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幾輛軍車駛出中南海,迅速消失在茫茫雨夜。在接管廣播電臺時,領隊的人亮出番號“我們是8341的”,對方驚訝地問“什么事連御林軍都出動了!”。而此時,72歲的鄧小平正端著一盆溫水,試好水溫準備給殘疾的兒子擦身……
8月8日,在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前夕,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以上述場景在央視拉開了紀念帷幕。類似“御林軍”之類的大膽臺詞,“明星”演員飾演的歷史人物,從未在影視劇中出現過的華國鋒、新中國成立后的胡耀邦等人物形象,都讓這部主旋律電視劇別開生面。
主旋律題材劇難拍,國產政治題材的劇集更是極易拍成高大全的“紀錄片”。為長者諱、為尊者諱、為權者諱的“中式傳統”讓不少導演只敢點到為止。
而《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將特定歷史時期中國高層政治生活全面展現于大眾面前,并在引導大眾傳播和討論的過程中,進一步豐富政治生態和政治人物的面貌、還原歷史,從而令大眾感知并接受其中所蘊含的主流價值觀。
可以說,它是厚重大氣的,同時也是尖銳深刻的。
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取材于粉碎“四人幫”到1984年歷史轉折中的小平故事,全景展現了“真理標準大討論”“大逃港”“恢復高考”“知青返鄉”“改革開放”等重大歷史事件,將筆墨聚焦于鄧小平的歷史功績。
多年來,業內外都有這樣一種誤解,認為如果題材屬于主旋律,作品本身的審美就會有所欠缺。其實恰恰相反,主旋律作品由于故事背景多數為人所熟知,更應該在藝術表現力上尋找閃光點。一部優秀的主旋律電視劇不僅應有宏大的主題和歷史的深度,更應當包含現實精神和人文情懷。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的許多場景,如老太太養鴨子、金鎖放棄高考、鄧小平彎著腰給兒子撿掉到床下的螺絲刀等,令歷史與生活的細節交織呈現,打動人心。
任何一個國家的大眾傳媒必然為本國的主流文化和價值觀服務,問題是采用何種手段來獲得更好的效果。國產電視劇的缺陷是習慣跟風,一部諜戰片紅了,就會出現大量諜戰片。一部穿越劇火了,立刻穿越劇扎堆。但在這樣的劇集中,除了瞬時娛樂,觀眾很難有其他收獲。
反觀備受年輕人群喜愛的美劇,在提供娛樂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向受眾傳播了主流文化和價值觀,而且因為傳播的間接性,并未讓觀眾反感。如正在國內視頻網站播出的《曼哈頓計劃》就是典型的宣揚美式愛國主義的主旋律電視劇……
不管怎樣,還是很欣喜《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出現,期待影視作品在政治敘事上擁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