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是孔門四科之一,指外交之辭令,學術之辨說。《論語·憲問》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這里“命”即指外交辭令。孔子說,鄭國制定外交辭令,由裨諶起草,世叔研究,外交官子羽修改,東里的子產在文字上加工潤色。一份外交辭令的制定,經過四道程序,高層把關,可見春秋各國對言語的重視。《論語·先進》:“言語——宰我、子貢。”孔子把言語置于德行之后,意在強調能言必須有仁德。《論語·公冶長》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花言巧語,偽善容貌,無德而能言,孔子斥之為“佞人”,告誡弟子遠離小人。《論語·衛靈公》子曰:“辭達而已矣。”孔子主張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有德之言必須有文采,“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宰我利口辯辭,子貢利口巧辭,他們能言善辯,受到孔子稱贊。
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亦稱宰予。春秋魯國人,少孔子二十九歲。他自始至終跟隨孔子周游列國,未任過官職。他能言善辯,以善辭令著稱,列言語科之首。孔子周游列國時,常派遣宰我出使齊國和楚國,楚昭王認為楚國的官員中沒有任何人的才能可與他相比。宰我是缺點和優點都比較突出的弟子,既受孔子的批評,也得到孔子的表揚。《論語·八佾》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魯哀公問宰我,祭祀土神的木制牌位,用什么木?宰我回答了夏、商、周三代分別用松、柏、栗木,特別強調周代用栗木,意思是使人民戰戰栗栗。孔子聽了說,已經做過了的事不便再解釋,已經完成的事不便再諫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從對話中可以看出宰我知識面很廣,回答很細,但孔子似乎覺得繁瑣,他的話有責備之意。《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責備他是腐爛的木頭雕刻不得,糞土似的墻壁粉刷不得。由此孔子悟出了“聽其言而觀其行”的至理名言。從這件事,孔子改變了看人的態度。宰我從此怎樣呢?《論語》并未直接交待,但從孔子的總體評價中,可以看出宰我成了賢才。
孔子因材施教,關心愛護宰我是很好的一例。宰我主張改革舊禮制,是孔門中唯一對孔子仁禮學說提出異議者。《論語·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他認為守喪三年時間太長,影響生產,可使禮壞樂崩,應該為一年制。這遭到孔子的斥責,認為他沒有孝悌之心,“予之不仁也”。孝悌是孔子仁學的思想基礎,孔子從此出發,認為改“三年之喪”舊制是不仁。時至今日,我認為仁學的核心是“愛人”、“泛愛眾”,宰予主張改革舊制,建“一年之喪”新制,有利于發展生產,有利于業耕于勤,發展各項事業,是符合孔子仁學思想總原則的。何況,在《論語》中也多處記載著孔子主張損益、改革的思想。宰予思想活躍,善于提出問題。《論語·雍也》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
不可罔也。”宰我問道,有仁德的人,就是告訴他,井里掉下一位仁人啦,他是不是會跟著下去?孔子道。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君子可以叫他遠遠走開不再回也,卻不可以陷害他;可以勸阻他,卻不可以愚弄他。宰我提出一個假設的兩難問題,孔子是不贊成的。宰我深刻了解孔子“克己復禮為仁”、“見利思義”的為人,他出使楚國楚昭王要把一輛華麗車子送給孔子,他以理拒受,受到孔子的稱贊。宰我在孔子弟子中是有建樹的,嘗問五帝德及帝系,其文今存《大載禮·五帝德·帝系》中,使孔子的觀點得以傳播。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也作子贛,亦稱衛賜。春秋末衛國人,少孔子三十—歲。拜孔子之前經商,是孔門弟子中最富有者,孔子周游列國時,他不僅跟隨,并給以經濟資助。子貢能言善辯,有志外交活動,孔子稱之為“辯士”。《論語》中記述孔子與弟子答問,以他為最多,記載他的言語行事,達二十七次之多。孔子特別關心他,并多次贊揚他。《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子貢經商很富有,他自悟,貧窮卻不巴結奉承,有錢卻不驕傲自大。孔子肯定他這一認識,又幫助他升華,貧窮卻樂于道,富有卻謙虛更好。子貢道,《詩經》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先開料,再糙銼,細刻,然后磨光。是這樣意思吧?孔子道,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一件,你能有所發揮,舉一反三了。“告諸往而知來者”,這是孔子對子貢學識能力的夸獎。《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子貢問,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孔子道,你好比一個器皿。子貢問,什么器皿?孔子道,宗廟里盛黍稷的瑚璉。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的器皿是相當尊貴的,孔子用瑚璉來比喻子貢是受人們尊重的有德才之人。孔子曾問,他和顏回哪一個強些?子貢自謙地說:“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在這篇文章中顏回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可以說子貢同顏回一樣都不愿意夸耀自己的好處,表白自己的功勞。
子貢經常問政于孔子,關切治國之經略。《論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這是—段經典的對話,子貢講,廣泛地給人民以好處,又能幫助大家生活得很好,可以說是仁道了吧?孔子回答,不僅是仁道,那一定是圣德!孔子告訴他什么是仁,實踐仁道的方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子貢牢記了孔子名言。《論語·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又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孔子這些政治、經濟思想,成了治國理政的古訓。《論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已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孔子告訴他,自己行為保持羞恥之心,出使外國,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可以叫做士了。孔子還告訴他其次要孝順父母、恭敬尊長,言必信,行必果的道理。《論語·衛靈公》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三段話孔子向子貢傳授一以貫之的惠恕之道,告訴他住在一個國家,要敬奉那些大官中的賢人,結交仁人志士。《論語·陽貨》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是一段既有趣,又有哲理的對話,孔子說,我不想說話了。子貢道,您如果不說話,那我們傳述什么呢?孔子回答,天說了什么呢?四季照樣運行,百物照樣生長,天說了什么呢?孔子這里用簡短的言語闡述了天、地、生命的規律,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子貢重視教化,主張廢除每月殺羊祭廟的“告朔”儀式。他善于經商,“家累千金”,樂于撫恤和幫助貧者。他特別崇尚孔子,認為孔子學識高深,道德超人,他經常宣傳孔子學說,“使孔子名布揚天下。”孔子死后他守墓六年。他忠誠孔子之道,并一以貫之。
子貢在孔子的教導下,成為頻有影響的外交人才。《論語·衛靈公》:“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說的是魯哀公六年,孔子在陳國斷絕糧食,跟隨人病倒。子貢奉命說服楚昭公迎孔子入楚,使師生擺脫了困境。次年,吳向魯征牛、羊、豬各百頭,季康子派子貢會盟說服了吳人。十一年,吳勝齊,吳王賜給魯國叔孫氏甲、劍等,他出面答謝,圓滿完成外交任務。十二年,魯衛等國君會見吳人,吳人扣留衛侯,他說服吳太宰,使衛侯獲釋。十五年,齊魯會盟,他說服齊國返歸“成”地。他化干戈為玉帛,成就突出,受到楚昭王、季康子等人的稱贊。
孔子對弟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啟發誘導、舉一反三,使弟子成才,他對弟子有批評、有褒揚,看大節、助成才,培養了一批德能兼備的賢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