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在日益完善的市場體制以及逐漸成熟的資本市場的情況下,會計目標也在隨之發生變化。但不管如何變化,都要滿足中國經濟管理的需要,反映機構實施管理者對企業的管理、執行情況,使投資者、債權人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針對企業目標與會計目標,本文首先對兩者的內涵、內容、演變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發展要求四個方面進行闡述,其次論述兩者之間的基本關系,最后在對兩者之間關系協調的基礎上提出對策,以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關鍵字:企業目標;會計目標;基本關系
一、企業目標
1.基本內涵
企業的預期結果是實現目標,沒有目標的企業是沒有希望的企業。設定一個目標就相當于給企業的發展指明了最終方向,是鼓勵企業員工不斷前行的精神動力。
2.基本內容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通俗的講,企業的設立就是為了賺錢,得到高額的利潤,所以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企業利益最大化。然而,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又有著明顯的不同,在資本主義國家,并不是國家去控制企業,而是資本家將決定權控制在自己手中,工人工資由資本家來決定。所以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目標就是滿足資本家的利益需求。社會主義國家恰恰與之相反,國家的企業是大企業由國家掌管控制,主利益在國家手中,工人工資由國家來定。社會主義國家的企業目標是盡最大的可能去滿足人民物質需求,在滿足人民需求的前提下,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企業效益的最大化。
企業的總目標是為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具體內容包括要求資源配置合理、產品成本最低、管理決策科學、產品質量最優化、財務管理利潤最大化等五個子目標。如果按時間分為一年以內是近期目標、一年到三年是短期目標、三年到五年是中期目標、五年以上是長期目標;按整體與局部分為整體目標和部門目標;按職能分為營銷目標、銷售目標、財務目標、生產目標、人力資源目標和研發目標;按管理水平由高到低分為高層次戰略目標、中層次職能目標和基礎操作目標。
3.企業目標的演變過程及不同階段的要求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企業目標經歷了不同的階段變化,與此同時在不同階段又分別對應著不同的目標要求,下面從以下幾個階段對不同階段要求進行闡述。
(1)利潤最大化階段
企業是一個營利性機構,故企業是將實現最大利益作為自身目標,并通過生產經營活動使企業自身得到更多的利益,這就是決定企業目標是利潤最大化的原因。擁有最高的利潤,得到最大的好處,不管在什么時候都是人們所要追求的,所以這個目標在企業產生時就被大家所接受,并為之努力、奮斗著。
(2)股東財富最大化階段
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股份制企業,隨著出現了兩權分離的情況,與之相對應,企業目標也發生了變化。股東將自己的財產投入到企業是為了獲取更高的收益,所以企業在獲得高額利潤的同時,也要為股東創造更多的財富價值。因此就出現了企業的目標從利潤最大化階段向股東財富最大化階段轉變。所以在這種新目標的指導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就必須去考慮到股東的利益,要使股東的利益達到最大。
(3)企業價值最大化階段
企業價值最大化階段是企業內部各種利益關系逐漸復雜而隨之出現的。我們一直說的企業價值是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市場價值的總稱。企業的總價值是未來企業盈利能力的體現,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是由未來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活動完成的,而且企業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是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實現的,最終實現企業總價值最大。
二、會計目標
1.基本概念
從“會計”一詞出現開始,就一直讓各位學者對研究會計目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就開始針對會計目標進行研究,并逐步將其考慮是研究會計理論的起點,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在美國不同的時期就出現逐漸完善的會計概念來發現。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美國會計界在會計目標的研究上出現了受托責任和決策有用兩個學派觀點,在我國也是圍繞這兩個觀點之間進行爭論。一些公司會計專家認為會計主要是指為企業的相關者提供對其做出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由此來滿足企業高層管理者為了獲取更高的利益而做出準確的決策。
2.基本內容
