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海大師在他的《每日必彈》一書中急呼:“彈挑告急!”因每見考級學生中,十個中就有多種不同的彈挑方法。
不同的方法必會產(chǎn)生不同的發(fā)音效果。彈挑是琵琶學習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法,也是啟蒙教學中的第一課題。
為了說明彈挑方法的正確與謬誤,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述:
一、什么是手指與弦身形成的縱向角度和橫向角度
四十多年前,琵琶泰斗林石城向我提出了手指與弦接觸有兩方面角度的問題,他希望我研究,并成文。
角度是牛頓力學中力的三要素之一。角度就是角的大小。
1. 將手指向弦身運動用力的方向途徑視作一條線,它與弦形成的角度即是縱的角度。因演奏琵琶是從右至左,從左向右的運動方向,因此縱的角度如以下圖示:
縱的角度與受力有關(guān);與指鋒用力法有關(guān)。
2. 弦線是一個圓柱形,手指在圓柱體的不同部位觸弦,即是形成橫的角度。將它放大成橫剖圖示如下:
手指在與弦接觸時,必然同時形成兩方面角度。
琵琶的制琴法是弦線系在拉弦器上,向后上方栓在琴軸上形成的拉力結(jié)構(gòu)。琴弦的振動是橫向振動。
手指與弦形成的橫向角度與音色有關(guān)。當手指與弦成90°用力彈奏時,音色明亮,成0°時音色較渾厚,成180°時因與向后拉力相反,發(fā)音硬、薄,難聽。
二、琵琶演奏法的歷史變遷是角度多種復雜化的原由
據(jù)琵琶史學家張之年、韓淑德教授的研究,隋唐以前的琵琶均是用撥子演奏。而唐貞觀年間出了一名廢撥用指的裴洛兒演奏家后,琵琶的演奏法開始更加豐富,更加復雜化。
用撥子演奏的姿勢,主要是將琴向左方向斜抱勢,正如現(xiàn)今的民族樂器阮、三弦、柳琴等彈撥樂器。這種持琴的姿勢使其在用撥或用手彈奏時,在橫的角度方面均自然形成90°,在縱的角度方面也均在70°或90°左右相同角度。因其相同的兩方面角度相仿,音色、音量也均相仿,音質(zhì)良好。
琵琶演奏從左斜式變?yōu)橹绷⑹胶螅蚯僭谏眢w的前方,并與身體有一定距離,因而手指在與弦的角度方面變得非常復雜。什么樣的姿勢、什么樣的手形、什么樣的角度、什么樣的用力法才是最佳的方法?在懂得了前面所述的兩種角度后方可明白其正確與謬誤。
三、常見的幾種彈挑法
1. 兩指大交叉形的彈挑:這種手形兩指的交叉量一般在1.5厘米左右。如會手腕擺動,在縱的角度方面一般在45°左右,但在橫的角度方面兩指會相差很大。如手腕較平,食指會在135°以上,用力法大多因第一關(guān)節(jié)不動而用力拗弦。大指雖橫的角度小些,但也均不會用第一關(guān)節(jié)運動,而用大關(guān)節(jié)拗弦。這種與琴弦拉力相反的運動用力法,發(fā)音尖、干,十分難聽。
2. 非“龍”非“鳳”形的彈挑:這種手形的方法是大指在上,食指在下,手腕平?jīng)]有凸度。主要以指關(guān)節(jié)用力。
這種方法主要的弊病是:食指雖然在縱和橫的兩方面均成90°,但與大指在兩種角度方面差異較大,音色音量不相仿。食指雖音色音量均可,但大指卻因縱向角度在45°以下而太小,用鋒定是左偏鋒,發(fā)音虛而不實。加之因手腕平而不凸,沒有手腕擺動的輔助力量,因而兩指發(fā)音偏硬,且因只用指力,易疲勞、易緊張,隨著年歲的增長,常有由緊張而至僵硬的結(jié)局。
