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國內外藝術管理專業發展狀況的梳理和現階段對藝術管理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結合民辦高校藝術管理專業建設的分析,提出我國民辦高校在藝術管理專業上的薄弱環節,并對民辦高校如何創建具有自我特色的藝術管理專業及其教學的開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切中要害,對我國民辦高校藝術管理專業建設有所幫助。
關鍵詞:藝術管理教育;民辦高校特色;探索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12-0166-02
縱觀全球,藝術管理教育作為規范的術語,在歐美發達國家出現已經50年有余,而中國的藝術管理學科僅有20多年,尚且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并處于初創與逐步探索階段。近年來,隨著文化產業的興起以及相關領域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對藝術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中國的民辦高校相對公立院校更應該高度關注并積極創立藝術管理專業,培育更多符合中國特色的藝術管理全能人才,并把藝術管理專業轉變為目前國內最有吸引力的學科之一,來適應不斷發展的文化產業的步伐。
一、國內藝術管理專業發展狀況
從1983年起,我國一些高校意識到藝術管理專業及人才的重要,開始致力于藝術管理人才培養。二十一世紀初, 隨著文化浪潮復興,全國一些高等藝術院校相繼開設藝術管理專業,以本科教育教學為主,開始系統培養適應文化市場經濟需求的藝術管理人才。隨著2005年中國藝術管理教育學會創立,我國擁有藝術管理專業的高等院校成為此專業研究交流、信息溝通、學習創新的平臺。 近些年,藝術管理專業發展迅速,不僅藝術類高校紛紛創辦藝術管理系或專業,一些綜合類、經管類大專院校也都以學科交叉的形式開創文化產業、藝術管理類專業,來滿足未來商品市場尤其是文化領域對專業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藝術管理已然成為我國文化領域的一顆新星,正在冉冉升起,但由于發展時間短,專業人士缺乏,完整且規范的專業體系還尚未建立健全,可以說,全力發展藝術管理專業及培養其專業人才勢在必行。
二、我國藝術管理專業人才需求解碼
藝術管理,不僅是對藝術本身的組織、協調、管制與治理,還包括對藝術領域內的人員、物品、財力、乃至時間統籌和信息管理。因此,藝術管理不僅需要經濟學所必備的敏感力及觀察力,還需要有對任何領域涉及藝術外延與內涵的理解力、洞察力、鑒賞力,甚至對各類型文化組織或機構都需要有相應的了解,并掌握相關信息資源。綜合多方面專業知識與技能,肩負一定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是當今藝術管理對人員的要求和解碼。而對于相對弱勢的民辦高校,要想建立藝術管理專業及培養藝術管理專業人才,與國內甚至國際公立大專院校公平競爭,就應該把握上情與下情:了解國際文化產業發展動向;掌握國家對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感知文化領域濃厚藝術環境或氛圍;充分研究文化領域對藝術管理人員從業要素的要求;還要走進地方文化市場,體察基層文產管理優劣實情,讓文產專業學生在不斷加強藝術管理基礎知識之余,還要逐漸培養學生對藝術管理案例的實際運用。培養符合現代文化產業的多功能,高效率人才,才能具備更多優勢,與公辦高等院校藝術管理專業學生平等競爭,取得就業機會。
三、民辦高校藝術管理專業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囯經濟飛速發展,文化作為精神食糧,對越來越多的人們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人們逐漸意識到藝術及藝術品的價值及其文化內涵。為優化文化管理需求,藝術管理類專業人才的被需要成為當務之急,這對藝術管理專業的在讀學生確是一件好事。然而這也給藝術管理專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對民辦高校而言,實際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應該真正地被重視起來。
(一)薄弱的師資是制約藝術管理專業發展的關鍵
藝術教育管理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學科,在歐美發達國家發展較為成熟。尤其美國藝術管理教育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已然建立一個基本完善的教育體系,并針對不同學生需求,劃分為連續性教育和非連續性教育。而且美國的藝術管理專業不僅僅存在于藝術文化領域,還包含經濟管理領域。學生畢業,如果涉及經濟或管理領域,即授予MBA(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如果是藝術人文領域,即授予MFA(藝術碩士)或MA學位。從此看來,美國的藝術高校在藝術管理專業上極為專業和細致。由此也可推斷美國藝術教育管理專業的師資也一定充足和強大。縱觀我囯藝術管理專業,發展初期,專業內部劃分不細致,學生在專業方向選擇單一,并且師資力量薄弱,民辦高校更為凸顯。大多數藝術管理專業教師是從藝術學或基礎的聲樂老師轉化過來的,這些老師雖有較強的藝術史論知識或夯實的聲樂背景,但知識儲量單薄,對藝術管理專業認識并不深刻,對所涉及的課程更是丈二和尚,如此,很難培養出專業人才。再者,民辦高校由于待遇問題,任課教師多為兼職,很多兼職教師又忙于其他工作,課時少成為學生抱怨所在。因此,既具備理論基礎,又能夠帶領學生進行社會實戰的綜合性師資,一直是困擾民辦高校藝術管理教育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 缺乏合理科學的課程設置與編排
