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翻閱古典文學,宋人魏泰《東軒筆錄》中記載的一則“燒船稱釘”的故事頗抓眼球。
有個叫許元的人,當了發運判官(監管水運造船工作的官員),他審核前任留下的舊賬,發現制造官船的用釘申報有貓膩,具體負責造船的官員從中撈取了油水。許元為國庫財富流失深感痛心,同時又對貪官巧取豪奪深惡痛絕,因此決定查清真相,嚴懲為非作歹的碩鼠??墒轻斪右亚眠M木船里,無法點數取證,怎么辦?許元絞盡腦汁,終于想出了一條錦囊妙計——他親臨造船工地,下令拖出一艘造好的新船,當眾付之一炬,然后命人從灰燼中撿出釘子來過秤,結果這艘官船的鐵釘用量僅為申報量的十分之一。真相大白以后,許元依法嚴懲了弄虛作假者,并依稱釘所取數據確定以后造船用釘的參照標準,從而杜絕了官船制造業中存在已久的弄虛作假行徑。
“燒船稱釘”折射出來的三個“鐵”足以讓人們為之喝彩叫好。
一曰決心之“鐵”。許元不惜將已經造成的新船付之一炬,這本來就是冒險之舉,試想他新官上任,基礎不牢,搞不好自己的烏紗帽也保不住,但是他堅信自己的判斷,甘冒風險以非常手段換取真相,堅決消滅貪腐,其決心之“鐵”,令人嘆服。
二曰取證之“鐵”。許元以燒船取釘過秤的辦法來求得真實的用釘量,真可謂事實面前,鐵證如山。用一句我們現代人的話來說,反腐成本雖然高了些,但最終換得鐵證在握,徹底消滅了隱藏甚深、禍害甚久的貪腐行為,比起成本,受益更大。可見用鐵腕治貪,何愁貪腐不治呢?
三曰“補牢”之“鐵”。許元燒船稱釘不僅一舉揭開了造船官員造假斂財的底細,更為可貴的是,他在懲貪之后未忘“補牢”——以燒船稱釘取得的真實用釘量作為今后制造官船的用釘申報量,從而堵塞了弄虛作假的漏洞,可謂高瞻遠矚標本兼治。聯系現實,許元的治腐思路與我們當前在反腐敗斗爭中堅持的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不乏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