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心中要明確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地位,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認真備課,總結教學方法,注重情感交流,提高課堂調控能力,合理整合信息技術,因材施教,提高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 初中數學;教學實效;途徑
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 ”而初中數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對于學生發展思維能力,打好學習基礎,培養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習慣,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牢記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性,善于思考、勤于鉆研、不斷創新,提高教學實效性.
一、提高備課質量,保證教學實效
要提高教學實效,教師的備課質量尤其重要. 教師只有在備課時把學生放在首位,關注學生的發展,預見學生在課堂上會提出的問題,才能保證進入課堂教學情境后,能正確地做好教學決策并解決問題,不斷促進學生學習的正向遷移,從而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 那么如何備好一堂課呢?首先,要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制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制定既要體現科學性和發展性,又要切合學生實際,關注學生差異,具有可操作性,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起導向作用. 其次,要精心安排教學設計. 對于一節新課,教師可設計承上啟下的復習引入、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形式多樣的小組競賽、開拓思維的拓展探索、深入淺出的討論交流、分組合作、手工制作等教學形式. 通過這些多樣化的設計,可以充分挖掘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效果. 第三,要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地設計教學問題. 備課時教師應對教學中準備提出的問題進行反復推敲,精益求精,提出的問題要求既能體現出教學重難點,又能符合學生認知水平,舉一反三,切忌重復雷同. 另外,教師還要預先考慮問題提出后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做好充分準備,提升教學時的實際調控能力.
二、因材施教,注重教學方式的選擇
提高教學實效必須從教學內容出發,結合學生實際,正確選擇教學方式,因材施教. 但目前有些教師常常在實際教學時只注重形式,脫離實際,結果適得其反,缺乏實效. 例如,合作學習. 它主要表現為:異質分組,追求生生互動;角色分配,人人承擔責任;交往訓練,發展社交能力;教師參與,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但在聽課的時候,筆者卻??吹竭@樣的情形:在一節課上,教師將學生前后桌四人隨意組成一組,每次教師提出問題后,都組織學生討論,前后桌四人頭碰頭湊在一起輕聲嘀咕,三五分鐘后各組派一位代表發言,教師加以點評,取得一致意見后,討論完成,教師繼續授課. 一堂課上完后討論多達五到六次以上,表面上看上去很熱鬧,學生互助、師生互動、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充分體現課改的理念與素質教育的要求,但實際上當我們關注該堂課的實效性時,卻發現授課教師沒有真正關注合作學習的基本特質. 前后桌四人一組隨意性大,角色分配不均衡,討論倉促流于形式,教師調控不到位. 這樣的一堂課只能稱之為“花架子”,缺乏實效.
筆者認為:“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因材施教,重在實效. ”結合當前初中數學教學的實際,教學的主要模式還應是以接受式學習為主,體驗式學習為輔. 教師通過帶有啟發式的講授教學,再輔以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其他教學方式達能到教學要求. 不能本末倒置,搞“花架子”,否則數學教學必無實效可言. 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需要學習和掌握各種教學方式,不斷融會貫通,結合自身和學生實際,因材施教,做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從整體上優化教學過程,才能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三、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注重教學過程中的情感交流
當今社會傳媒發達,信息流量大,對于學生的誘惑很多,學習枯燥,外面的世界又很精彩,使得部分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厭學情緒普遍,學習成績難以提高,教師教學的實效性不理想. 如何提高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落實初中數學教學實效的關鍵.
要解決這個問題,應注重教學過程中的情感交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1. 在教學中注重問題情景的設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2010年,筆者在講授多邊形內角和時,就曾作如下設問:某同學利用多邊形給上海世博會設計會徽,這個多邊形的內角和有可能等于2010°嗎?學生的學習興趣馬上就被調動起來了.
