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數感是人的基本數學素養,建立數感對學生學習數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但學生數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學習過程中逐步體驗和建立起來的. 教學中應當結合數學活動內容,加強對學生數感的培養.
【關鍵詞】 運算;實踐;體驗;數感
1. 在運算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中數的運算知識占了很大的比例,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知識,而數的運算對學生數感的建立又極其重要. 新教材將數的運算和具體的情境相結合,通過解決問題來學習數的運算. 而在數的運算解決問題中,方法的多樣性有助于學生數感的建立,教學中應當提倡算法多樣化,減少單純的技能性訓練,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選擇恰當的、最優化的算法,培養學生的數感.
如教學“乘法運算律”時,我設計了:朱老師昨天晚上到歐尚超市買水果,蘋果和梨子都是每千克5元,朱老師買了3千克蘋果和2千克梨子一共需要多少錢?有的學生這樣列式:5 × 3 + 5 × 2,也有的學生這樣列式:(3 + 2) × 5. 我適時引導學生理解這兩種算法的數量關系,同時又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了溝通,學生在探索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切實了解了計算的意義和如何運用乘法分配律,體會到運用乘法分配律的簡便之處.通過方法多樣性的運用,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2. 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讓學生親身參與操作實踐的知識,學生更易理解和掌握,而且不易遺忘. 學生動手操作時,眼、耳、口、手、腦多種感官參與,有助于他們深刻地感知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 通過直觀感知和實踐操作,有助于學生獲得數感. 通過實踐操作,使學生在做中學,學生能真正體會到“數”就在自己身邊,感受到“數”的價值,從而對數產生親切感.
如在教學“公頃的認識”時,我設計了以下操作活動:
(1)量一量:我把學生帶到學校操場,先讓學生測量出一個邊長10米的正方形,再讓學生量一量我們操場的長和寬 (長120米,寬80米).
(2)算一算:讓學生很快口算出邊長為1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00平方米.
(3)估一估:讓學生估一估我們的操場大概有多少個100平方米.
(4) 教學公頃和平方米的關系.
通過以上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數學知識,體驗到“1公頃”的實際大小,獲得了親身感受,感受到數學原來與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并借助100平方米與1公頃之間有關系感受體會到1公頃究竟有多大,從而利用這一直接經驗認識到1公頃等于10000平方米,培養了學生的數感,有助于學生概念的直觀理解.
3. 在感悟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數學離開了生活,將會枯燥乏味,而“數感”的形成不是靠教師單方的傳授就能得到培養的. 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同時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估算、猜測、驗證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對于貼近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符合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的知識內容,學生就容易形成知識結構,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內化知識,使學生能更深刻地把握數的概念,形成數感.
如在教學“認識整萬數”時,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身邊的現實材料,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體驗. 讓學生說一說你在生活中見到的比較大的數字,估計一個自己學校操場大約有多少平方米,我們鎮大約有多少人,我們市有多少人. 看一段我們市的變化的視頻,感受其中的一些數據. 我們學校一共有25個班,每個班有40個人,一共有多少學生,多少個我們這樣的學校是一萬人. 讓學生感受這樣一些我們身邊的、具體的數據,可以使學生對較大的數形成一個鮮明直觀的表象,在頭腦中建立一個具體、直觀的參照物?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都能感受到數其實就在我們身邊,真正讓學生在生活中形成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