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是經濟領域中特殊的金融現象,無論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都會給社會經濟帶來不利的影響。本文主要從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概述出發,闡述了兩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并提出了相關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特征;差異
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是經濟學界探討的熱點問題,尤其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的通貨膨脹現象更是成為了各大學者研究的焦點。雖然二者是相對概念,但同時也有一定的聯系。如何有效的規避經濟風險是經濟學中應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通貨膨脹概述
1.通貨膨脹的概念
通貨膨脹簡單來說就是指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現象。由于紙幣發行量超過了物品在流通中的需求量,這樣紙幣就會不值錢,而物價也會隨之上漲,是一種不正常的經濟現象。通貨膨脹是當今社會的特殊現象,因為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時代才會出現通貨膨脹,在金銀貨幣流通的時代下是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
要判斷是不是通貨膨脹現象,首先要看物價上漲的情況,如果是一種商品或幾種商品的物價上升,就只是個別物品的供求情況;如果只是一時的物價上漲,也不能說明這是通貨膨脹現象。只有在一定時期內,物價持續上漲,紙幣持續貶值時才斷定為通貨膨脹現象。
2.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對于出現通貨膨脹的經濟現象,其對社會經濟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適度的通貨膨脹會促進經濟的增長,政府會采取一定的手段,加大財政的投資,因此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經濟的增長,但是,如果通貨膨脹發展得過于持久,就會對經濟產生負面的影響,不利于社會經濟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通貨膨脹現象一旦爆發,那么對于社會上那些固定收入者會造成一定的損失,而那些收入不固定的人員卻可以從中受益。而債權人也會因為通貨膨脹受到損失,相反,債務人就會從中受利。
3.通貨膨脹的成因
社會出現通貨膨脹的經濟現象是由很多原因導致的,大概分為四點。
(1)需求擴張成因
在社會供求關系中,如果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話,就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那么勢必會造成物價上漲,從而出現通貨膨脹的現象。造成社會供求關系緊張的局面可能是因為貨幣的發行。如果貨幣大量發行,流通在市面上的紙幣不值錢,那么勢必會出現過多的貨幣追逐較少的商品,進而引發通貨膨脹。如果總需求持續增長,但是總供給服務卻在增加,那么供需矛盾緊張也勢必會爆發通貨膨脹。
(2)成本推動成因
當人們要求提高自己的工資,那么企業的雇傭成本提高,勢必會讓商品的價格提高,如此一來,物價上漲也勢必會引發通貨膨脹。還有可能市場出現了壟斷行為,一些利益商為了謀取高額利潤就會壟斷商品的價格,當價格的上漲速度超過了其成本支出的增加速度時,也容易引發通貨膨脹現象。
(3)結構性原因
所謂結構性原因,不是因為供求矛盾和成本推動的原因,僅僅是因為經濟結構的因素導致的通貨膨脹現象。例如,一種關鍵性的商品由于供求比例失調,導致商品供不應求,這樣一來,該種商品的價格勢必會大幅度上漲,由于關鍵性的商品的價格變化也會帶動其他商品的價格上漲。這樣一來,那些發展較快的部門的工資也會上調,而其他部門為了趕超其步伐也同樣上調工資比例。但是企業的成本投入增加,生產率卻沒有提高,物價水平也會隨著增加,經濟結構失衡最終也會導致通貨膨脹的發生。
(4)貨幣供給量過多
在通貨膨脹現象的研究領域中,有些學者持現代貨幣主義通貨膨脹理論,該種觀點認為如果貨幣供給量過多的話,也會導致通貨膨脹的發生,這對社會的資源配置以及市場運行的規律都有著不利的影響。
二、通貨緊縮概述
1.通貨緊縮的概念
通貨緊縮是與通貨膨脹相對的經濟現象,指的是流通貨幣減少,而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卻普遍降低。對于通貨緊縮的概念,經濟學家們各執己見,雖然沒有統一的定義,但是對于其含義可以歸納為三種。
第一種觀點認為是經濟衰退的貨幣表現,即流通貨幣減少,供給量在一定時期內持續下降,且物價也隨之下跌,經濟衰退;第二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是貨幣現象,主要的表現就是貨幣供給量減少,物價下降;第三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主要就是指物價的全面下降。無論哪種觀點,總之通貨緊縮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商品和勞務在一定時期內持續下降的現象。
