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過去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模式已越來越不適應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需求,課程改革已是勢在必行,顯然各種不同的方法與模式有其特點與優勢,但筆者認為新版蘇科版卻更有其特色.
一、情境創設的引入
課程改革中一些新環節的出現對教學的影響很大,過去我們所熟悉的環節,如復習舊知→導入新課→新課講解→練習鞏固→小結總結,但過去的經典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我們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始終有教師為中心,學生總是圍繞教師在轉,這樣本末倒置,效果肯定不會理想.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進行大刀闊斧的變革,引入了情境創設等這樣的環節,這就出現了“情境、活動”等新的名詞,對照我們過去的導入新課、新課講解就有很大的不同,對于這樣的變動,很多教師容易感到無所適從、不知所措,筆者認為過去的做法更多是強調教師的講述,而現在的更多考慮讓學生更好地參與進去,做課堂的真正的主人,不要怕學生說不好,讓學生有更多的鍛煉機會,更多地表現自我,展示他們的才華.
我們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時,常常導入“雞兔同籠”的題目,并以此作為情境創設,這個題目對我們并不陌生,它來源于古老的數學巨著《孫子算經》,通過這個形象生動的題目,容易引導學生的參與與思維,很容易就可與二元一次方程組掛上鉤,為學生摸索探究新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開拓新的道路,起個良好的開頭作用.
我們應在教學中把“情境”利用起來,把“活動”開展起來,把情境、活動、例題教學、小結等過程有機地串聯起來,各個環節都是教學這個整體工程的一分子,不要把某一部分強行割離開來,不能孤立地對待某一部分. 很多優秀的公開展示課,都是力求把各個環節高度協調起來,甚而讓你完全分不清那個節點處在什么環節. 其實完美的課堂已經是高度融合的整體,已經讓你不能完全把情景、活動等步驟分別清楚,各個環節相互滲透、相互關聯,形成了有機的整體,根本不能分離. 當然,真的好課,我們也不要把各個環節分得那么清楚,只要通過創設的情景,把學生引入數學的理想殿堂就可,只要通過創設的情景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可,又何必分清哪部分是情境,哪部分是活動呢?
二、探索活動成為常項
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增長知識、把握方法、成為技能的過程,也是引導學生再提高的進程,不然的話,就在原有的基礎上的重復,就是機械的反復與模仿,毫無新意,毫無進步可言,其創造能力與水平永遠得不到提高. 所以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應通過各種探索活動,把學生調動起來,使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的主人,我們教師僅是配角,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是為學生的成長努力的、是為學生的進步付出的. 在課堂上我們力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借助各種不同的活動,引領學生的知識增長,引領學生的進步,并使探索活動成為潛移默化、理所當然.
例如在學習“多邊形的內角和”時,我們可以設計恰當的活動,力求使學生能從不同的視角出發,運用多樣化的方法,如找一點在多邊形內,或找一點在多邊形的一邊上,都能解題,都能得到多邊形的公式. 再如,在學習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時,可設計這樣的活動,有一個五邊形,剪去一個角,看其內角和與外角和有何變化,在活動中讓學生在動腦思考的基礎上進行討論,效果一定比老師直接講授好得多.
三、學生投入為目的
在課堂上學生的參與既是目的,更是歸宿. 過去我們教師習慣搞“一言堂”,從頭到尾都是教師在唱獨角戲,學生僅是聽眾,其實這是本末倒置,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學生,目的是使學生增長知識、提高能力、獲得進步. 學生的主體地位什么時候都不能動搖,我們的一切都應圍繞學生在轉,我們的一切是為了學生,是為了學生的成長,離開了學生,所有其他的一切都是空的. 把學生作為主體不能僅是一句口號,更應在平時的教學中體現出來,無論是創設的情境,還是活動的開展,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什么時候都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我們開展的一切,都應以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從學生的認知習慣出發,讓學生深入其中,親身感受,自我體驗,這樣才能讓學生有所收獲、有所感悟. 例如在活動中,盡量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挖掘、自我總結,很多數學題目可能有多種思路,如條件許可的話,這就可讓學生充分討論發現,這對鍛煉學生的能力就有很大的幫助,同樣在課堂總結時,也可讓學生自我歸納,自我小結,教師只要適當的點評與補充就行.
比如在學習“平行線的性質”時,完全可讓學生自我思考,就不難發現平行線的性質與判定其實是一個整體,無論是已經知道了平行,還是不知平行的情況,其實質是圍繞著平行線來展開的,不管是通過平行來求角的關系,還是通過角來求線的平行. 所以我們在學習平行線的性質的時候,應在熟練掌握其判定的基礎之上,否則就無從談起,只有全面吃透了性質的前提下,我們才可以輕車熟路地學習其性質. 總之,我們的學生只有形成自己的體驗與感受,才能學得輕松,知識掌握更快,進步更大.
當然“蘇系”初中數學有很多自己的特性,筆者僅從自我教學感受,說出自己的想法與見解,有可能不夠全面與成熟,僅是點滴直覺,寫下來與更多的體驗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