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用作浙江省教育廳課題結題,課題名稱: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課題編號:Y201329173
摘 要:在新的文明視角下,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正面臨著加速工業化和環境保護的兩難抉擇。而生態文明則是建立在傳統的產業結構理論上對產業結構調整提出新要求的一種新型文明形態。因此需要我們根據我國國情,理清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明確調整重點,選擇正確的調整路徑,建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產業結構流程圖,真正構建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型產業結構體系構架。
關鍵詞:生態文明;產業結構;體系構架
自黨在“十七大”報告中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更高目標要求后,生態文明便成功延伸到了經濟社會領域,成為了建設的核心問題。在現今人口持續增長,資源日益短缺,環境嚴重污染的嚴峻環境形勢面前,只有優化產業結構,建設生態文明,才是符合我國現代化發展模式根本轉型的需要。
所謂生態文明的涵義,就歷史上的界定來說,有以下三種關系:一是物質與精神的共存,是指人們在改善自然的同時又主動保護生態環境;二是把自然生態同社會經濟發展聯系起來,建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新文明;三是在地球生物圈系統中實現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相互和諧的良性循環目標。
所謂產業結構即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它的演化狀況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和生態環境的好壞,合理的產業結構布局能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給社會提供需要的產品和服務;促進企業內部各部門的協調發展;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對一個國家經濟能否健康穩步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只有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對產業結構進行目標優化,才能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產業結構的演進是生態文明發展的歷史必然
從人類文明史來看,人類的每一次進步,往往因其核心產業的不同而區分不同的類型和階段,從而形成新的文明。農業文明以第一產業為核心,而以蒸汽機的誕生和應用為標志的工業革命爆發,則形成了以第二產業為核心的工業文明。可以說,每次生態文明的建設和形成都都會對產業結構的轉型方向有著新的特殊要求。
所謂工業文明就是運用科學技術對無生命東西進行開發利用的工業化生產方式。而生態文明,是對工業文明破環生態的弊端進行深刻反思后形成的以自然環境承載力為基礎的、按照自然規律實行可持續發展的新的文明建設結構,是以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者共贏的友好型社會為目標的,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理論形態的文明體系。
1.資源環境的約束性要求人類必須選擇產業結構的優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簡單的資源開發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因此人們需要通過不斷的開發和利用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在盲目的開發下使環境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幡然醒悟,明白傳統開發模式存在的問題時,人類就必須思考自身的生產生活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就必須以生態文明為指導調整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科學化和合理化,提高使用效率,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2.產業結構的生態化轉型。一直以來,人類的產業活動一直按照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在發展,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目前,人類文明正處于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階段,在環境資源的約束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下,產業結構優化已然成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首先,要挖掘自身特色,發展特色經濟,形成在特色中求發展;其次,依靠科技手段,降低生產時所消耗的材料和能源,盡量使發展過程向“少投入、多生產、輕污染”模式靠近,從而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最后,通過遵循生態規律,運用系統工程來對廢棄物進行多層次利用,使產業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生態文明建設下的產業結構調整要求
產業結構的優化是由生態各個部分指導和影響下的網絡藕合結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更高要求。在如今,我國產業發展不平衡,工業內部結構偏重,服務業比重偏低,這就決定了我國的經濟結構發展是以經濟的資源日益短缺和環境的嚴重污染為代價的。重工業的快速發展除了自然資源價格的低廉外,市場機制的不完善也是限制因素,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產業想要發展,就必須抓住結構調整的戰略重點,各個完善,從而全面推進生態文明的發展以及產業結構的轉型。
1.加大對零次產業和高次產業的投資力度。由于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的影響,為了更加快速的發展經濟,我國長期推行低資源價格策略,因此出現了重工業發展迅速,而輕工業產業體系發展受阻的現象。但隨著當前環境資本的提高,零次產品和高次產品的重要作用在生態發展中不斷得到強化,我國的產業調整必須逐步加大對零次產品和高次產品的投資力度,引導其逐步取代重工業成為新的戰略性行業。
2.用高技術升級傳統產業。作為一個新興工業化國家,我國現階段的發展進程和資源稟賦決定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將繼續保持著傳統產業占據主要地位的產業結構。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我國經濟產業結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高新技術和節能環保技術的利用不僅可以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也能提升我國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使傳統產業內部結構向著生態化轉型。
3.加強服務業和制造業的協調發展。由于現階段的國情所制約,我國對于今后產業發展的方向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有的觀點認為現今重工業過多,因此要大力發展輕工業,限制重工業;另一種觀點認為,就我國現階段的發展情況來看,還是應該大力推進重工業的進程,以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人口的發展需要。其實,產業之間存在著極大的關聯性,無論是服務業還是制造業,其目標都是為了推進我國經濟的發展,服務業是制造業升級的重要動力,制造業的發展也會帶動服務業的結構優化,因此,在制造業發展的同時大力推動服務業的協調發展,將是我國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的主要轉型目標。
