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奢侈品消費增長迅速,中國消費者不斷提高對奢侈品品牌的認知度,奢侈品消費人群年輕化、貴族化。中國奢侈品市場存在消費心態不成熟、奢侈品消費以產品為主,消費不斷升級等問題,需要對我國奢侈品消費進行理性思考,抵制奢侈品消費規模的不斷擴大。
關鍵詞:奢侈品;現象;問題;理性思考
“奢侈品”(luxury)一詞來源于“Luxus”,意為閃閃發光的東西,比如鉆石、黃金。盡管國內對奢侈品的定義有不同的觀點,歸納來說,奢侈品主要指能給人們帶來精神愉悅,滿足人的社會地位優越感的價格昂貴的非生活必需品。比如高檔珠寶、LV等世界品牌包、高檔衣服、香水等。主要特點為價格超出一般生活標準,屬于高層次消費。
一、中國奢侈品市場的消費現狀
1.奢侈品消費增長迅速
在改革開放之初,人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溫飽,對于奢侈品的需求非常少。隨著經濟的發展,從1991年至今,國內奢侈品牌逐漸登陸中國,并在國內市場設立銷售點,奢侈品的消費概念在中國大陸蔓延開來。近10年,中國的奢侈品消費迅速增長,由于中國市場大,人口多,需求多,中國逐漸成為了世界奢侈品的主要消費國。雖然中國的奢侈品市場剛剛起步,卻以成倍的增長速度躍居世界第二奢侈品消費國。
2.中國消費者不斷提高對奢侈品品牌的認知度
國際奢侈品牌瞄準了中國廣闊的市場和巨大的消費力,在歐美市場不景氣和人口低增長的情況下,加大了奢侈品在中國市場的投資力度。世界奢侈品通過展會、精品店、發布會等途徑大力宣傳,尤其在中國的發達城市,奢侈品消費成了人們追求物質享受的重要方面,并自覺的關注奢侈品,使奢侈品品牌的認知度不斷提高。
3.奢侈品消費人群年輕化、貴族化
奢侈品對消費人群有較高要求,購買者必須具有生活必需之外的財產,奢侈品不是普通家庭能夠承受起的,它所面對的消費階層主要是中產階級。最先購買奢侈品的是企業家、明星或官員,也有一些炫富心理或攀比心理較強的普通人。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把奢侈品當成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和高品質生活追求。在奢侈品消費群體中,高收入高學歷的年輕人群所占比重最大。
二、中國奢侈品市場存在的問題
1.消費心態不成熟
一些消費者購買奢侈品是虛榮心在作祟。尤其是年輕人群,消費水平沒有達到購買奢侈品的標準,但奢侈品的高調奢華使許多消費心態不成熟的人群跟風耍酷,妄圖以消費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滿足虛榮心。另一種是具備奢侈品消費條件,但不按生活實際需求選擇商品,由炫富心理造成的購物欲導致大量奢侈品閑置,資金外流。
2.奢侈品消費以產品為主
奢侈品消費者大多比較盲目,具有追求最新、最流行產品的特點,隨著產品的更新換代而不斷追求時髦,把奢侈品消費僅僅停留在產品消費上,沒有真正了解奢侈品消費的本質——貴族生活姿態。在西方,奢侈品的消費者更加注重于體驗式消費,如奢華浪漫的旅行經歷、高附加值的奢華服務等,不僅僅是購買產品來體現富有,而是全方位的貴族生活方式。
3.對奢侈品的消費不斷升級
我國大部分奢侈品消費者都是購買國際大品牌的服裝、包、手表、化妝品等,受國外消費理念影響,中國的奢侈品消費方向和領域也在不斷變化,有少數奢侈品消費者已經從中小產品消費轉向資產消費,比如豪車、豪宅、游艇婚禮、私人飛機等。這也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的富裕程度已經逐年遞增。
三、我國奢侈品消費的理性思考
1.奢侈品消費對社會經濟的拉動作用
改革開放后我們選擇的道路就是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從這一路線來看,奢侈品消費人群代表了先富人群,先富人群的奢侈品消費能力越高,越容易引領社會階層消費潮流,引領時尚,使后富的人群有更大的生活品味誘惑,也率先選擇了未來的生活方式。盡管這部分人數量很少,但也能拉動經濟的增長。
2.奢侈品消費對社會經濟的消極影響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奢侈品消費目前不適合還在經濟起步階段的中國。在我們的經濟沒有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奢侈品消費會扭曲人們的消費觀,助長攀比消費行為和炫富風氣。奢侈品消費易造成資金外流。中國的奢侈品主要都是進口商品,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容易被國外敵對勢力利用,套取中國錢款。奢侈品消費會引來社會底層人民的敵視,激發社會不平等問題的矛盾和沖突。
3.奢侈品消費影響人類可持續發展。
由于奢侈品的生產成本較高,主要依賴能源和資源的大量消耗,奢侈行為會導致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的巨大隱患。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大規模的奢侈品消費必須遏制。通過加大稅收、提高我國產品質量和品味、健康宣傳引導消費等抑制奢侈品消費膨脹,比如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追求勤儉低調,樸素自然。
參考文獻:
[1]崔曉文.消費中的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2]李春雪,張舒澤.打造中國本土奢侈品牌的設想和建議[J].中國市場,2011
[3]武慶新.我的第一本經濟學入門說[M].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程博(1986- ),男,山東人,中共大石橋市委黨校助理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