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堂好的教學課,從開頭到結尾,師生雙方都應該處于積極的狀態(tài)中,結尾也是凸顯課堂教學實效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 教學實踐;課堂結尾方式;教學活力
一堂課良好的結尾設計,可再次激起學生的思維高潮,如美妙的音樂一般耐人尋味. 設計得好,能產生畫龍點睛,余味無窮,達到“課結束,趣猶存”的良好效果. 下面,我結合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就設計課堂教學結尾談一些自己的認識. 一、 資料展示法
例如“勾股定理”第一節(jié)課,當教師和學生一起用“實驗法”完成了對勾股定理的探究后,學生對“勾三股四弦五”這一特殊情況,已有了直觀印象,然后利用幾何原理——面積法,對定理給出嚴格證明. 為了加強滲透數學史教學,增加學生對勾股定理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其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我借助多媒體教學課件,把歐幾里得的邏輯推理證明法、趙爽的代數證明法(即整體觀)、劉徽的出入相補證明法(運動思想)均展現給學生,既滲透了數學史教學,又有數學思想方法教學,學生通過此課結尾的資料展示,不僅學到了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強化了數學方法和數學思維的訓練. 對學生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二、總結歸納法
總結歸納法,就是教師結合課堂教學案例,指導學生對教學內容、解題方法、數學思想方法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從雜亂到有序、由零散到模塊,形成知識的條理化、模塊化和系統(tǒng)化,從而減少學生記憶量,強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這是最常用的一種結尾方式. 運用此方法,可以在課堂結尾時,對知識進行回顧反思,引導學生復習歸納,幫助其把知識網絡化、突出重點、促進記憶,讓學生對整堂課有個完整清晰的印象.
三、對比鞏固法
對比式結尾,就是在一節(jié)課教學的結束階段從內容結構、形式與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側重地把本節(jié)課內容與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對照比較分析概括出它們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從而把握住特點,總結出規(guī)律,加深了解所學知識. 例如,整式運算中冪的運算,主要涉及指數的運算,具體計算中指數如何算,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通過課堂結尾練習,促進鑒別,區(qū)分異同之處,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
四、問題懸念法
數學課堂教學臨近結尾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提出一些與本節(jié)或下節(jié)內容相關的、引人入勝的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學生繼續(xù)深入思考,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藝術效果. 如復習“三角形全等的性質與判定”這節(jié)課時,先引導學生復習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SAS”“ASA”“AAS”“HL”后,由學生歸納出: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相等、對應角相等,然后教師順勢提問:“可以用這些方法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嗎?”“如果不能,請說明全等與相似的判定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內在聯系?”這樣,課的結尾就吸引住了學生,同時通過類比學習,學生掌握的三角形知識結構會更加完備,有利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也有利于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和學習興趣的激發(fā).
五、實物演示法
將抽象與具體結合,可以將抽象的理論直觀化,這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加深對理論的理解,且能使學生在觀察、分析的過程中茅塞頓開,積極性倍增,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畫三棱柱、四棱錐立體圖形的三視圖”一節(jié)課時,先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出種種形狀的立體實物教具,然后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具模型,置學生于各自觀察“場景”之中,讓他們親身經歷“三視圖”形成的全過程,把知識的接受過程設計為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發(fā)現的探究過程,學生議論紛紛,這時教師抓住學生的心理,要求學生根據對實物的(正投影)觀察,課后畫出它們的“三視圖”,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結束了新課的學習.
六、首尾呼應法
當前,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以問題引導探究,變式展開教學的策略已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方式,有些新課就是用提問或設置問題情境的方式將教學內容導入的,使整節(jié)課拾級而上、縱向發(fā)展,但若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學生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極大的挫傷. 因此,課堂結尾時,應指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消除導入新課時的懸念,使導入和結尾首尾呼應,這樣既鞏固了知識,又學以致用.
七、探求延伸法
教師在設計教學步驟,安排教學內容時,把學生感到模糊的或容易引起意見分歧的問題有意識地留到最后,組織學生進行探討、分析,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最終得出結論,統(tǒng)一認識. 所教內容學完后,不是馬上結束教學,而是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擴展,使之成為聯系第二課堂的紐帶,把課內和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學生運用已知去獲得本知,不斷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這樣結尾,能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吸收為主動探索,以達到促進學生思維的鍛煉、學會明辨是非能力的目的.
八、布置作業(yè)法
練習是數學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新課程改革后,初中數學原有知識結構相對松散,知識信息量大,節(jié)奏快,重難點多,需要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問題增多. 有些問題在課堂上要想完全有效地解決是不現實的. 因此,這些課的結尾,教師需要用1~2分鐘,給學生布置適當且形式多樣的作業(yè),以保證學生每天有適當的練習,使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使教學更富實效.
常言道: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描龍畫鳳,貴在點睛. 數學課堂教學結尾只有教師在思想上足夠重視,才會在備課時自覺地研究教材、學情和各種方法的利弊;自覺地以人為本,因課而宜,認真實施,課后不斷反思優(yōu)化,把課堂總結與教學內容融為一體,給學生留下一個能激發(fā)興趣的懸念,使課堂的開始引人入勝,結尾扣人心弦,整個教學過程協調完美.
【參考文獻】
[1]曹才翰,章建躍.數學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劉兼,孫小天.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鐘志敏.“GX32字訣”的再認識[J].數學教學通訊,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