數卻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而呈現上升的趨勢。在單株地上部鮮干重的表現上,同樣表現為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趨勢。
2.2.2
10葉期考查結果。由表3可知,單株綠葉數、株高、假莖粗、單株綠葉重、單株葉面積等生育指標均表現為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趨勢,其中單株綠葉數、假莖粗、單株綠葉重、單株葉面積的降低趨勢更為突出。而葉面積指數則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呈現明顯上升趨勢,表明個體充分擴展、充分利用光熱資源的同時,群體擴展、群體對光熱資源的利用上則以高種植密度顯得更具優勢。在單株幼芋球莖鮮干重的表現上,可能受樣本容量的限制,各種植密度處理間數據表現趨勢相對不及其他指標明顯。
2.2.3
14葉期考查結果。由表4可知,植株營養體生長極為旺盛,營養體各項指標總體差異不大,單株根數、單株綠葉數、株高、單株綠葉重各處理間差異不大;葉面積指數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差異較大;單株地上部鮮干重、單株球莖鮮干重方面,各處理間差異也不太明顯。
2.2.4
16葉期考查結果。由表5可知,16葉期為該田塊芋頭的最后一葉,球莖充實增重由快速變得緩慢,營養體功能逐步衰退,但如果過快衰老,則對芋頭產量形成產生影響。因而,保持營養體適當的功能狀態有利于芋頭增重高產。由表5可知,16葉期,營養體各項指標均較14葉期明顯衰退,單株根數、單株綠葉數明顯減少,單株鮮葉重降低,葉面積指數回落。各處理間各項考查指標的趨勢同前期結果表現基本一致。
經方差分析,區組間F值為1.24,低于F0.05和F0.01,表明區組間差異不顯著;處理間F值為36.08,大于F0.05和F0.01,表明處理間差異極顯著。
多重比較結果顯示,ym5(種植密度63 000株/hm2)、ym6(種植密度68 250株/hm2)較對照增產極顯著;ym4(種植密度57 750株/hm2)較對照增產顯著;ym2(種植密度47 250株/hm2)較對照減產不顯著;ym1(種植密度42 000株/hm2)較對照減產極顯著。
從產值效益看,ym5效益最高為97 738.20元/hm2,ym6其次為86 067.45元/hm2,較ym3分別增加28 478.10和16 807.35元/hm2;ym1最低為44 861.25元/hm2。
2.6 子孫芋等級及比例分析
由表8可知,子孫芋商品率以ym1和ym3最高均為92.86%,ym5和ym6其次,分別為92.50%和91.67%,ym2最低為89.47%;其中單芋重量≥45 g的特級率仍以ym3最高達28.57%,ym1和ym4其次,分別為26.19%和25.64%,ym2和ym5再次,分別為23.68%和22.50%,ym6最低僅為19.44%。各處理子孫芋1級率在26.32%~40.48%,其中ym1最高為40.48%,其次是ym5為40.00%;2級率則ym2最高達39.47%,ym1和ym3均較低,分別為26.19%和28.57%。
3 小結與討論
泰興香荷不同種植密度處理對子孫芋產量及效益的影響較大,其中低種植密度處理(42 000株/hm2)雖然特級芋和1級芋的比例較高,但產量較低,不能實現高效;中高種植密度(63 000株/hm2)處理,雖然特級芋的比例較低,但1級芋和2級芋的比例較高,群體較大,產量最高,達25 103.70 kg/hm2,商品芋效益也最高為97 738.2元/hm2。種植密度為68 250株/hm2,特級芋的比例明顯下降,產量也有所降低,生產上不宜采用。
該試驗表明,隨著種植密度的加大,子孫芋及商品芋產量均呈上升趨勢,但種植密度超過63 000株/hm2后,產量開始下降。
泰興香荷芋在芋頭品種中屬于小芋頭品種,因此適當增加種植密度,增加葉面積指數能提高群體光合作用和干物質積累,從而增加芋頭產量,提高種植效益。
中等肥力狀況下的高沙土地區,泰興香荷芋的適宜種植密度為63 000株/hm2。
參考文獻
[1] 高余德, 李詠, 黃巧云, 等. 泰興香荷芋高產栽培技術[J]. 上海農業科技, 2005 (3): 82-83.
[2] 李冬武, 周俊華, 陸紀元. 泰興香荷芋[J]. 上海農業科技, 2004 (3): 80.
[3] 張開祥, 周振元, 朱亞波. 香荷芋高產栽培技術探討[J]. 農技服務, 2010 (10): 1286-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