2.通貨緊縮對經濟的影響
對于出現通貨緊縮的現象,人們并沒有像通貨膨脹那樣重視,認為該種經濟現象的危害較小,實則不然,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一樣,同樣會對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的危害。
通貨緊縮會加速經濟的衰退,由于物價全面下降,各種商品的價格也隨之下降,勢必會讓各大企業損失慘重,企業沒有賺取足夠的利潤,會讓很多商品停產,長此下去很多企業將倒閉,社會經濟也必然受到影響。通貨緊縮還會導致很多人員失業,企業倒閉,必然會遣散一些員工,造成人員閑置。商品價格下跌,物價下降,那么對于債務人來說也無疑是個重大打擊,債務負擔也會影響他們正常的投資活動,一定程度上也對經濟增長造成了負面影響。長此下去,可能還會引發銀行危機。因此,其帶來的危害不容小覷,一旦出現通貨緊縮的現象,國家必須采取相關措施,及時應對。
3.通貨緊縮的成因
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相比,其成因較為簡單,主要是貨幣供給量引發的不正常經濟現象,大致概括為以下兩點。
(1)供給方面
通貨緊縮最主要的表現就是物價下降,商品價格嚴重下跌主要是由于供大于求,企業生產的產品被閑置,人們對此的需求與產業生產的供給發生了嚴重的不平衡,供給過剩勢必會導致物價下降,引發通貨緊縮。尤其在2002年,我國出現了嚴重的通貨緊縮的現象,當時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期,很多企業盲目投資和建設,造成了生產能力的過剩。針對這一現象,我國當時并沒有很好的解決,長期下去,造成了很多資源的浪費和閑置,經濟效益也受到了嚴重的損失。
(2)需求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的經濟發展有了飛躍式的進步,人們的消費觀念也隨之開放起來。但是,我國居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從消費角度分析,大多數居民都將目光放在住房、養老、醫療、教育等方面,對于其他產品的消費仍然比較保守。居民的消費需求與商品的供求不成正比,也勢必會引發通貨緊縮的現象。
對于企業來說,產品供給能力過剩也會減少其投資需求,商品大幅度降價會讓很多企業受到嚴重的損失,其經濟利益不能很好的實現,勢必也會影響企業的投資需求。
三、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異同
筆者對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均做了上述的相關闡述,雖然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是兩個特殊的經濟現象,但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1.區別
(1)含義不同
二者的含義不同,是兩個不同的經濟學理念,兩種不同的經濟現象。通貨膨脹是貨幣發行量大于社會商品所需的數量,造成了貨幣貶值,物價上漲。而通貨緊縮則是由于物價持續下降,導致的貨幣升值的現象。
(2)實質不同
通貨膨脹的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于總供給,而通貨緊縮則恰恰相反,社會總需求小于社會總供給。
(3)表現不同
二者的表現明顯不同,通貨膨脹最主要的表現是貨幣貶值、物價上漲,而通貨緊縮則是物價持續下降,貨幣相對來說升值。
(4)產生的原因不同
出現通貨膨脹現象主要是社會需求方面出現變化,供不應求時自然會引發通貨膨脹。當各種成本增加時,產品價格也會隨著上調,物價也會上漲。貨幣發行量過多,經濟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均會引發通貨膨脹的發生。
而通貨緊縮的發生原因相對來說較為簡單,主要由于生產能力相對過剩,因而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此外,國外經濟危機以及貨幣的供應量增長乏力等因素也是引發通貨緊縮的重要因素。
(5)危害性不同
二者的危害性不同,通貨膨脹的發生,對人民的生活和經濟增長都有了很大的影響。人們手里的錢不值錢了,其實際收入也會減少,生活水平自然下降;而債務人從中得利,債權人損失嚴重。通貨緊縮發生時,在短期內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物品價格下降,人們購買力也就增加。但長此下去,就會大大減少投資方的投資需求,生產投資減少,社會經濟也不會發展,對社會和居民生活都會造成影響。而此時,債務人負擔加重,債權人從中受利。
(6)解決方法不同
由于二者產生的原因不同,性質不同,其解決方法也有所不同。對于抑制通貨膨脹,國家必須要實行相應的從緊貨幣政策,減少貨幣的發行量,控制信貸規模。而對于通貨緊縮,國家要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相應的貨幣政策,加大投資力度,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拉動經濟的增長。
①抑制通貨膨脹的相關對策
