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追求的是人人能夠學到有價值的數學,且人人都能獲得發展,這是新課程所賦予的歷史責任. 數學教學要想真正意義上達成這樣的目標,數學課堂教學必須認真探究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之教學流程. 筆者從事初中數學教學,且多年肩負著初中畢業班數學教學重任,在讓學生形成創新能力上有思考也有實踐. 現將自己平時的思考和實踐訴諸筆端,期望收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需信任學生有其潛能
朱永新教授是新教育的積極倡導者,他對理想的智育有著諸多深刻而又獨到的思考,十分發人深省. “理想的智育,應該使教學活動走出分數的誤區,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使學生成為人類文明之火的傳薪者. ”作為數學教學,著實不要去完全考慮我們學生的分數,而應當去關注學生的創新創造,以往的數學教學我們恐怕忽視了學生的創新,總感到學生是沒有什么創造力的,也總感到初中學生學習數學是無需去考慮學習的創新創造的. 這就不符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也不便于我們去適應新教育發展的形勢,說得極為通俗和具體一點的是:學生也就適應不了簡單的升學考試. 鑒于此,平時的數學教學需要高度信任學生有創新的潛能,高度信任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創新和創造去解決屬于自己應該解決的數學問題. 譬如讓學生去認知一次函數的圖像為什么是一條直線的問題時,筆者就比較有意識地讓學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相關的實踐活動,如具體的 “描點方法”,起到了提高學生創新探究的良好效果. 因為我們發現學生能夠在已有的認知水平上很快地用描點法邊描邊思考,既在同一坐標系中畫出了y = 2x,y = 2x - 3的圖像,也很快在實踐中體驗和感悟到一次函數y = 2x - 3的圖像原來是由一次函數y = 2x的圖像向下平移了幾個單位的結果,學生感到十分的有趣,作為筆者的老師也完全意識到學生學習數學賴于實踐所能夠挖掘得到的自身潛力. 教育教學實踐比較有意義地告訴我們:初中學生不也同樣潛藏著創新創造的潛能嗎?我們平時如果能夠去關注學生這潛能的發揮,那將會是怎樣的結果呢?這大家都是懂的.
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需激發學生創新興趣
陶行知先生不是在20世紀20年代就這樣說過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先生的話讓我們深深意識到:學生學習數學創造能力的培養完全建筑在學生具有濃烈創新興趣基礎上,而學生的創新興趣也應當完全依賴于教師在學生學習數學活動中從心里發出來的聲音. 先生的話也直接啟迪我們去作出這樣的思考和實踐:數學是抽象的,對于學生而言,他們也感到是比較深奧的,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我們必須讓學生去進行廣泛而有意義的數學實踐. 數學教學的實踐也特顯出這樣的意義,學生自主進行數學實踐,那創新創造的效果也容易得以顯現,學生也容易去生發創新的興趣,那興趣將會使學生再去進行有意義的創造性探究,豈不是周而復始且又是那樣的良性循環?比如教學二次函數,讓學生比較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因為從一定意義上說,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識經驗和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數學問題的數學思想. 學生在進行實際探究時,是那樣的暢所欲言,他們在課堂上似乎旁若無師;學生的暢所欲言讓筆者比較欣喜地看到集思廣益的效果,一個個學生把自己的見解都充分地表達出來. 學生們經過比較發現二次函數不僅包含了一元二次方程知識內容,而且開闊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識面. 無須去進行比照,學生學習數學濃厚興趣的建立與否,對學生創新學習能力培養的其影響是我們有目共睹的.
三、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需優化學生探究流程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填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 ”陶行知的話對我們數學教學流程的優化永遠是具有其實在意義的. 作為數學課程教學能否形成充滿生機的流程,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應當說是頗具深刻意義的.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就其實在性的意義講,當是給學生以啟開門鎖的鑰匙,可以是一把,也可以是數把,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就是“萬能鑰匙”,實際上萬能鑰匙是不存在的,但數學學習上的智能鑰匙還是可以去啟開數學王國的金庫和數學宇宙中的寶藏的. 因此,在學生學習的系列活動中,為了學生的創新創造,我們必須思考的當是給學生以智能鑰匙,不是給少數學生,而應當是給多數學生,甚至完全必須給全體學生. 平時學生的數學學習,給我們以啟示的是,創新創造不僅是少數,創新創造潛能的發揮也不完全就是少數的尖子. 譬如讓學生去開展包裝盒中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時,筆者就發現了這樣的理想效應,收集包裝盒子的是全體學生,學生分組收集并分別算出了它們的體積和表面積,計算出包裝盒子體積和表面積的也是全體學生. 應當說這還只是學生學習的前奏,筆者所見到的效應還在后頭,學生們將一個個紙盒拆開,看其裁剪和粘結的方法. 在這樣的基礎上又讓學生用自己所準備的矩形紙板裁剪并折疊出一個無蓋的長方形的盒子,同時計算出盒子的體積. 學生一個個都喜滋滋、樂融融的,因為他們憑借自己的手完成了一個較為復雜的數學學習任務. 那么,同樣一張矩形紙板為什么作出的紙盒卻有大有小呢?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談著自己的想法,而真正最后找到竅門的卻是鄭彬,這讓大家似乎感到意外. 可事實上沒有什么可意外的,學習就應當是這么回事兒,有時真理不一定就在我們老師手里,極有可能就在學生手里;有時真理不一定就在優生手里,極有可能就在一些讓我們平時感到很不起眼的學生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