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創造性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的要求,創新的數學教學更應當激勵學生的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產生主體地位的欲望,解放他們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教育是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并適用環境的影響,以培養、加強這種創造力,使他們成長得有力量,以貢獻民族與人類.
【關鍵詞】 創造性;數學教學
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就是要培養兒童的創造性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科的思維功能,訓練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數學不僅是概念、定義、定理、法則,它更是一個活動的過程. 數學是做出來的,而不是教出來的,創新的數學教學更應激勵學生的學習,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欲望,解放他們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 在教學中,有意識營造一種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采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措施對學生提出好問題,對不同的見解和獨立思考給予充分肯定,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中. 下面根據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質疑、社會實踐這三方面來闡述.
一、突出主體地位,發展創造性思維
對于許多學生來說,在他們需要解決一些感興趣又與他們實際能力相當的數學問題時,他們便發現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自覺捕捉與解決這個問題相關的數學知識的要點.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首先要了解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突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由學生通過自身的活動實現認知的同化過程,從而發現與創造數學,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時,首先了解學生在二年級時已經初步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在四年級時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是對邊平行且長度相等,也學會了畫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三年級的數學學習中,理解面積的概念,且會進行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所以在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求面積的辦法,計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為了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有的自覺地看書,對照書上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沿著它的一條高,剪成兩個圖形,拼成了一個長方形,通過測量,學生發現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長方形的長,高等于長方形的寬,每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有的學生想到1平方厘米是一個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積,他們就嘗試在平行四邊形紙上畫面積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發現對角上不完整的圖形拼起來正好是小正方形,再進行數據整理,得到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在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過程中,通過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說一說等活動逐步解決了問題,學生在整個探索過程中,興趣高漲,思維活躍. 像這樣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教學引導,能讓學生熟練地記憶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還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團結合作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創造興趣、創造意識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鼓勵質疑問難,培養創新思維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 ”教師不僅要積極引導思考,更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向教師、向學生、向課本質疑發問. 發現一個問題往往要比解答一個問題更為重要. 只要教師善于抓住時機,及時捕捉學生中不時迸發出來的創新火花,就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如:學生認識了“比”,讓學生談談現實生活中哪兒用到 “比的知識”以及學了“比”你還有什么問題?有的學生提問:比、分數、除法間的三者關系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當于”?為什么異分母分數加減時要先通分?既然比的后項不能為0,為什么我看足球比賽時有寫3∶0,2∶0的呢?對于第三個問題我并不急于回答,而把問題推給全班學生來思考. 我首先表揚這名學生善于觀察,能聯系實際大膽提出問題. 然后轉問大家:“球場上的‘比’和今天學的‘比’一樣嗎?”通過討論,進一步明確賽球指的是兩數的相差關系,而比指的是兩數的位數關系,除數不能是0,所以比的后項不能為0. 通過辨析,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擴大了受益面. 這樣的教學是師生信息相互傳遞的可控的雙邊活動,根據學生的質疑,教師有針對地給予疏導、釋疑、解惑. 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培養學生會問、善問的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注重社會實踐,開啟創造之門
《三代》一首詩中寫道:“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這是說要從行動中獲得知識,再用知識去指導行動. 因此,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聯系當前的社會,在社會實踐中讓學生學習“活的書”“真的書”“動的書”. 對于小學生來說,創造并非讓學生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數學定義、定理和公式,只要學生發現的是他沒有學到過的知識,那就是他的創造,教學不僅僅要使學生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激勵學生應用知識去創造美好的生活. 教師要創設社會情境來激發學生創造的欲望,為學生提供創造的舞臺,促使學生迸發出與眾不同的奇異思維. 例如,在學習完蘇教版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一單元后,可以把學生帶到學校的一塊準備種植花草的苗圃邊,告訴學生學校將要在這里種上波斯菊、月季花、菊花,并且準備挖一個小池塘來養小金魚,但是為了節約成本,學校將選擇一個美觀且成本低的種植方案. 學生在明確任務后興趣濃厚,實地考察了這塊地大概的面積.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內容接近學生的學習環境,同時又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這樣的社會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美化校園的激情,充分地發揮想象和創造,又要在設計方案的過程中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是學生在創造性思維中加入縝密的思維品質,享受“創造”的樂趣,體現數學的實用價值. 學生設計的方案證明,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數學知識,學生的創造欲望越來越強烈.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培養必須從小抓起. 教師的課堂教學,要把學生的學放在主要位置,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服務,為學生開啟創造之門夯實基礎,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享受學習的樂趣,激發他們創造的激情. 我們教師可以從身邊小事做起,從課堂教學做起,從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做起,真正把“創新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