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是一所應用型本科獨立學院,《網絡傳播概論》是學校網絡系網絡工程專業電子商務與網絡傳播方向的基礎必修課。課程的理論性強,采用傳統的案例教學,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在分析課程建設現狀的基礎上,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以學生分組協作為前提,對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如互動式案例教學、辯論賽、課程設計任務書等進行詳細的設計,探索更適合本專業方向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網絡傳播;電子商務;互動式案例教學;課程設計任務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12-0151-02
第34次中國互聯網發展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手機網民規模達5.27億。網民生活全面“網絡化”,手機上網比例首超傳統PC上網比例,移動互聯網帶動整體互聯網發展,支付類應用領漲,推動電商基因滲透更多線下消費場景[1]。電商市場對兼具網絡新媒體、電子商務、網站建設等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是急需的。市場化促進高校相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同時要求開設的課程要與時俱進?!毒W絡傳播概論》是學院網絡工程專業電子商務與網絡傳播方向的基礎必修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新聞傳播類專業一樣,理論性強,采用傳統的案例教學,教學效果不理想。課程教學如何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以更好地體現專業特色,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網絡傳播概論》課程建設現狀
電子商務與網絡傳播專業方向的培養目標為:培養能夠從事與企業商務網站設計相關的網站建設、網頁設計、網絡傳播與推廣等崗位的應用型人才。依據人才培養方案看,課程建設存在一些問題。
(一)課程的專業特色不突出
《網絡傳播概論》課程的內容包括實務和理論兩部分。實務部分主要包括網絡技術、網頁制作技術、網絡新聞編輯、網絡營銷等知識。理論部分主要包括:網絡的傳播形態與形式、傳播者、受眾、網絡傳播的效果和社會影響等知識。
隨著網購、網上支付等網絡應用的廣泛使用,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它和網絡傳播越來越相互依賴與促進。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來看,課程內容沒有突出電子商務中網絡傳播理念的應用,專業特色不明顯。
(二)課程知識點龐雜,教學案例相對老舊
《網絡傳播概論》的內容龐雜,如復雜的媒介理論、紛繁的傳播效果等,整學期的學習停留在介紹層面,學生提不起興趣,學生的分析應用能力沒有明顯提高,教學效果不理想。此外,有關網絡傳播的案例較為老舊,教師應當爭取把最新的、典型的熱點傳播案例拉入課堂,以提高學生的討論興趣。如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網絡工具的風靡,傳統的社交網絡前景不容樂觀,引導學生對比分析這些傳播方式對用戶的“使用與滿足”,效果會更好。
(三)課程師資水平待提高
課程師資需要既懂得網站建設技術,又懂得電子商務與網絡傳播知識,對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要求較高。教師可以通過培訓、參加會議交流等方式,提高自身水平。
二、《網絡傳播概論》的課程優化設計
(一)教學的內容優化
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安排,《網絡傳播概論》課程在大二上學期開設,每周2課時,共17周。
在網絡傳播實務部分,大一開設的專業基礎課有《電子商務概論》《計算機網絡》《網頁設計基礎》等。學生對網絡知識和網頁制作技術等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程度,這部分課時縮減,重點講述互聯網的應用形式和發展走向,網站設計中的構思等。網絡新聞編輯部分講述新聞的加工整合,網站信息的編輯技巧,闡述新聞專題的應用,以此提高學生的編輯應用能力,這部分課時要增加。網絡營銷在后續課程《網絡營銷與推廣》會詳細講述,這部分通過案例簡要介紹。此外,根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要與電子商務緊密結合,可以選取一種電子商務模式,分析講解如何將傳播概念、傳播手段運用到其運營的各個環節,以達到預期傳播效果。
在網絡傳播理論部分,依照拉斯韋爾的傳播學構架——5W理論開展教學。5W即“Who says what to whom in which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傳播者通過哪些媒介渠道,對受眾傳播了什么內容,從而達到了什么樣的傳播效果[2]。這是我們認識網絡傳播的5個要素。課程從這5個要素出發,通過案例展開教學。
(二)考核方式的優化
課程以總評成績為最終考核成績,滿分為100分??傇u成績由平時成績(30%)和期末考試成績(70%)兩部分組成。平時成績由考勤(10%)、課堂表現(5%)和綜合設計大作業(15%)組成,其中綜合設計大作業的成果為課程設計任務書,其側重對學生網絡傳播技能的應用能力培養和傳播效果的分析能力培養。期末考試成績以開卷筆試方式考核,主要考察學生的分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教學的過程設計
1.教學進度及任務安排。第1周教學安排有:一是介紹課程,包括課程地位和作用、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等。二是做調查,分析學生的上網習慣、知識結構、興趣話題等,確定教學案例。將設計調查問卷和教師課余和學生面談兩種方式結合,可以確保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三是分組布置任務,任務有辯論賽和課程設計任務書。四是介紹網絡傳播的基本理論和發展狀況。