三、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產業結構調整路徑
社會經濟大環境決定了,生態文明將在今后的一段時間作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指南。因此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要擺脫傳統模式,實現轉型,必須實現以下五種模式。
1.發展路徑由盲目趕超型向發揮優勢型轉變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發達國家或地區成為了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的趕超目標,人們不顧自身所處的發展階段和本地要素結構,一味的求高、求新、求大。從而出現了區域發展不平衡,發展能力跟不上發展目標的情況。我國要想真正做到優化經濟產業結構,就必須認清自身實力,根據自身發展要素結構,拋棄盲目發展的超越性產業發展道路,真正挖掘和發揮出區域產業的資源優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2.資源路徑由物質型向知識型轉變
作為產業發展所需的兩種形態,物質資源和知識資源在產業結構上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傳統產業結構中,產業結構的支撐點是建立在物資資源基礎上的,可是隨著資源的不斷減少,人們越來越擔心可利用資源的枯竭。加上知識資源的無限性、共享性、綠色性逐漸被人們所挖掘,因此人們越來越渴望用知識資源取代物質資源,知識資源逐漸成為了轉型的主要推動力。在不斷努力下,目前我國的制造業也逐漸由資源型向知識型過渡和升級。
3.技術路徑由資源消耗環境損害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轉變
在資源和環境都呈現低廉價格的情況下,我國的傳統的產業模式幾乎都遵循著“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路徑,“拼能源”成為了經濟增長的唯一方式。近年來,隨著資源和環境約束的不斷增強,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的發展模式已經不再符合產業發展對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技術的需要,因此,產業發展應該以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為依托,進一步加快優勢資源產業的工程技術改造,推進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等技術在資源產業中的應用,推動產業結構向環境與發展兼顧的模式轉變,
4.環保路徑由末端治理型向全過程治理型轉變
“末端治理”是傳統治理產業污染的主要方法。實踐表明,這種只在末端注重治理達標排放的辦法,只能對局部產生細微的效果,根本不能從根源上解決污染問題。要想真正解決環境問題,必須推動環保路徑由末端治理型向全程治理型轉變,通過對生產的各個環節內部進行嚴格管理和控制,采用各種防御技術,力爭使污染物產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達到最小,從而提高資源利用率,推動產業向生態化轉型。
5.政策路徑由強制型向誘導型轉變
我國還處于初級階段,市場的機制還有待完善,而在市場機制缺位的情況下多采用強制性的手段,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并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強制性的一刀切很難照顧全局。每個產業與區域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一刀切的做法很容易打亂產業結構原先的調整步伐;二是執行力度不夠。為了達到政績,一些山高皇帝遠的地區在政策執行上打擦邊球,進行違規操作,而嚴格執行的地區反而處于弱勢,因此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地方嚴格職守的積極性。可以看出,在傳統產業結構仍然獲利較大的現階段,很難利用強制性手段進行控制,政府只有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通過經濟手段引導企業按照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進行升級,才能真正做到符合轉型需要。
四、結語與建議
在國情的制約下,我國要想真正做到用生態文明去指導產業結構的優化,就必須在生態文明的框架下,立足于我國區域發展階段的要素結構,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適應我國發展的新型產業結構。
當前,發展新興產業已經成為了經濟發展的共識,我國也應該在此層面上加強宏觀引導,真正做到各區域間依托自身優勢所在,構建出一條新的優勢經濟鏈。具體有以下幾點措施:首先,從思想意識上對人們進行引導,把人們向保護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發展方向引導,引導公眾對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其次,完善政策體系,強化約束監督。我國在2007年實行了限制發展高耗能、高污染的《節約能源法》,節能法的實施很大程度上有利的打擊了高污染產業的發展,鼓勵了節能環保型產業的發展,隨后,國家發改委、國家環保局也陸續出臺了許多關于環境資源保護的有效通知。這些為生態環境的方向轉變,提供了強大動力。因此,目前我們首要任務就是制定有利于發展生態農業、工業、服務業的價格,加強對環保條例的配合實施,鼓勵生態產業的發展,對于盲目擴張的產業,可以利用法律手段進行制止,在新形勢的發展下,結合新的生態產業要求,探索建立一個能促進生態發展的生態補償機制;再次,加強基礎研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和發展可持續發展體系,最主要目的就是通過最少的資源投入,得出最多的生態經濟效益;最后,發展以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主要生產方式的產業結構,形成環境與發展兼顧的產業模式。在如今,只有從產業和企業層面上,通過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全面調整傳統產業運作模式,大力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努力構建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才是生態文明建設下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黃勤,鄧玲.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產業結構調整研究[J].天府新論,2008(05):48~51.
[2]李春發,李紅薇,徐士琴.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產業結構體系架構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0(02):48~53.
[3]鄭文婷.試論生態文明的產業結構[J].學理論,2010(20):47~48.
[4]胡彪,楊三變.優化產業結構,建設生態文明[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296~298.
[5]黃順基.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思考——論生態化生產方式[J].教學與研究,2007(11):13~21.
作者簡介:黃金娟(1980.11-),女,浙江龍泉,本科,講師,浙江財經大學學生處,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建設、高校生態文明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