(1)受托責任觀。受托責任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經濟關系,它出現在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出現偏差并且投資者與經營者之間有很明確的委托與受托關系的經濟背景下。受托責任觀認為會計目標是使用適當的方法來調節委托與受托關系,并為客戶提供可靠的資金運營情況的信息。由于企業的委托者不可以參與經營企業,可是又有權了解資金的使用情況,這種情況下受托者就有責任向委托者解釋其想要了解的內容。因此,會計目標是為了讓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了解資金的使用情況。
(2)決策有用觀。決策有用觀是在日漸發達的資本市場下產生的。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對企業投資就是為了賺錢,因此要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決定,就必須了解該企業的一些信息:①企業現金流量的信息;②關于企業經濟情況以及資金變動的信息。決策有用觀主要適用于兩權分離的經濟環境,并且資源要通過在資本市場上間接進行分配,而不是在兩者之間直接建立,這也是為什么投資者與經營者之間出現模糊關系的原因。
這兩種觀點適于不同的經濟環境,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都需要進行兩權分離。但受托責任觀是直接進行兩權分離,業主和運營商非常明確,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直接建立的,不存在模糊和缺位的現象;決策有用觀是不能直接進行兩權分離,而是通過資本市場進行兩權分離,從而兩者之間存在模糊和缺位的現象。
3.會計目標的演變過程及不同階段的要求
會計是為滿足我國經濟發展的需求而產生的,并且與當時的經濟發展情況有著密切關系。歷史上,我國一直有重農抑商的傳統,因此,現代市場經濟以及現代會計不能產生于我國也就不足為怪,下面從以下幾個階段對不同階段要求進行闡述。
(1)合伙經營階段
11世紀末到13世紀后期,隨著十字軍東征開啟了意大利城市與東方之間貿易。當時,外貿商人為了分擔海運風險,拉攏多位投資者分擔風險,所以就出現了合伙經營和以后的股份合作。這一時期,投資者投入的資金被外貿商人看作欠款并對其承擔無限責任,盈利表現為期初資產與期末凈額的差額,而外貿商人對欠款數額和償還能力的關注遠遠超過盈利。此時,向外貿商人提供有關財產和欠款方面的信息是企業的會計目的。當時,股份合作是以投資者自愿購買一次航程為時間的股票來募集資金,每一次海運結束之后,將資產和利潤在投資者之間進分配。會計的主要目標在于向投資者提供每次航程結束的盈利信息。
(2)持續經營
在15世紀末期,伴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和新貿易路線的開通,永久性投資替代了以航程為期限的股票,原始的由股份制的形式變化成多個投資者投資的持續經營形式。由于存在多位投資者,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成為必然的事實,多數股東漸漸脫離對公司的控制,他們只要定期得到利潤就可以,因而利潤的多少是衡量企業管理情況的重要指標。從而使會計出現了資產、成本、利潤和費用的概念,并將定期公布資產的使用狀況和可用來發放給股東的股利數額作為其目的。
三、企業目標與會計目標的基本關系
1.企業目標與會計目標的一致性
企業目標與會計目標有著相同的行為主體,所以兩者在某些地方必然具有一致性。在理想條件下,當企業目標與會計目標相同時,企業的利潤將達到最大。現實狀態下,企業受到的約束條件有很多,也就是受到其他利益相關者的約束。當企業的其它利益相關者為眾多分散的投資者時,他們要求對企業的信息有一定的熟知度,會要求企業對外提供相關的會計信息,這樣便于他們做出提高自身利益的經濟決策,最終使自身的利潤達到最高。此時企業的目標實質是企業管理高層的利益達到最大。所以,企業信息的內外部使用者需要會計對其提供有用的信息,從而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從中了解企業的近期動態,這樣才能支持企業實現企業目標,如此,企業與會計目標就實現了協調統一。
2.企業目標與會計目標的背離性
企業目標是在利益相關者約束條件下,企業管理高層的利潤達到最大。從利潤的角度來分析,如果企業為了使利潤達到最大化,就會通過會計來隱藏利潤或多報支出來偷稅、漏稅,或者將本年度的利潤推遲到下年度,從而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該種情況下,企業目標與會計目標相背離。同時,在這種情況下,會計反映的會計信息一定是虛假的,而這些虛假的信息會使決策者做出錯誤的決策,因此會計目標很難實現。
3.企業目標與會計目標基本關系的動態變化
當企業目標和會計目標相同時才能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但是當企業由于經營管理不善或企業所有權發生變化時,企業目標與會計目標之間的基本關系也將會發生變化。
四、協調企業目標與會計目標之間關系的對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在國有獨資和國有控股的大中型企業中作為最大的股東和委托者,非常關心企業資本結構是不是合理、國有資產能否為其獲得最大利潤、是不是可以贏得預想的獲利能力和償債能力來保障所有者權益最大化。所以調節好企業目標和會計目標之間的關系,企業利潤才會達到最高。怎樣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1.明確產權關系,貫徹資本保全原則。做好庫存盤點、產權登記、明確產權關系,以及建立嚴格的資本管理體系,將“資本保壘”的原則使用到理財的整個過程中。
