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諸子散文詩之類,好讀但不膏腴,像牛肉干,咬多了厚味滿口,但牙齒累。《文選》里的東西尤其如此,《古詩十九首》算例外。越是近年出版的書越清淡,薄而好讀,但偏滑,不厚潤。我認識的人,都愛重讀“三言”、《金瓶梅》、《牡丹亭》、《紅樓夢》、《水滸傳》、《儒林外史》,以至于沈從文、汪曾祺、錢鍾書、張愛玲諸位,無他,這些作品都聰明厚潤不緊繃,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而且余香滿口。
馬三立老師曾說:“生書熟戲,聽不膩的曲藝。”老一代評彈唱腔為啥好聽呢?按說侯、郭、劉、馬這幾位老先生的相聲,笑點不密集,也都是悠悠然家長里短的事,為什么耐聽?這就是功力。有功力的相聲、京劇、話劇念白、電影鏡頭和書,都是那么個圓潤潤、顫悠悠的飽滿勁兒,跟熬到火候的乳白魚湯一個道理。
坐火車時讀福克納、斯坦貝克、科塔薩爾甚至物理學教材,平時再看不下去的段落都可以輕松咽掉。同樣適合火車旅途的是商務印書館出的各種史傳和各種藝術、建筑和植物圖鑒。當然史傳也另分,《史記》就比其他史傳好看得多,像分盒貯藏的脆堅果仁,不用特意當火車讀物,平時也看得下去。
幾十個小時的長途火車旅行要備幾本百看不膩的大部頭肥書,以備看累了休息調劑使,這就具體各有所好了。《紅樓夢》《鹿鼎記》《文學講稿》《西洋世界軍事史》《阿拉蕾》,看什么的都有。
膏腴一點兒的書,例如沈、汪、梁、施、張、錢諸位的小散文,嫩軟有味,很適合吃飯時讀。汪、梁的飲食散文尤其搭調,助長食欲。同理適用于各家通俗演義和古典章回小說。因為章回小說大多有松有緊,故事性十足,有肉味,極下飯。《紅樓夢》前五十五回,《金瓶梅》宋蕙蓮死之前,都像燉爛了的紅燒肉,是百搭下飯的好段落。歐·亨利與馬拉默德的大部分以喜劇結尾的小說、卡爾維諾的馬可瓦爾多系列,就可以當零食甜點,隨時捧起來吃著玩。
大部頭的書,好處之一是催眠,但也得挑對書。膏腴的書不適合催眠,一不小心,天就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