3. 錐形的彈挑:這種兩指成錐形起動的彈挑,一般手腕均凸度偏高。因其主要用兩指大關(guān)節(jié)為主的搓動用力法,其彈挑的音色雖較大交叉的方法好些,但因沒有以兩指第一關(guān)節(jié)為主的運動用力法,其發(fā)音板、硬,音色偏差。
用此法最大的弊病是:如從啟蒙教學時就讓兩指小關(guān)節(jié)沒有得到重要的練習,當以后學習滾四條弦時,尤其需要強力度的滾四條弦時,會因沒有能快而有力的指力而沒法完成。
強力度滾四條弦的方法是:①琴稍左偏,手指在縱橫角度兩方面形成相同90°左右角度。②在品與拉弦器1/2以下位置。③沉肩垂肘給手指壓力。④手腕平而不凸,手指用鳳眼形指關(guān)節(jié)用力。⑤手腕、小臂配合用力扇動,中指、無名指、小指三指展開微彎。
掌握好以上方法,滾四條弦的速度快,發(fā)音強而結(jié)實。
如用錐形的彈挑法,因手腕凸度偏高,滾四條弦時只可能在近品位處用手腕甩動完成。雖用手指搓力法也可快,但因此處弦線張力軟,因而發(fā)音空散,更甚者用強力也會撞擊竹品而發(fā)出噪音。
四、桃尖形鳳眼彈挑
經(jīng)過幾十年的研究、練習和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正確的鳳眼彈挑應是以下方法:
①身體與琴成45°以下角度或平行式。②兩指相交處約0.5厘米。③兩指第一關(guān)節(jié)微變成桃尖形,作用力預備狀。④手腕的凸度不平、不高,彎到剛好可以擺動。⑤手腕與手指成平行狀,兩指不下垂、不上翹。⑥手指與弦在縱和橫的角度方面均成45°左右角度。⑦大拇指、食指兩指以第一關(guān)節(jié)帶動第二、三關(guān)節(jié)運動用力,手腕配合自然放松擺動,同時注意擺動的上下起度一致。⑧中指、無名指、小指向內(nèi)彎曲,似走路時自然放松狀。
手形姿勢見以下圖照:
用以上方法作快速彈挑,不僅音色、音量平衡,音質(zhì)良好,且輕松、自然。
用指力為主的桃尖形鳳眼彈挑演奏法,配之以手腕微凸的擺動用力,在近品位處作f以下力度的滾四條弦技巧,也能有良好的音響效果。
筆者已近七十高齡,且能作輕松的快速彈挑,滾四條弦也能良好完成。
桃尖形鳳眼彈桃三步到位的啟蒙法,是筆者經(jīng)多年研究和教學總結(jié)后的優(yōu)選法。看似簡單的彈挑指法,在啟蒙教學的課題中卻是難以很快完成的技法。一般老師在啟蒙時,均是先教怎樣用手指用力,然后再教手腕配合用力,這樣的教學過程很易使學習者感到先后不一,有讓人感覺到是在改變方法的弊病。
三步到位的啟蒙是將前述的幾個要點掌握好,即可用:
這種方法,一些青年教師在悟其道理后,已收到良好的效果。
桃尖形鳳眼彈挑因手指、手腕靈活,過弦輕松自然,宜于演奏樂曲中快速或中快速的樂句或樂段。
五、龍眼形彈挑
據(jù)我所見,全國許多琵琶名家均能很好地掌握龍眼法彈挑。它的方法是:大指在上,第一關(guān)節(jié)向內(nèi)勾,食指在下第一、二關(guān)節(jié)向內(nèi)勾,手腕平而不凸,兩指尖交合處相差0.5厘米左右,手呈空心拳狀,兩指中心形成橢圓形(即龍眼)。
手形姿勢見以下圖照:
