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北京服裝學院2014年度科學研究提升計劃培育項目“北京市舊衣物回收再利用體系建設及建議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4AL-05); 北京服裝學院青年創新基金項目《碳排放約束下服裝產業升級機理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4Al-27);2013年度北京市朝陽區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項目“北京市廢舊衣物回收活動及資源化利用宣傳工作—朝陽區和平街街道轄區試點”
摘 要:文章從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相關背景、上海市循環經濟立法的發展歷程及上海的垃圾分類制度的建設三個層面對上海市舊衣回收的制度保障進行了系統梳理,指出了全方位的制度保障是上海市舊衣回收工作在全國具有引領作用的根本原因。
關鍵詞:上海; 舊衣回收;制度保障
上海是個時尚之都,服裝的更新換代較之其他城市快得多。據相關研究者調查統計,上海大約有46.5%的家庭存放著30件以上的大件廢舊服裝,在上海2010年產生的大約732萬噸的生活垃圾當中,廢舊織物約占13萬噸,所占比例為17.76%。研究上海市的舊衣回收工作具有現實意義。而相對于國內其他城市而言,目前上海有全國唯一一家有正規資質的回收企業,有較完備的政府的政策扶持體系,其廢舊衣物回收體系的建設和政策保障值得國內其他城市借鑒。
一、國家及上海市政府的重視是舊衣回收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
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的總體要求,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十二五”資源綜合利用指導意見》的文件部署,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環資司的積極倡導和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商務部、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纖維檢驗局、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解放軍總后勤部軍需研究所的共同推進,“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于2012年11月21日在北京成立。聯盟的核心任務就是提高廢舊紡織品的綜合利用率,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技術支撐體系,并著力開拓和培育廢舊紡織品的綜合利用及市場需求,鼓勵產業集聚,最終達到提高廢舊紡織品的綜合利用能力和利用水平。
在國家重視廢舊衣服回收利用的大背景下,上海市政府十分重視舊衣回收利用工作。早在上海世博會期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環資司、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解放軍總后勤部軍需研究所、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大、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政協、還有致公黨、臺盟等民主黨派就對廢舊紡織品(衣物)綜合利用情況進行了考察調研。上海市政府于2010年9月25日出臺了《關于十五個部門聯合推進生活垃圾分類促進源頭減量的實施意見》(滬府辦發62號)文件,當年12月15日就廢舊衣物回收利用開始在居民住宅小區進行試點;2011年5月15日起推進至全市的試點工作;2012年2月27日,上海市政府首次明確將“廢舊服裝回收利用建設項目”列入“上海市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專項建設項目”和“上海市實施2012-2014年第五輪三年環保行動計劃”中,與“生產垃圾源頭分類收集項目”同步進行。
二、上海循環經濟立法的逐步完善,為垃圾分類和舊衣回收奠定了制度保障
上海市非常重視循環經濟的發展,早在十年前就出臺了諸多關于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這些為之后的垃圾分類標準的制定及舊衣回收的發展奠定了制度保障。
早在200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上海市“十五”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專項規劃的通知中就提出:“中心城區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基本實現生活垃圾處置的無害化,初步形成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填埋、焚燒以及綜合處理等多種處置方式合理配置的固體廢棄物處置系統,力爭實現固體廢棄物產出數量與處置能力的動態平衡。”為后來上海市垃圾分類制度的制定奠定了基礎
2003年制定的“上海市2003年-2005年環境保護和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意見”中,專門對固體廢物處置與利用做了說明,其中第三部分指出:“進一步提高固體廢物收集、利用和處置水平”,提出了堅持“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強化能力建設和機制建設,全過程、全方位地提高固體廢物的收集、利用以及處置水平。全面推動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和分類處理,積極尋求適應上海市城市特點的廢舊物資回收利用模式,努力推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環境保護產業的快速發展。
