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夯實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關注每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并促進其發展. 構建立體思維模式,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 思維的多樣性是跳出點、線、面的局限,使課堂教學彎道超越達到出奇制勝,妙不可言的效果.
【關鍵詞】 立體思維;主動探索;出奇制勝
當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這一功能已成為每位數學教師所做的重要工作. 而這一功能的體現主要來自于課堂教學. 我常發現現在的小學生很“懶”,尤其體現在思維上,不愿動手動腦或遇到一點“繞腦”的問題立即就罷手,更談不上怎么提出問題,怎么解決問題. 從上述現象中我認為構建課堂教學“立體思維”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品質,提高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興趣,解決學生遇到問題束手無策或繞道走的問題.
一、立體思維的建構,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
百度引擎:“立體思維也稱“多元思維”“全方位思維”“整體思維”或“多維性思維”,是指跳出點、線、面的限制,能從上下左右,四面八方來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我認為數學課應充分體現這一功能,即能使聰明的學生更聰明,不那么聰明的學生能變得聰明,讓每名學生有所收獲,有所發展. 如:某單位開展植樹節活動,共植樹26排,每排24棵樹,一共植了多少棵樹?請運用你們的智慧嘗試著解決這個問題,然后說說自己的方法與理由. 學生動用一切手段,用心揣摩著解決辦法,不時發出爭論的聲音. 不一會兒一只只小手出現在大家的視線中,寫在黑板上的方法有:
(1)24 × 26 = 24 × 25 + 24 = 624,理由是24個26想成25個24加上1個24,可以簡算.
(2)24 × 26 = 25 × 26 - 26 = 624,理由是24個26想成25個26減去1個26,可以口算.
(3)用豎式計算,理由是這種計算方法最常用.
……
隨著一個個解題方法展現在黑板上,就在學生洋洋得意時,我拋出一個問題:還有沒有好方法了?一個小聲音“老師我還有一個好方法”打斷了我的課堂教學.“你有什么好方法,請大膽地說.”一句鼓勵的話使原來膽小的她說出了自己的方法:24 × 26可以想成25 × 25 - 1,我是根據24 × 26 = 624想到的,25 × 25 = 625,625 - 1 = 624. 所有的學生都說他“瞎猜”……教室里一片混亂. “到底有沒有道理呢?咱們一起找一找.”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有了新的發現:共植樹26排,把最后一排去掉,26排就變成了25排,把去掉的這一排24棵樹每排補1棵,補到第24排用掉了最后一棵,只有第25排沒有補上,因此25 × 25 - 1.“對,我發現這里有這樣的規律……”黑板上又多了許多新的亮點. 這是一節簡單的計算課,在我的激勵和調動下,牽動學生的思維與想象,把后面一名學生“瞎猜”的思維放到立體思維空間里即大家共同思考,跳出平面思維方式,縱向垂直,水平橫向,交叉重疊的組合優勢,讓思維細胞在立體中撞擊和接通,擴大思維活動的跨步,拓寬可能性的空間,課堂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立體思維的建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立體思維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地跳出點、線、面,在“立體空間”里轉換,課堂效果有出奇制勝的效果,特別是當我們學生遇到難題又總是想不出好辦法去解決時,常常是因為我們思路單一化、扁平化. 所以我們就要將思維轉換到一個不同的“頻道”,開辟出全新的思考空間. 把小學數學抽象的概念和公式等放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或多媒體空間中,思路在不斷轉換中無限拓展,創造出無數個方案,學生創造性思維得到可持續性發展.
在低年級教學“統計學”時,我會讓學生親自調查和收集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數據,如學生的身高、全班的語數成績、父母每天買菜的價格等. 學生不僅樂意去做,而且能有所比較,答案精彩紛呈. 中高年級我設計的問題則增加了難度,命題不僅僅檢測他們的計算能力,還讓他們去解決或研究實際生活問題. 如陳東家每月生活費支出計劃如圖:(人教版六年級第11冊)
(1)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2)如果陳東家每月生活費支出1000元,你能提出并解決哪些問題?
三、立體思維的建構,集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的融合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立體思維的多樣性還體現在思考問題時有三個角度:一是有一定的空間. 世界上的萬物都有一定的空間存在. 立體思維就充分考慮事物存在的空間,就能跳出事物本身,用更高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問題. 二是一定的時間空間. 從時間角度思考,比較有超前意識. 三是萬物聯系的網絡. 在事物的聯系的網絡中去思考問題,拓寬創新之路. 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我們的生活與空間、時間、數、量、形等息息相關,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周圍的數、量、形、時間、空間產生興趣. 而數學教學生活化和多媒體輔助教學進入我們的課堂已常態化,教學手段的靈活、豐富使學生的視野更開闊,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得到發展. 如教學一年級上冊“最喜歡的水果”這一統計知識,我先設計了一個具有開放性的問題: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這類問題沒有明確的目標,讓學生自己去尋找方向,屬于探索級別. 又如教學“圓錐體的體積”一課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把一個圓柱體橡皮泥切成一個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看切成的圓錐體大約是圓柱體的幾分之幾,再把圓柱和圓錐通過動畫演示的方法讓學生很快得出面積計算公式.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沈曉東,顧曉東,主編.小學數學有效學業評價[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沈建祥,主編.觀課議課問題診斷與解決[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教材第11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