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馬車,制止不住地載著我們向前奔馳——我們對現實的態度就是如此。”(車爾尼雪夫斯基《生活與美學》)“忙”,是社會的共有現象,幾乎沒有人認為自己是閑人的。這一現象也反映于日益興盛的養生上:報刊在忙著開辟抓人眼球的養生欄目,電視臺在忙著開辦收視率攀高的養生專題,出版社在忙著出版花樣翻新的養生書籍,社區在忙著組織名家薈萃的養生講座,而對象都是圍著這個共同的社會人群的。于是人們的生活以N種形式與養生鉤掛起來,忙養生已經成為男女老少的共同追求了。
以上說的兩種“忙”,一種是針對人的生存環境、生活秩序、生命質量的。雖然與養生也不無關系,但本質上是帶有普遍性的社會學意義的,姑且不論;而針對當前養生中出現的第二種“忙”,是我們不能回避的主題。缺乏明確目的、明晰方向、明白方法去“忙”養生,好比瞎子摸象,是不可能帶來理想效果的。忙中易亂,縱觀養生熱中出現的亂象,與這種烏龍的忙法是難脫干系的。
究竟應該如何對待養生,又應該如何去養生呢?清代醫學大家姚止庵在詮釋《黃帝內經》時說過的話,可謂一言中的。他說:“養之不素則病生,治之不素則病成。”(《素問經注節解》)“素”字,在這里是根本的意思。養生的根本是什么?《黃帝內經》給了最權威的答案:“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辟邪不至,長生久視。”(《靈樞·本神》)這段話中的動作詞“順”、“適”、“和”、“安”、“節”、“調”,核心就是“和”與“順”的問題。說白了,養生就是要人們順應自然、順應社會、順應生活、順應自我,建立起適合于每個人自己的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加選擇、削足適履地去迎合一些養生理念甚至養生“奇招”,只會適得其反。
生活有千千結,養生是百味瓶,過日子不能有太多理想化、程式化、機械化的成分。悠著點兒生活——就是要培育合理合情的生活情操;悠著點兒養生——就是要掌握適用可行的養生技巧。靜聽風生水起,漫觀星轉斗移,隨其自然,從容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