2.優化資本結構,實現預期產權經營目標。資本結構決定了企業長期債務、經營行為。當資本結構不合理時,財務管理通過籌集資金對其進行調整,盡量用更少的錢支配更多的商業活動,并取得預期的性能目標管理。
3.加強財務約束,對經營體制進行約束管理。一方面要加強組織的約束能力,建立滿足市場經濟需求和以資金為核心的管理系統新體制;另一方面要建立財務報告公開制度,將企業置于社會公開監督下,同時將信息充分披露,對避免經營者的短期行為和玩弄“數字游戲”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有幫助。
4.開展經濟責任審計。衡量經營者經營績效的標準是看國有資產能否保值、增值,是對過程中的一種考察和監督,又是對下一個任期執行前的監督,這是對國有企業經營者有效的監督。
5.具備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是為了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要求企業管理高層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嚴格管理,以確保企業對外提供的會計信息真實、可靠,沒有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
五、我國的企業會計目標
會計目標是企業會計系統操作來實現期望的未來結果,所以在企業的環境中研究會計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所以我國的會計目標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會計目標不僅提出了新的要求,還增添了新的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需要。
1.會計提供的信息要滿足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和調控的需要
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以微觀個體的形式存在宏觀經濟中。如果沒有微觀個體的企業,就相當于整個國民經濟沒有宏觀整體。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與經濟效益會影響全國的經濟運轉情況。盡管市場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資源配置中作為基礎充分發揮著作用,但政府有必要的可以調控的范圍內對國民經濟的經營情況進行調節,同時資源的合理配置是很有必要的。國家將資源托付給企業,就有權了解企業對資源的使用情況,對企業提供的信息進行了解、分析,從而得到有關國有資產的運行情況。在中國,做出宏觀經濟決策所需求的大多數信息的來源都是會計信息,如果沒有會計信息,想要準確的判斷國民經濟是不可能得。
2.會計提供的信息要滿足企業內部經營管理者對信息的需要
企業的經濟效益取決于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好壞,經營管理的如何將會影響到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甚至決定企業的前途和命運。會計作為企業內部重要信息的提供者,就必須保證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這樣才能幫助管理高層做出合理的決定,加強企業內部的管理。
3.企業利益相關者是通過會計提供的信息去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處于混亂的經濟環境之中,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與投資人、債權者、政府和企業職工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系。企業的投資者為了確保自己的利益不受到危害,需要通過了解企業資產的保管、使用等情況,監督企業是否在有效地運用資產來提高自己的利益;企業的債權人為了自身債權的安全,需要了解企業的經營情況;政府要使經濟正常的發展,實現財政收入,就必須了解企業的運行情況。由于想知道這些問題但又不能直接參與到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所以只有通過會計提供的資料來進行分析、判斷,做出對自己有用的決策。
六、總結
理想情況下,當企業和會計的目標是一致的時候,均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可現實狀況下,因企業存在諸多外界制約因素,也就是受到其他利益相關者約束的影響。而我們的會計目標就是要在受到其他利益相關者的約束條件下使企業的利益達到最大。為了促進我國企業目標與會計目標之間的協調發展,我們在對企業目標與會計目標定義時,就必須去結合我國現階段的實際發展情況,這對我國企業發展極其重要。而目前會計界在對企業目標的爭論中并沒有充分的去思考這一問題,對這一問題能否被信息使用者使用并用于他們的相關決策,是使用者最關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杜江穎.企業目標、財務目標與會計目標的現實選擇[J].科技咨詢導報,2007(11).
[2]高袆.企業目標與會計目標的關系[J].科技信息,2008(24).
[3]李小燕.對企業目標與會計目標關系的思考[J].時代經貿,2008(14).
作者簡介:華爽(1992- ),女,蒙古族,遼寧省阜新市人,會計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