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省社會科學重點領域研究基地科研成果;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項目編號:ZD14160)“吉林省民辦高等學校辦學風險預測與風險規避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及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我國人力資源市場出現了嚴重的供求失衡。企業面臨嚴重的結構性人才緊缺問題,而高校培養的畢業生不能順利地就業以服務于社會及地方經濟,導致全社會人力資源使用的低效率。通過對目前我國高校與企業合作辦學現狀和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有效促進產教融合,充分發揮大學的人才培養及服務于企業和地方經濟的路徑。
關鍵詞: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大學生就業
長期以來,我國人力資源市場存在嚴重的供求關系結構性失衡問題。一方面企業難以招到合適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又無法順利地找到工作。通過校企合作實現產教融合,改變傳統的以高校為主導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用人單位及崗位技能的需求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可大大提高企業的人力資源隊伍的整體素質,同時也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有效途徑。
一、產教融合的涵義
2014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產教融合、特色辦學”的發展思路;同步規劃職業教育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實現人才培養與使用的有效對接。所謂“產教融合”是指校企雙方基于為企業提供合格人才和有效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兩個角度進行的深入整合雙方資源的活動;體現為在大學生培養的過程中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全面進行教學過程的改革,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術和技能的培養。
二、我國高校與企業實行產教學融合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校企合作能夠實現企業和高校雙方的資源整合與互利。但是目前二者的融合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1.校企業合作,企業缺乏合作動機。在校企合作的平臺上,并不完全是一個互惠的過程。很多情況下,是企業基于社會責任感,或通過高校中的個人關系為學生開發校企合作基地。這使得學校開發校企合作基地的步伐舉步維艱。沒有廣泛充足的合作單位,學生因為缺乏選擇而興趣索然,導致學校、企業和學生都不能真正受益于校企合作。
2.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層,未能深入到教學各環節。一些高校邀請企業家到學校與學生交流座談,或請學生們到企業進行參觀,或在學生大四階段招募一些企業來學校進行校園招聘,這些做法是好的,但是從長遠看,這些簡單的措施并沒有解決學生職業技能缺失的問題,畢業后學生仍不能迅速適應工作崗位需求的問題。
3.學校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通過對全國幾百所不同性質的高校進行調研發現,重點大學、普通高校、民辦高校的課程設計具有很大的雷同性,那些非研究型大學的畢業生在學校里并沒有真正掌握實際的操作技能,他們學會了很多“為什么”,但“怎么做”卻知之甚少。這樣的知識能力結構很難適應企業的用人需求。
4.學生畢業實習走過場。高校在大四下學期為學生安排了畢業實習的教學環節。但由于這個時候學生馬上臨近畢業,他們更加關注就業的問題。每天走馬燈一樣穿行于各大招聘會上,盲目地四處投放個人簡歷,加之高校為學生提供的固定實習單位數量少,難以控制學生的實習過程及效果。導致學生甚至家長們對實習環節不重視。
5.社會大環境的缺失。企業作為一個經濟單位,必然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業需要的是合格的人才,并為他們提供報酬,培養人才在他們看來似乎應該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這種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導致整個社會缺乏將“人才培養視為已任”的大環境,不利于企業主動與培養人才的高校進行合作。
三、通過校企合作實現產教融合的路徑
針對上述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通過校企合作促進產教融合的有效路徑:
1.高校主動與企業用人單位進行深入溝通,了解其真正需求。從營銷學角度,用人單位是高校的“顧客”,如何滿足顧客的需要,是營銷活動永恒的話題。它并不限于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還包括很多方面。如能否利用高校知識培養的優勢,為企業提供某些培養課程;能否考慮為合作企業界的人士提供學歷教育的服務;或者讓同時具有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的高校教師為企業做咨詢等等。
2.高校明確目標就業崗位的勝任模型。根據營銷理論中“STP”理論,任何組織都不能滿足所有的顧客的需求,組織需要將市場進行細分,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市場空間。過去,高校在人才培養的目標設定上常常犯“大而全”的錯誤,導致其人才培養的目標不明確。高校應通過明確本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行業、崗位,按目標就業崗位的勝任模型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為學生找到真正合適的“婆家”。
3.重新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加大實踐環節。在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計上加大實訓內容。首先,應對傳統的人才培養定位進行修訂;其次要調整課程結構,加大實習實踐的課程比例;第三,改變傳統的學生評價體系,建立多元化的,以實踐技能為主要評價維度的學生評價結構等等。
4.校企實現人力資源的共享。校企雙方根據工作需要,在一定時期內將高校教師安排到企業從事某項具體的工作或項目,將企業人士安排到高校從事學生專業技能課程的講授工作。這樣一方面為高校培養“雙師型”人才提供平臺,另一方面可填補企業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
5.全社會應當倡導這樣一種人力資源的觀念,即人才是屬于社會的,任何組織都擁有使用人才的權力,但同時也都承擔著培養人才的責任和義務。培養人才并不只是高校的責任,任何社會主體都要主動承擔這一社會責任。
四、結語
我國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應用技術型人才,校企聯合實現產教融合是有效促進的途徑。高校與企業在承擔各自的使命與社會責任的同時,通過更加深入的融合實現雙方優勢的互補和互利,能夠大大提高整個社會的人才培養與使用的效率,從而為社會創造出更大的財富。
參考文獻:
[1] Jagdish N. Sheth.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customer-centric marketing [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0,?28(1):55-66.
[2]劉博智.深化產教融合推動轉型發展[N].中國教育報,2014-4-28(3).
[3]賀偉,李艷文.市場經濟背景下高職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統整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4(8):75~80.
作者簡介:陶詠梅,管理學博士,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北京國際商務學院客座教授;胡興啟,工商管理碩士、研究員,北京國際商務學院呼叫中心與服務外包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