第2~7周為實務部分教學共14課時。第8周為辯論賽。第9-16周為理論部分教學共16課時。實務部分和理論部分都采用互動式案例教學方式。17周對學生的課程設計任務書進行點評,同時對課程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梳理知識。
2.關鍵教學環節設計。(1)互動式案例教學。好的教學案例容易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它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案例的選取可以從五個方面判斷:首先,理論聯系實踐。案例能夠升華到較高的理論層次。如網絡文化案例,關注亞文化發展中的黑客、惡搞等現象,深化到提高大學生自身媒介素養的高度。其次,高關注度[3]。案例具有較高的關注度,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第三,對比性。如網絡新聞案例,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比較、各種傳播方式及達到的效果比較等,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傳播技能。第四,交叉性。案例在知識點上有一定的交叉性,引導學生較為全面的看待問題。最后,前景性。案例要能反映未來的發展前景。如微博和微信每個大學生都在用,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深入了解兩種傳播方式的特點、比較兩種傳播方式的發展前景、同時將傳播方式和電子商務聯系起來,探討未來的發展走向。互動式案例教學分五個步驟:第一步,一次課堂結束時,教師給出下節課案例,方便學生課下查找資料,要求學生對案例有一定的熟知程度,在討論的時候做到有的放矢。第二步,教師介紹本節教學任務和目標,講解基礎知識后,簡要介紹案例并提出2~3個問題,這些問題之間要層層遞進、逐步升華。第三步,每個小組圍繞問題分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第四步,每小組對問題進行闡述。最后,教師對討論進行評析和總結。討論過程中教師可參與到某些小組中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建立一個平等、活潑的學習氛圍,教師要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通過提出問題幫助學生理清討論思路,提高教學效果。課下教師可以利用微信、QQ和微博等工具,將討論結果共享,加深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還可以對案例進行延伸提問,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究心理,使學生自主自覺深入挖掘自己感興趣的知識。(2)辯論賽。辯論賽的辯題要起到“承上啟下”連接實踐和理論的作用,如微博營銷微信營銷之比較、社交網絡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親近還是疏遠、網絡傳播中的道德自律與法律約束哪個更有效等。這些辯題可以將熱點的網絡應用和傳播效果緊密連接起來。辯論雙方利用課余時間搜集相關素材,為辯論賽做準備。其余小組的任務是當評委,每小組在賽后提問并點評。這就要求評委小組在賽前對辯論題目進行深入理解,以便進行精要點評。最后由老師對辯論雙方表現和評委組表現做出總結。此外,由學生自薦主持人,主持整個辯論賽。在活躍的氛圍中,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很高,對專題知識的理解會更充分。(3)課程任務書。課程任務書是對學生一學期學習效果的驗收,它貫穿教學的始終。課程任務書要求學生在某個項目驅動下,通過調查研究,制定一個合理的網絡傳播策劃方案,分步實施且能對傳播的效果從相關的角度進行評價,能夠對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嘗試給出解決方案。課程任務書首先要確定所做項目,項目要求學生參考網絡傳播中的熱點事件或校園熱點事件,通過每組學生的真人秀做一個5~7分鐘的短劇。短劇要求選題切入點好、觀點新穎及傳播正能量。以做好的短劇為項目主題,通過合適的渠道傳播,以兩個月為期限,對傳播的效果進行評價,最終形成一篇文檔。在寫作任務書的過程當中,有幾個環節需要老師適時做出指導。一是項目主題的設定,項目主題是前提,關乎到傳播的渠道方式選定、傳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傳播效果。前期教師要做好指導工作,幫助學生做好項目主題定位。二是能夠對受眾群的結構、心理、網絡行為特征進行分析,選擇合適的傳播渠道傳播,這是達到預期傳播效果的關鍵。這一環節,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指導。三是在傳播過程中可能出現一些不可預知的問題,教師要及時幫助指導學生。四是在對傳播效果進行評價時,要求學生分析影響傳播效果的因素,給出一些合理的評價標準,避免盲目性。
以上三個關鍵教學環節的設計可以看出,整個教學中,教師的引導作用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教師和學生間的互動性很強,學生間的聯系更是密切,團結協作的關系會延伸到課程結束至更久。
三、結 語
《網絡傳播概論》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通過案例教學、辯論賽教學、課外課程任務書指導等實踐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引導學生運用理論指導實踐,在“理論—實踐—驗證—升華理論”這一不斷攀升的螺旋中,提高學生的收集、分析、挖掘、創新等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受益良多,不斷地拓展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專業技能水平。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
[2](美)哈羅德·拉斯韋爾.展江,何道寬譯.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3]黃秋塵.網絡傳播概論課的專題式教學研究[J].今傳媒,2011(7).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