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指出:“古之善理者不師,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亡”(《將苑·不陳》),意思就是,古代善于治理國家的君王,不動用軍隊便能達到國泰民安的境界;善于治理軍隊的統帥,不出動軍隊便能讓敵人屈服;善于排兵布陣的將領,可以不用打仗便取得勝利;善于帶兵作戰的將領,能夠做到每戰必勝;勇于并善于正視失敗的人,是不會自取滅亡的。“善敗者不亡”對于經營管理企業具有同樣的指導價值。
包羞忍恥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被漢軍包圍在垓下,處于兵少糧盡的絕境之中。幾經拼殺,項羽被迫退至烏江邊上,烏江亭長預備了船只讓他渡江,并對他說:“江東地方雖小,但也達千里,并擁有數十萬人,足以為王。”而項羽卻回答說:“昔日我帶著八千江東子弟過江西來,今日卻無一人與我回去,即便江東父老憐惜我,我也無顏再見他們。”最終,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
唐代詩人杜牧對項羽的自殺感嘆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士重來未可知。”(《題烏江亭》)杜牧注重對軍事典籍的研究,曾經系統注釋過《孫子兵法》。他以兵家的眼光,對這一起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做出假設性推想,強調將帥必須具備東山再起的決心和百折不撓的意志。
與項羽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他的對手、后來成為漢代開國皇帝的劉邦。事實上,在楚漢戰爭初期,劉邦屢屢處于下風,但他能委曲求全,刻意退讓,在失敗之后,能接受教訓,總結經驗,改進戰略戰術,最終扭轉了戰局,打敗了西楚霸王。
經營管理企業,同樣需要具備正確對待失敗的態度。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杰”,在敗局已定之時,不要怨天尤人,承認失敗是最好的選擇。在變化莫測的市場環境中,失敗并不可怕,怕的是在失敗面前執迷不悟,一意孤行,失敗之后一蹶不振,從此頹廢。此時,企業領導人有必要對一朝一夕、一城一地的得失進行認真總結,憑借良好的心態和堅韌的意志,歷小敗而不傷,積小勝而成大勝。勇于承認失敗,并能從失敗中總結教訓、找出對策的企業領導人,必然會成為競爭中的最終勝出者。
壯士斷腕
俗話說“毒蛇噬手,壯士斷腕”,在被毒蛇咬傷手的情況下,與其等著毒液擴散、全身中毒而亡,還不如趁早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承認失敗可能就意味著選擇放棄,但這種放棄卻是丟車保帥的明智之舉。
在印度的熱帶叢林里,人們會采用一種非常奇特的方法來捕捉猴子。在一個木盒里面,裝上猴子愛吃的堅果。在木盒的上方開一個小口,正好讓猴子的前爪能夠伸進去。而一旦猴子的前爪抓著堅果,就再也抽不出來,被人們逮個正著。猴子小小的貪婪需要以喪失自由乃至失去生命作為代價,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在企業中,也經常會出現類似的情景。某塊業務已經舉步維艱了,但企業高層領導人卻總是寄希望它能夠起死回生,而很少有人想到從其中撤出來。絕大多數企業在進行投資組合決策的時候,都習慣于“做加法”,而“做減法”則是難上加難。不斷地擴張,增加新的業務單元能夠給企業領導人帶來很大的成就感;而關閉某塊業務,或者將某個業務單元從企業中剝離出去,則會覺得于心不甘。但長痛不如短痛,如果不關閉或剝離這項業務,可能會拖累整個企業,“壯士斷腕”的背后是整個企業的輕裝上陣,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一次適時的戰略性撤退,效果可能不亞于一次有效的戰略性擴張。
以退為進
春秋時期,晉獻公聽信讒言,廢嫡立庶,殺害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外。重耳在楚國時,楚成王以諸侯之禮款待他。重耳十分感動,盟誓道:“托大王的福,日后能回晉國當政的話,如果晉、楚之間不幸發生戰爭,在中原戰場上相遇,我一定命令晉國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后來,重耳應秦國之召來到秦國,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當上了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勵精圖治,選賢任能,在他的治理之下,晉國日益強大起來。
隨著晉國實力的強大,晉文公欲意稱霸,而楚成王需要鞏固自己的地位,晉、楚之間的戰爭也就在所難免了。公元前633年,楚國聯合陳、蔡、鄭、許等小國向宋國發起攻擊,宋國向晉國求援,晉文公親自率領三軍增援宋國。楚將子玉率領的軍隊與晉軍對峙,戰斗開始后,晉文公命令晉軍退避三舍,一直退到城濮這個地方才停了下來。這樣做可謂一舉三得:一是遵守了自己當年許下的諾言,爭取到了道義上的支持;二是可以避開楚軍的鋒芒,并可以激怒楚將子玉;三是可以利用城濮臨黃河、靠太行山的有利地形。
當楚將子玉率軍追到,晉軍早已嚴陣以待。晉文公認識到,楚軍以右軍為弱,右軍最前面是陳、蔡兩國的士兵,他們本來就是被脅迫而來的,戰斗力不強。晉文公下令佯作敗退,誘使楚軍的右軍揮師追趕。而忽然之間,晉軍大批戰車沖出,而駕車之馬都披著老虎皮。楚軍的戰馬受到驚嚇,到處亂跑,楚軍的右軍一敗涂地。晉軍元帥先軫一面命人騎馬拉著樹枝往北奔跑,佯裝晉軍敗退,一面派人扮成楚軍的士兵,向子玉謊報右軍已經獲勝。子玉命令左軍進攻,被晉軍引入伏擊圈,全部被殲滅。先軫又故伎重演,派人向子玉謊報左軍大獲全勝的消息。子玉于是親率中軍進攻,遭遇晉軍三軍的合圍。子玉敗歸,楚成王逼迫其自殺。城濮之戰使晉國聲威大振,晉文公一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這就是成語“退避三舍”的由來。城濮之戰是一個典型的“以退為進”的戰例,主動的“退”起到了很好的驕敵效果。在企業競爭中,經常也會遇到不可一世、咄咄逼人的競爭對手,此時,企業不妨避讓,一則可以更加驕縱對手的意志,二則可以保存自己的實力,三則可以隔岸觀火,讓同行業其他企業與該競爭對手展開激烈的競爭,等雙方的資源被大量耗費之后,再尋找突破口,東山再起。如此看來,“善敗者不亡”不光是企業實力不濟之時不得已的選擇,暫時的“退”是為了更好的“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