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來主義”是魯迅首先提出來的,此后經常被人使用。然而,后人使用“拿來主義”的對象和含義,與魯迅的原意常常不一致,甚至相反。
魯迅發明“拿來主義”這個詞的原意,直接針對的是中國傳統文化,間接針對的是崇洋媚外?!拔逅摹币院?,“新文化運動”興起,所謂“新文化”,其實就是西方文化。與之相對的,就是中國傳統的“舊文化”。在胡適等人的大力倡導下,新文化以“全盤西化”的口號掃蕩中國社會,似乎中國傳統舊文化只有裹小腳、留辮子、娶小妾、八股文之類的糟粕,因此,傳統文化幾乎統統被置于應徹底拋棄的行列,甚至竟有人提出要取消漢字。然而,當時很多“新文化”也非常拙劣,一味地模仿西方,弄得不倫不類,貽笑大方。在這種情況下,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一個傳統文化的回潮,當時稱為“發揚國光”,也有人稱為“復古”,其對立面就是“全盤西化”。魯迅就是在反對“全盤西化”、提倡“發揚國光”的時代大背景下提出“拿來主義”的。
我認為,魯迅在1934年寫《拿來主義》一文時,對自己過去過分偏向“五四”新文化、痛批中國傳統文化的傾向有了一定的反思,從否定傳統文化的道路上退回了一些。因此,魯迅“拿來主義”的對象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拿來主義”也是其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按照魯迅在文章里的闡述,對待傳統文化,應該有繼承、有吸收、有改進、有拋棄。換句話說,魯迅的“拿來主義”是主張客觀地對待傳統文化。這一態度的產生,一是因為“全盤西化”過于偏執,二是因為針對“全盤西化”而反彈的“全面復古”過于頑固。因此,魯迅的“拿來主義”主張對傳統文化要動腦子、有眼光,自己去“拿來”,實際上也是對“全盤西化”的間接批評。在《拿來主義》一文中,魯迅特意提到西方的“送來主義”在中國引發的“恐怖”,已經清楚地表明他對于“全盤西化”的否定。
然而,在魯迅首創“拿來主義”很多年后,一些人對于“拿來主義”的理解與魯迅當時的本意已全然不同。現在的“拿來主義”更主要的是要從西方“拿來”,而不是魯迅所說的要從傳統“拿來”?,F在的“拿來主義”在某些時候甚至等同于魯迅批評的“送來主義”。當年西方送來的是鴉片、槍炮、香粉、電影,如今,有些還在繼續送來;有些已不再好意思厚著臉皮強行送來了;有些換了新東西,仍源源不斷地“送來”。而現在很多人打著魯迅的旗號高喊“拿來主義”,其實就是魯迅批評的“全盤西化”,對“送來主義”照單全收。與此同時,現在的“拿來主義”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差不多也就是全部拋棄,統統視為垃圾。事實上,這正是魯迅反對的,這樣使用“拿來主義”,魯迅地下有知,恐怕也不會同意。
在現代條件下,我們在對西方文化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時,應該要有些新的認識,要有自己的頭腦和眼光,這樣才能判斷西方文化的本質,才能知道哪些是需要“拿來”的,哪些是不該“拿來”的,哪些是需要“拿來”后加以改進的。當然,“拿來主義”在這里多少也有點兒天真或不準確,因為,我們希望的“拿來主義”與西方希望的“送來主義”并不合拍。西方想送來的東西,有些是免費的,有些是要付錢的,甚至是強行攤派的。但是,我們常常不知道,西方免費送來的東西往往是釣魚的誘餌,我們某些人則以為那是“拿來主義”成功的證明。而我們想拿來的東西,絕大多數是拿不來的,是需要付錢的,一廂情愿地“拿來”,很容易被西方起訴、懲罰。所以說,對于西方,我們興高采烈地想象著“拿來主義”,卻常常會被西方視為“偷盜”。因此,我們也發現,“拿來主義”有時就是“買來主義”,“拿來主義”也經常成為內外勾結的幌子,這可能就是某些人偷換魯迅“拿來主義”概念的動機。
針對西方文化的“拿來主義”與針對傳統文化的“拿來主義”還有一個巨大的不同。對于傳統文化,如果想拿來,一般不會有什么障礙,最多討論一下,拿來后到底好不好?是否適合現代?而且,對于傳統的“拿來”,基本上是免費的,沒有“買來主義”,也沒有“送來主義”。但是,對于西方文化,我們發現,某些我們迫切需要的東西,確實是有用的好東西,我們非??释澳脕怼?,甚至愿意花大錢,徹底兌現“買來主義”,西方還不愿意,比方說高科技,這似乎可以稱為“拒絕主義”。所以,對于西方文化的“拿來主義”,除了要有頭腦、有眼光,挑選著“拿來”外,還不能太一廂情愿,以為我們只要想“拿來”,別人就愿意給,以為我們想買來,別人就愿意賣。已經有太多的事實告訴我們,有些東西,我們渴望“拿來”,卻遭到拒絕,根本“拿不來”“買不來”。
如果說,我們判斷傳統文化如何“拿來”可以用西方文化做參照,那么,對待西方文化如何“拿來”“買來”,也需要用傳統文化做參照,同時還需要用中國現實做參照。這應該是現代中國人對待“拿來主義”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