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常經濟往來中,經常遇到業務往來方要求先開具發票,然后給付貨款的方式,這一方式對站段是否具有潛在的風險?如果具有風險如何進行針對性防范?本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并給出防范措施及案例分析。
關鍵詞:法律風險;防范;對策
在日常的經濟業務往來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票)是最理想、最安全的交易方式,但是,在站段的日常業務中,除部分辦公用品等零星采購外,經常會遇到收(付)款和開具發票在時間上不一致所導致的先開具發票后收款或是先付款后收票。在收款業務中,對方財務部門往往要求先開票然后支付票款,而我方卻是要求見款開票,而付款業務中,卻是雙方角色互換,對方財務部門要求見款開票,我方則要求見票付款。不管是先開票后收款還是先付款后收票所具有的時間差,對站段財務部門來說都會存在潛在的法律風險。地方企業由此產生的法律糾紛也有很多,在訴諸法律時,結果也不盡相同,有的債權人得到了法律的支持,而有的卻是債務人方得到了法律的支持。對于先款后票(也就是預付款),站段一般控制較嚴格,各方面制度也比較成熟,因此,為規避風險計,本文特對先票后款(先給對方開發票后收款)的法律風險進行探討。
一、發票是付款憑證,是證明已付款的直接證據之一
直接證據是指能直接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直接證據對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明不需要經過任何中間環節,也無需借助其他證據進行邏輯推理就可以直觀地指明案件的主要事實,只要一經查證屬實,便可用作認定案件事實的主要依據。由于發票是付款憑證,能夠證明交易雙方存在購銷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務以及從事其他經營活動,同時記載了交易雙方的名稱,交易金額,交易種類,因此發票屬于直接證據。我國《發票管理辦法》規定,“發票,是指在購銷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務以及從事其他經營活動中,開具、收取的收付款憑證。”《增值稅專用發票使用規定》第七條規定:“專用發票一式四聯,第二聯為發票聯,購貨方作付款的記賬憑證。”由此可見,在沒有其他相反證據的情況下,發票應當作為購貨方已經支付貨款的直接證據。
二、民事法律的證據規則是誰主張,誰舉證
《民事訴訟法》第64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五條第二款也明確規定:“對合同是否履行發生爭議的,由負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因此,當事人在民事官司中對自己所主張的事實,有提供證據加以證明的責任,即“誰主張,誰舉證”,這是我國民事法律規定的一般舉證規則。該規定體現在債權債務的訴訟糾紛中,債務人方如稱已將該筆款項付清,需為此承擔已付清款項的舉證責任。問題是當債務人持債權人開出的貨款發票呈交法庭時,法庭會不會認為其貨款已經付清哪?基于信賴的“先開票后付款”交往中,往往缺乏相應的特別書面約定或者其他補充材料予以證明買方并未付款。當賣方為貨款起訴至法院時,雙方最基本的信賴已經喪失,誠信交易變成了訴訟對抗。此時,若買方以付款發票證明其已經支付貨款,賣方則處于不利的訴訟境況。
更為不利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八條規定,出賣人僅以增值稅專用發票及稅款抵扣資料證明其已履行交付標的物義務,買受人不認可的,出賣人應當提供其他證據證明交付標的物的事實。合同約定或者當事人之間習慣以普通發票作為付款憑證,買受人以普通發票證明已經履行付款義務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有相反證據的除外。從司法解釋可以看出,在貨物買賣過程中,作為賣方即使給買方開具了增值稅專用發票,也不能表明已向對方交付了貨物,出賣方仍然需要提供貨物交付的相關證據,因此,自該司法解釋生效后,增值稅發票就不能作為已經履行交付標的物義務的有力證據,再交付憑證需要慎重保留。此外,作為購買方,買受人以普通發票證明已經履行付款義務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先開票后付款,更要當心!
