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學生的發展,而學生的發展與進步是通過科學、合理、有效率的教學獲得的. 數學教育如同其他課程的教育一樣,其“教”與“學”的主要過程是通過課堂來完成的. 教師如何“教”,學生該怎么“學”,一直是實施素質教育以來探討的主要話題. 本文將以營造有效課堂教學為基礎,著重就如何培養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參與意識進行簡要的闡述,以期對數學教育教學的提升有所幫助.
【關鍵詞】 數學;教學;素質教育;課堂;參與意識
素質教育理論摒棄了以往教學中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弊端,更講求教育教學過程中與結論相關的所有思維過程的呈現,這一過程就要求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能力有所提升. 數學課堂的教學也是如此,教學效果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在課堂的教學互動中參與的夠不夠多、積極性是否被調動. 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轉變觀念,有意識地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互動,在互動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真正發揮教師“教”的主體意識,學生“學”的能動意識,使“教”與“學”有機結合,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那么,怎么樣才能做到這樣呢?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點嘗試開始.
首先,教師應從數學學科既來源于生活又為生活服務的特性,以獨特的情境方式引入課題. 例如:在“有理數的運算”教學時,教師可以先通過讓學生口算有理數的加法練習入手,然后自然地過渡到乘法的運算. 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找準新知識的切入點,為新知識的學習做準備. 然后,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中的需要,舉例說明加法算式實際存在的意義,教師在引導和總結的同時,再提出生活中一些可以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的實際問題.
其次,教師應精心設計與現實相符的模型,使數學概念和法則的“合理性”與“必要性”都能得到事實的說明. 現代課程標準更突出強調有效教學,其指向是學生數學學習的意義所在,學生對這種數學學習的意義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識積累和主觀意愿的基礎之上的,教師通過模型形象直觀的展示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點,同時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當然,只是做好這些還不夠,因為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師既要知道自己該如何去“教”,更應該掌握當今學生的心理特征,知道該讓學生如何去“學”. 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和家長對教育認知的提高,現如今的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的依賴心理依然很強,教師若在教授的過程中不積極加以引導,不讓學生參與到新知識的解讀與認知中來,學生往往是機械式的慣性學習,也就是說,學生本身的思維只是跟著教師的講解走,沒有思維的發散性和遞進性,完全沒有學習的主動性,而是一種被動的惰性接受方式.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在45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完全忽略了既處于“受體”地位,又處于“主體”地位的學生,讓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隱形地替代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教師覺得自己教得吃力,但實際效果不佳;學生覺得聽得乏味,對教師的教學產生了抵觸. 出現以上這些問題的根源就在于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的互動中來. 所以,對于我們教師來說,不能僅僅將自己簡單地定位為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者,也應該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有效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并能做到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況下扮演不同的角色.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所傳達與教授的內容也有所不同. 作為一個示范者的教師,不僅要向學生演示一道數學題規范的、簡單的、正確的解題過程,同時也要向學生演示錯誤的、不合邏輯的解題方法,讓學生在對與錯的比較中更好地掌握解題方法. 而作為一個裁判員的教師,則應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適時對學生的發言和解題思路給予評價和指引,盡量用簡練、精辟的語言對學生的積極性和優點予以肯定,同時對認識不到位的學生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應盡量避免使用“定性”的語言,以免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 教師應該具備發現不同學生優點的特質,能抓住不同的學生的奇思妙想并大加贊賞.
總之,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有效課堂教育的今天,教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做好主演的同時更應該做好導演的角色. 雖然學生的大部分時間在課堂以外,但學生獲取學習方法、掌握學習要領的時間主要還是在課堂內. 只有通過課堂有效的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把課堂變成師生共創的舞臺,讓每一名學生都成為實踐的主體、參與的主體,才能真正達到素質教育和有效課堂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高文.教學模式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林婷.研究性學習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數學教學研究,2003.
[3]莫雷,何先友,冷英.數學心理學教學參考資料選輯[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