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會的許多王朝,統治者為了弘揚孝道,專門針對朝廷官員制定了探親假制度,旨在讓官員們“常回家看看”,在父母面前多盡一些孝道。
在唐代,如果官員離開原籍遠任,在一定年限內便能享受探親假的“福利”。《唐六典》卷二《尚書省·吏部》載:“父母在三千里外,三年一給定省假三十五日。”這里的省假,即為探親假。唐代的探親假只針對離父母很遠的官吏而設定,如果官員的父母住在近地,朝廷是不會專門批準探親假的,因為他們可以利用其他節假日回鄉探望父母。
元代時,元文宗至順二年十二月,朝廷確立官員省親制度。該制度規定,官員父母離官員任職地三百里之內,三年探親一次,假期二十天;如果官員家中無父母,五年給探親假一次,去探望家族中的其他尊親,時間為十天。對父母在三百里之外的情況,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但據考證,官員依然能獲得探親假,而且時間還會長一些。
相較于前朝,明代的探親假制度更為細化和嚴格。明洪武年間,朝廷規定:內外官的探親假一律向皇帝報批,皇帝根據路途的遠近,確定假期的長短。探親假一經批準,由應天府頒發回鄉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