三、交易習慣不能作為抗辯理由,一般不予采納
在發生糾紛時,不少企業一般以交易習慣作為抗辯理由,但該抗辯理由存在很大問題。比如去超市購買辦公用品,一般都是先付款后開票。出差住宿也是在付款后才開具相關發票,這才是一般交易習慣。因此,以“先開票后付款”作為交易習慣的抗辯理由是不成立的。
四、風險防范及對策
1.保留書面證據,訂立細致完善的買賣合同。買賣雙方可在合同中約定:“賣方在貨物發出的同時開具足額發票,買方應在收貨后以支票、匯票等非現金方式支付貨款,不以現金結算”。這樣,買方如果僅憑發票就無法證明其已經付款,還必須提供其他付款憑證予以佐證。或者直接在合同中約定付款方式為先開發票后付款。在初始合同或送貨單中明確注明:按行業慣例,應付款方的要求先開具發票后收款,供應方開出的發票不得作為付款方已付款的憑證,應以供應方開具的收據為真正的付款憑證。
2.未付款相關證據的保存。雙反可以約定,在發票背面寫上“給付發票時,貨款尚未支付”,或是由對方簽注“貨款未付”字樣。可以參考以下范例:今收到××公司送來要求履行編號為××××號合同的貨款發票一張(發票編號),金額××萬元,我公司尚未支付甲公司,我公司承諾于××年××月××日為甲公司結清,此證,××年××月××日。也可以在給對方開具發票時,要求收票人出具收據,并在收據上注明:“今收到某公司××號發票,票面貨款未付”。如果能寫到這個程度可以說就直接、有效的規避了對方借此賴賬的法律風險。
3.需要注意的問題。上述書面證據,務必要加蓋對方企業公章、財務章或合同專用章。如果對方不同意簽下這樣的收條,債權人可以以錄音的方式,說明該筆款項未付,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錄音必須在開出發票之前,發票是一個很關鍵的付款憑證,只有在發票未開出之前的錄音,方為有效的證據,而發票一旦到達對方手中,即使再有錄音,也無法作為有效的證據,對方是否承認未付款這一事實,只有將運氣寄托于對方是否仍然有履行合同的誠意了。
五、案例分析
濟南成豐實業公司是歷下區的一家鋼材經銷商,2010年下半年,出售了總金額為152萬余元的鋼材給濟南明天實業公司。但雙方的合作到后來出現了不愉快。2011年8月,成豐公司以“尚有82萬余元鋼材款未付”為由,將明天公司推上了被告席。
在法庭上,成豐公司提供的證據包括雙方的供貨協議、鋼材送貨單及收條,以及對方70萬元的銀行轉賬憑據等。而明天公司提供的主要證據則是成豐公司開具的全額銷售發票。
原告成豐公司認為:在與明天公司的交易過程中,我們應對方的要求,先向明天公司出具了發票,然后再去催收貨款。目前尚有82萬余元貨款一直沒有支付。在買方市場中,顧客就是上帝,先出具發票是商界常見的手法,所以具體在本案中,發票不是付款的憑證,只能證明雙方發生貨物買賣的數量和金額,公司沒有收到明天公司的現金付款,而發票是在收款之前開具的,因此不能做對方已付款的證據。
被告濟南明天實業公司則辯稱:余下的82萬余元貨款是以現金方式支付的,證據就是這3份全額的銷售發票,成豐公司已為我們出具了全額的銷售發票就是證據。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第三條,有發票在手就是明天公司已付清貨款的憑證。
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法院于2012年8月作出一審判決,判令明天公司應當清償鋼材款及利息。明天公司當庭不服,上訴至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該公司認為,明天公司手里持有成豐公司開具的全額發票,發票上的全部金額即為明天公司的付款總額,公司沒有拖欠成豐公司的鋼材款。
2013年12月底,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原審法院認定明天公司未付清鋼材款證據不足,應予撤銷,駁回了成豐公司的訴訟請求。
二審法院支持明天方面的說法,成豐公司應對“沒收到82萬現金”的主張承擔舉證責任,這也是“誰主張誰舉證”的基本原則。認為成豐公司沒有提供有效證據來證明是“先票后款”。因此,“按日常經驗及發票本身所具有的屬性,購貨方付款后才能得到出賣方開具的發票”,確認明天公司已付清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