首先,國家應積極調解和控制社會的總需求。其中包括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只有合理的調解,以達到供求關系平衡,才能很好的控制通貨膨脹的現象。政府部門應合理制定相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現收支平衡,控制貨幣的投放,讓貨幣供給量與商品流通的貨幣量相適應,避免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
其次,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國家在相應控制社會總需求的同時,也要注重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不能一味的控制需求量,而減少供給量,這樣治標不治本,還會引發通貨膨脹的現象。政府和相關企業都要合理控制成本的投入,減少成本,擴大生產,提高經濟效益。
②抑制通貨緊縮的相關對策
針對通貨緊縮的現象,國家也應采取相應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加大投資力度,促進企業的投資需求。同時擴大內需,積極促進居民的正當消費。還要適當增加貨幣的供應量,達到供需平衡的狀態。
目前我國是市場經濟,因此,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應遵循其發展規律,有效地實行宏觀管理。加大改革力度,對于那些損失慘重的企業積極扶持,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減輕其負擔,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同時,完善我國各項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讓居民可以正當消費,促進經濟的發展。
2.聯系
二者雖然含義不同,性質不同,危害不同,但也有必然的聯系,在一定時期內可以轉化。首先,二者都是社會的供求關系出現了不平衡而導致的不正常的經濟現象,都與貨幣發行量息息相關。其次,二者的不正常的經濟現象均會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長此下去,都會影響正常的經濟秩序,需盡快抑制。
雖然二者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周期的兩個階段,但是在一定條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通貨膨脹向通貨緊縮轉化是在一段時期內,國家全面的、持續的、大幅度的價格上升轉化為全面的、持續的、大幅度價格下降的過程。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的各項經濟指標都呈上升的趨勢,美國工業開始了飛快的發展,經濟進入了繁榮期,直到1929年美國出現通貨膨脹現象。但是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股市暴跌,物價也全面下降,出現了通貨緊縮的現象。
而通貨緊縮向通貨膨脹轉化的過程也是在一定時期內,國家一旦出現了通貨膨脹的現象,各國政府會紛紛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來抑制形態的惡性發展,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復蘇經濟,但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通貨膨脹也會隨之到來。
因此,二者雖然是不同的經濟學概念,不同的經濟現象,但是二者在一定時期內可以互相轉化,聯系密切。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一直是經濟學領域研究的焦點話題,二者是在供求關系不平衡條件下出現的不正常的經濟現象。本文闡述了二者各自的相關概述、產生的原因、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以及相關的對策分析,并分析了二者的區別與聯系。可見,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很多因素不受控制,容易引發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現象,因此,一旦發現任何苗頭,國家應及時采取措施抑制,避免其嚴重危害社會的經濟。
參考文獻:
[1]齊曉安,李景曈.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相互轉換的軌跡、特征及差異分析[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6):22~23.
[2]楊林.中國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周期性循環研究——基于經濟制度扭曲的視角[J].蘭州大學學報,2011(22):55~56.
[3]李瑩.論通貨膨脹機制與通貨緊縮機制[J].綜合論壇,2013(3):33~34.
作者簡介:于碩(1991- ),男,遼寧省丹東市人,經濟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