2. 對于學生的討論、質疑和回答應充分運用激勵評價手段,不吝表揚、鼓勵,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 可采用發放卡通貼紙,期末匯總獎勵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3. 教師應掃除“數學刻板”的誤解,在授課時通過控制節奏的快慢緩急、語調的抑揚頓挫、語氣的高低起伏,再運用比喻、夸張、故錯、曲解、反語、雙關、歇后語等幽默于課堂,讓學生和自己在會心一笑中一起獲得某種理智上的啟迪、心理上的愉悅和精神上的放松,使雙方的情感得以交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 教師要在教學中用自己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去感染、引導學生,以人為本,發揮楷模作用,落實教學的實效.
四、學會調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數學是一門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科學,在教學中我們面對的是充滿求知欲望的學生,教學又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要想提高實效就必須關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給學生參與的空間和時間. 所以,教師就應該具備良好的課堂調控能力,在教學上隨機應變,循循善誘,及時調控教學環節,以適應學生的要求. 我們也常常遇見這樣的情況:有些教師教學設計非常完美,但局限于自身的課堂調控能力,無法調動學生的參與度,使得教學實效大打折扣,令人遺憾.
曾經聽過“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證明”一例,該教師通過撕紙演示引導學生添加輔助線,這時一名學生回答:
“如圖,過點C作CE∥AB”,應當說,該方法是正確的,但教師當時并未予以肯定,而是繼續引導學生答出“延長BC,作CE∥AB”,并按此證明得出結論. 教師這樣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使得證明過程與其引導的撕紙演示一致. 實際上,學生的做法是有創造性的,應得到及時的肯定與表揚. 當時,教師完全可以及時調控教學,按照該生思維予以肯定并引導寫出證明過程. 然后指出,輔助線具有“使隱含的關系顯現,使分散的條件集中”的作用,提出撕紙演示中的方法,引導學生結合演示思考其他輔助線的作法,在保護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同時,又使教學目標得到落實,效果應當會更理想一些.
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提高實效的必由之路應是當學生在積極投入地思考問題,認真踴躍地發表個人見解,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時,教師能夠及時地處理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靈活地調控課堂,傾聽、協作、分享、因勢利導,充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五、講求實效,合理整合信息技術
現代信息技術已在數學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 它具有繪畫、測算功能,既可以進行煩瑣的計算和復雜的幾何畫圖,又可以實現動態的演示和靜態的投影,開拓了教材的空間,化虛為實,化靜為動,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了教學的實效性. 但是,在提倡數學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強迫”使用信息技術的現象. 例如,有的教師在授課時不管什么內容全部使用多媒體教學,整堂課不斷播放錄像、室內投影、計算機動態演示,使得學生目不暇接,整節課“很熱鬧”,幾乎變成了多媒體技術展示課,其實毫無實效. 實際上,傳統的板書、板圖、模型演示在教學中還是有著特殊作用的. 比如,對于各種函數圖像和性質的教學,教師在給學生演示圖像列表、描點、連線的具體畫法時,規范的板書、板圖的應用對于學生作圖、聯想、分析等能力的培養就是計算機無法替代的. 再如,對于立體圖形的三視圖、展開圖的教學,就必須先從模型入手,讓學生感知空間概念,再通過動手實踐了解展開圖與實物的聯系,最后使用多媒體演示直觀圖,從而完成由實物到直觀圖的過渡,才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如果只用多媒體演示,其教學效果就并不理想了.
眾所周知,要有效地上好一堂課,并不是單純地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必須要求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設計進行適時調控,靈活應對一些“突發情況”. 假如一堂課完全利用課件教學,當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出現一些原先課件固有設計中未考慮到的突發情況時,由于課件的機動性不高,教師往往措手不及,難以調控,無所適從. 因此,教師如果過分地依賴課件,教學過程只強調多媒體形式,完全由計算機控制,實際教學既被動效果又不好. 筆者認為,信息技術的使用應建立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是為傳統教學服務,而不是替代傳統教學.
總而言之,要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實效需要我們廣大初中數學教師共同努力,更多地從教與學的實際出發,以人為本,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身素質,才能真正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吳美清.激活課堂提高數學教學實效性[J]. 文教資料,2005(35).
[2]盛文海.課改要關注課堂教學的實效性[J].中國民族教育,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