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課堂教學質量是評價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高低的重要依據. 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通過情境創設、問題引領、合作學習等途徑來強化“教”與“學”的質量,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值得認真思考和探索.
【關鍵詞】 課堂教學有效性;創造情境;合作學習
教學有效性就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 它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宗旨,以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條件,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它關注學生的情感、道德和人格的養成,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一種愉悅的情感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它關注教學的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和效益的觀念. 因此,在教學中,時刻關注教師教的有效性,時刻關注學生學的有效性,這是新課程理念的基本要求. 以下是我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方面的一些實踐與思考.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動機
(一)用數學故事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
故事本身有很強的趣味性和哲理性,通過故事創設情境可以讓學生看到數學是一門有趣的學科,拉近學科知識與學生的心理距離. 例如:在講“平面直角坐標”前,可向學生講數學家笛卡兒發明直角坐標系的故事:有一天,在夢境中笛卡兒用鑰匙打開了數學宮殿的大門,他看見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正忙著織網,順著吐出的絲在空中飄動. 他的靈感來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兩邊的距離來確定嗎?蜘蛛在爬行過程中結下的網不正是說明直線和曲線可以由點的運動而產生嗎?由此,笛卡兒發明了直角坐標系,解析幾何誕生了.
(二)用數字實驗創設情境,深化理性認識
如果能把抽象與具體相結合,實際上就是把抽象的理論直觀化了,這樣學生通過感性的認識,就能加深對理論的初步理解,學生在體驗、觀察、分析的過程中會有茅塞頓開之感,從而達到化難為易、化深為淺的目的. 在“講冪的運算”之前,我會講“芝麻與太陽的質量”的故事:一粒芝麻的質量不到一克,它與太陽的質量簡直是不能相比的. 但是,如果把一粒芝麻作為第一代播種下去,收獲的芝麻作為第二代,把第二代再播種下去……如果播種下的芝麻全部能發芽、成長,這樣一直到第十三代,芝麻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5倍!這時就可以順勢導入冪的運算.
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和條件因勢利導,只要備課充分,就能出設計符合學生思維實際,緊緊圍繞教學重、難點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情境;同時,使學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
二、設計典型性問題,訓練學生整體思維發展
學生的思維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是由觀察感知、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想象聯想、比較辨別、演繹推理等形式組合起來的. 以典型性的設問,如分析性的、概括性的、想象性的,能使學生以充分而自主的思維去理解、消化它,進而掌握概念、定理、公式,并能夠熟練運用. 如:在講到引入“中位數和眾數”的概念時,我是這樣設問的: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草地上現有5個人在玩游戲,他們的平均年齡是15歲,那么,他們可能是怎樣年齡的5個人在玩游戲呢?(學生思考片刻后,紛紛舉手回答):
學生甲:可能是5個都是15歲的初中生;
學生乙:可能是5個年齡分別為13,14,15,16,17歲的人在玩;
學生丙:可能是5個年齡分別為13,13,15,17,17歲的人在玩;
學生丁:可能是1個60歲的老奶奶帶著4個年齡分別是2、3、3、7歲的小朋友在玩;
學生戊:可能是2個30歲的大人帶著3個年齡分別是4、5、6歲的小朋友在玩……
這時,我小結道:平均數只能反映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不能全面反映一組數據的特征,所以我們今天要引進新的代表數據特征的量:中位數和眾數. 貼切自然地過渡到了“中位數及眾數”概念的學習,從而揭示了中位數和眾數的實際意義. 三、合作學習,促進各層提高
(一)在擺脫困惑、模糊處合作
當學生思維處于困惑徘徊、模糊混沌狀態時,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辯論,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講到“多項式除以單項式”一課時,我提出以下問題:(am+bm+cm)/m應該怎樣計算?能否根據乘除互為逆運算解決這個問題?觀察運算結果,你能否總結出多項式除以單項式的運算法則?并引導學生思索,在學生感到困惑之時,教師隨之展開分組討論,然后讓各組拿出討論結果,再在組間交流、辯論——學生在激烈的思想交流中“自省”和“學他”,經歷了由混沌到模糊,由模糊到清晰、分化整合、反復漸進的過程,最終形成準確、清晰的認識.
(二)在邁向拓展、深化處合作
拓展、深化處是再創造的生長平臺,是醞釀課堂提升之所在,往往具有開放性和綜合性的特點,此時進行合作,有助于學生拓展思維、開闊視野、激發靈感. 例如講到“平方差公式”一課時,當學生學習了平方差公式后,我會組織學生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編計算題,看哪組編得又好又快. 這樣使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通過活動體驗,加深了對知識的認識,提高了探索、發現和創新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是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方式,它把自主學習的成果轉化為全組成員共有的成果,以集體智慧來解決問題,這既是新課標的要求,更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要求.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 ”其實,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教師從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角度出發,在現代教學理論及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精心施教,必能喚起學生的興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自然無須多言.
【參考文獻】
[1]數學課堂標準解讀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王秋海.新課程標準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技能[M].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