龍眼形彈挑手指在縱和橫的兩方面角度上均相仿。橫向角度均在0°度位置,縱向角度均為90°。用力方法是大拇指、食指用第一、二關(guān)節(jié)為主要運動,手腕、小臂同時配合旋轉(zhuǎn)運動用力,食指中鋒觸弦,大拇指中偏左鋒觸弦,其奏出的音色渾厚、柔和,宜用于中速彈挑。慢彈挑時還可用展大臂、揮小臂的大幅度的旋轉(zhuǎn)運動。
過去多年的教學中,均未將龍眼彈挑作為必學的課題。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與練習,終于悟出此法的重要性和優(yōu)越性。中速或慢速的彈挑,如用鳳眼法演奏,因不能用小臂或大臂配合用力,發(fā)音必較單薄。龍眼法因角度和用力法的特點,手指在弦上滑動摩擦的時間會較鳳眼法長,發(fā)音自然會柔和渾厚些。例如在演奏《春江花月夜》主題樂句時,兩種方法對比,大不一樣。龍眼法時起時落,收放大氣,玉指似花,確有花戲流水,瀟灑飄逸之美感。
六、琵琶告急
手指與弦形成縱和橫的兩方面角度,標準的鳳眼、龍眼形彈挑,是合乎運動力學和聲學的科學原理的。高級的樂器廠有頻譜儀測試,音色的差異是由音波成份的變化所致。如據(jù)專家測試小提琴的音色,當弓離琴碼較近時,音色明亮有力,因第六次音波豐富,當弓距琴碼較遠時,因高次音波減少,而音色較柔和。因此,音色的不同,不是只憑耳朵的主觀感受。
琵琶的發(fā)音,是因手指的用力使弦振動,由弦的振動而帶動拉弦器的振動,拉弦器的振動帶動了面板、琴框內(nèi)橫梁、梁柱的振動,它們的振動從而引起厚實背板的反射振動,并共鳴發(fā)聲。以次充好的琴不可能發(fā)出優(yōu)美的琴聲。
近年來古箏以其音色清脆悠揚且又易學的特點而普及昌盛,這是民樂界的幸事。但若想將琵琶的背板制成薄形,雖余音會更長,音量會更大,但先后發(fā)音的余音必會攪和成一片混響,根據(jù)點狀成線的琵琶指法發(fā)音特色,將沒有珠落玉盤的美妙音響。正如沒有任何樂器可以移植出比琵琶效果更好的《十面埋伏》。
琵琶若要與古箏媲美,除了要掌握好右手豐繁復雜的技巧外,左手還應有高超的技藝。推、拉、吟、揉是琵琶發(fā)出美妙樂音,韻味無窮的重要手段。林石城、王范地、劉德海、王惠然等老一輩名家,均具有豐厚的音樂修養(yǎng)和對真、善、美真切的追求,他們演奏的抒情文曲感人至深,確有“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的迷人神韻。
當前國內(nèi)許多青年演奏員,往往將能快速演奏作為至高技巧,卻大多忽視對左手吟揉技藝的重視,可以說沒有韻味的演奏,就不是優(yōu)秀的民樂演奏。
近年來,常聽到播放的一首《琵琶語》,指法雖簡單,卻十分悅耳動聽,它充分表現(xiàn)出音樂返璞歸真的純美。
琵琶豐繁的指法,作曲家不可能全懂,演奏家的作曲技巧有限也是在理。若兩者很好地合作,方能創(chuàng)作出如《草原英雄小姐妹》《狼牙山五壯士》等優(yōu)秀琵琶作品。美妙的音樂來自美好的心靈。當前,琵琶藝術(shù)需要富于時代精神、雅俗共賞的佳作。媽媽爸爸們喜愛琵琶,才會有更多的孩子學習它。中國音協(xié)駐會副主席徐沛東曾稱琵琶是“民樂之王”。統(tǒng)其法、妙其音,琵琶繁榮昌盛的時期必將到來。
(作者系四川音樂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