我國雖擁有二十余年藝術管理教育發展史,但從現今國內文化藝術領域來看,藝術管理專業人才依舊貧乏,很多高等院校雖已源源不斷為藝術文化領域輸送大量藝術教育管理人才,但能夠結合實際應用藝術管理才能,運用藝術管理技巧的人才卻少之又少,這些實際問題都給民辦高校敲響警鐘,提醒其在開設藝術管理課程時,需要有專業師資團隊或專家探討研發出一套具有民辦高校特色的藝術管理學習課程,而不只是把目光放在為學校招徠生源,收納高額學費。還有一些民辦高校藝術管理專業學生,雖以藝術管理專業被招進學校,在校學習課程卻大都是聲樂、器樂等純技藝課程,學生靠技藝可以活躍在演出市場,一但稍微提高些專業角度和藝術層次,比如藝術品鑒賞、拍賣行等方面,學生就如門外漢,不懂其中奧妙。這些都給民辦高校藝術管理專業及其課程設置編排劃上了大大的問號。
(三)忽視專業面試第一關
藝術管理,是一個綜合性且專業性的專業,招生伊始,就必須抓好學生專業面試的第一關。比如中國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在招生原則上側重音樂事業管理。該專業就要求考生在專業面試表現中必須具有一項藝術專業技能:美聲、民歌、戲曲演唱或各類民族及西洋器樂演奏。單憑這項專業技能面試,就把很多沒有藝術才能的學生拒之門外。而留下的是那些有藝術基礎素養的學生,為其將來真正接觸藝術管理專業打下良好的藝術基礎。而民辦高校,很多還是以經濟利益為重,校方只為學生數量激增而沾沾自喜,卻忽略了學生的藝術基本素養,專業面試不過是形同虛設,如走過場,這就為學生未來的畢業去向留下了隱患。
四、民辦高校藝術管理專業的改進與發展措施
誠然,我國藝術管理教育尚屬起步階段,但換個角度,這也預示我國藝術管理教育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根據藝術管理的學科特色,國內許多相關專業教育工作者、藝術文化領域研究員和有一定經驗的藝術管理人才正在做大量積極的工作,來研究如何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藝術管理教育體系,使其更高效地為需要此專業人才的行業服務。在此基礎上,民辦高校更應積極響應,從自身的學科建設、課程設置、師資引進等切實問題出發,積極探索, 勇于嘗試,大膽創新,多加實踐。
(一)靈活性的課堂調動
中國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體,學生認真聽講為客體,課堂氣氛的嚴肅緊張,潛移默化地抑制了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單向灌輸的被動學習,培養出更多的書呆子型學子。可見,這樣傳統的授課模式已難以適應新形勢下培養藝術管理專業人才的教育需求,民辦院校更應創新當前的教育教學模式,建立靈活嚴謹的教學管理制度,構建彈性課堂機制,打造生動的課堂氣氛。注重課堂教學的靈活性,調動學生的活躍度,使學生除了做一名認真聽講的學生外,更應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交流中,讓學生有所適從,逐漸形成獨立思考和勇于表現的能力。
(二)實踐性的社會活動
在藝術管理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應突出本學科教學的多樣性,融入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社會化的教學內容,打破傳統以理論教學模式為主的局限,將原有的硬性教育機制轉變為彈性教育機制。學生大一、大二以理論教學為主,可以穿插小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基礎知識學習的興趣,夯實專業基本功;大三以后,實踐教學全面開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處理問題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民辦高校更應根據本學校專業實際情況,與社會上文化領域的相關單位合作,建立實習生基站,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與國際上的一些大學合作辦學, 或者邀請行業內有豐富經驗及權威的教師和專家來講授相關專題、講座,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與理論、實踐與社會的轉換中,認識自我,認清自我,提高自我。
(三)市場化的專業理念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靈活機動的藝術管理市場化概念又是檢驗該專業學生能力的必要手段。培養適應市場變化的人才,值得高校尤其是民辦高校重視起來。因此,在藝術管理人才的培養模式方面,民辦高校應以不變應萬變,更多地引進來和走出去,挖掘文化產業的內涵與外延,創造一套具有民辦高校特色的人才培養方針,使民辦高校職業化的角色定位更加清晰清楚,充分滿足文化產業市場的需要。換句話說,只有符合市場需要的人才才是難求的人才。探索文化產業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使民辦高校充滿市場競爭力,與公立大學一拼高下。
從歐洲、日本、韓國等文化產業發達的國家來看,藝術管理人才功不可沒,尤其是科學地建立了一整套符合本國特色的藝術管理體系。從世界文化大環境來看,藝術管理專業在現在和未來將會受到更高的關注和重視,這也給高等院校,尤其是民辦高校在藝術管理專業建設上打了一針強心劑。民辦高校更應積極順應市場化文化產業需求,培育綜合素質的全方位人才,為其將來成為合格優秀的文化藝術管理專業人才搭建扎實的教育平臺。
參考文獻:
[1]張秋月.新時期我國藝術管理人才培養初探[J].中國高等教育,2010(22).
[2]洪新河.關注市場讓藝術管理教育市場化[J].成功(教育),2007(10).
[3]郭芳.藝術管理教育芻議[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06(10).
[4]田川流.藝術管理的當代使命與基本原則[J].汕頭大學學報,2012(1).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