在2004年底發布的關于創建循環經濟試點工業園區的通知中,上海市明確指出,要根據循環經濟理論和清潔生產要求以及工業生態學原理設計建立新興工業園區。它通過能量傳遞或物流等多種方式把不同企業或工廠連接起來,形成互換副產品和共享資源的產業共生組合,使一家工廠的副產品或廢棄物成為另一家工廠的能源或原料,模擬自然系統,在產業系統中建立“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循環途徑,尋求實現物質的閉環循環、能量的多級利用和廢物產生的最小化,從而實現環境影響和資源節約的最小化。這一通知引入了物質閉環循環的概念,提出了廢物再利用的具體措施。
在2005年發布的《關于創建循環經濟試點工業園區的通知》中上海市明確提出逐步構建循環經濟體系,建設節約型城市,以清潔生產、資源利用循環化、資源消耗減量化為重點,抓好多種形式循環經濟試點,并提出著手編制上海發展循環經濟白皮書。在2006年編制的上海循環經濟白皮書中,提出了上海到2010年和2020年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思路和主要目標,包含了工業節能、工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工業節水、工業節材、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方面的綜合引導性政策。
在2010年制定的上海市循環經濟發展和資源綜合利用專項扶持辦法(修訂)中,為了更好地促進上海市循環經濟發展和資源綜合利用,對循環經濟項目制定了扶持和獎勵辦法,其中特別規定“對工業、城建、農林和生活等廢棄物的資源綜合利用,如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污水處理廠污泥、畜禽糞便和農作物秸稈、機電產品再制造、電子廢棄物、廢鉛酸電池、危險廢物以及其他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回收網絡建設”等進行資金扶持。
總體上看,上海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循環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的建設,在歷年來的制度法規中,多次涉及到“提高固體廢棄物的收集、利用”、“以固體廢棄物為突破口發展循環經濟”、“對循環經濟項目實施獎勵”等方面的內容,這些都為舊衣回收和資源化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上海垃圾分類標準的出臺為舊衣回收提供了直接依據
上海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探索垃圾分類工作,經過多年實踐,分類標準逐步完善、工作內容不斷拓展。國家建設部于2004年12月1日起開始實施《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及其評價標準》 ,標準將“可回收物”分為6小類:紙類、塑料、金屬、橡膠、玻璃、織物。其中, 織物是指如舊衣服、被褥、床單等的廢棄紡織物,。依據這一標準,2012年1月上海市出臺了《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設施設備配置導則(試行)》,在2013年1月2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市容環境衛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廣州召開《生活垃圾分類及其評價標準》送審稿審查會,在新行業標準中,床上用品、廢舊服裝等被列入了“可回收物”類別中,規導“織物”納入循環利用的渠道。在此基礎上,上海于2013年9月再一次發布了《上海市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辦法(草案)》,2014年2月,上海正式出臺《上海市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辦法》,將生活垃圾分成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 “干垃圾”、“濕垃圾”4類,其中,可回收物又進一步細化分類為金屬、玻璃、紙張、塑料、廢舊衣物等(見表1)。而其中的廢舊衣物包括:廢舊的衣服、毛巾、地毯、床單等織物,廢舊的鞋、包等皮革制品。
上海生活垃圾分類情況表
由上表中上海居民生活垃圾回收桶的設置來看,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實行“大分流、小分類”的方式。可回收物為藍色垃圾桶,一種是可以進行資源化利用的, 如飲料紙包裝、廢舊衣物等,而另一種是回收機構要的,如紙包裝盒、報紙、塑料瓶罐、信封等。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在上海市確立的垃圾分類標準中,專門將廢舊織物進行了分類,這為上海市得以開展舊衣的回收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總之,上海市一直以來都比較重視循環經濟的建設,在國家相關政策指導下,制定各種有關循環經濟的立法,并依此建立上海市的垃圾分類制度,為舊衣回收及資源化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制度保障,這也是目前上海市的舊衣回收利用工作在全國具有引領地位的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郭燕.北京和上海居民舊衣物回收再利用體系建設初探[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4.3:29~33.
[2]吳良志.上海建設循環經濟型城市的政治法律進程[J].城市發展研究,2006.5:107~112.
作者簡介:郝淑麗(1970- ),女,河北辛集人,副教授,主要從事貿易、經濟方面的教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