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日頭昏沉,飯后犯困,很多人以為這是正常的疲乏。對此,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腦病二科主任醫師郭蓉娟表示,這有可能是腦供血不足的先兆癥狀。
腦梗死前腦供血不足
慢性腦供血不足,是介于正常腦血流和發生腦梗死的嚴重低血流之間的過渡狀態。
郭蓉娟介紹,如果大腦供血是慢慢地減少,就會使人們的腦功能受損,工作效率及能力下降。如果不能早診斷、早診療,隨著病情發展,還可引起腦神經不可逆的損害,發生癡呆、腦梗死,甚至死亡。人腦平均重量約為體重的2%,卻要接受從心臟流出血液總量的1/3。腦組織只要缺血10秒鐘,就會引起大腦的功能發生變化,發生局部腦組織壞死。
癥狀多呈隱襲漸進
慢性腦供血不足的臨床表現有很多,但易被忽視,多呈隱襲漸進。依據臨床表現不同,癥狀分屬于中醫學的“健忘”、“虛勞”、“眩暈”、“不寐”等范疇,具體分四類:一是頭暈頭痛;二是失眠或嗜睡;三是記憶力減退;四是性格變化。中醫學認為其主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關系密切。
臨床上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應對慢性腦供血不足的關鍵。大量臨床證實,具有頭昏、頭重等癥狀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經過規范治療后,癥狀是可逆的,能取得良好效果。要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首先要去除危險因素,如治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
癥狀緩解后仍需鞏固治療
很多患者認為,頭昏沉等癥狀輕不需要治療。其實,若不治,長期腦供血不足會引起癡呆、腦梗死、腦萎縮等疾病。還有一些患者待臨床癥狀緩解后就自行停治,實則由于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癥狀,是在腦血流量整體下降到一定程度時才出現。一經緩解就停治,稍遇誘因就易復發,故需進行一段時間的鞏固治療。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利于預防慢性腦供血不足。如伏案工作時,多活動腰頸,可緩解因頸椎壓迫出現的腦供血不足;控制體重,平衡飲食,可降低一天的周期性心腦血管缺血程度;睡前喝水,早睡早起,可保證腦細胞的充分休息,防治血液黏稠;保持良好心態,避免憂思過甚,可減少失眠和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