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相結合的要求. “班班通”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中,能夠創設適合課程的教學環境,調動學生積極學習的氣氛,運用圖形、文字、聲音、影像的特點,克服平時教學中的難點,動靜結合,使得枯燥無味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可以很好改進以往教學中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實現教學形式與手段的多樣化、可視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數學概念和數學思想的形成過程與發展. 直觀形象地展示數學思維的產生過程,使數學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也讓學生在課堂中走進數學,感悟數學的魅力.
一、“班班通”使用現狀的思考
1. 忽視過程性教學
在“班班通”輔助教學中,有些老師會忽視教學的過程性,放課件就跟放電影一樣,流水似的一張一張過,使得學生印象不深.
2. 課件華麗,喧賓奪主
有的老師為了使得課件看上去很華麗,放了很多花里胡哨的動畫、圖片、聲音等,學生很容易被這些非數學因素吸引,削弱了對主要知識的學習. 例如:在 “軸對稱圖形”教學中,有的老師在網絡上找了很多沒有體現軸對稱特征的圖片去修飾課件,使課堂增加美感,結果學生沒有抓住本節課的重點,漂亮的圖片倒是被記住了,主題卻被沖淡,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3. 課堂容量增加,但思想方法淡化
利用“班班通”可以節省時間、增大容量,但有的老師學習抽象數學問題時,只強調題量,弱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想方法. 例如:在七年級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組”中,有一次聽課,老師講解過例題以后,在課件上顯示一道又一道的練習題,而從頭到尾都沒有提過“化歸”等數學思想,這樣以后再遇見類似的問題時,學生還是沒辦法解決.
二、如何有效使用“班班通”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注意使學生在獲得間接經驗的同時也能夠有機會獲得直接經驗,即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班班通”多媒體輔助教學,豐富了教學模式,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創設了學生積極參與的環境,在發揮學生主體性和能動性方面起到獨特作用.
1. 直觀展示教學場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轉移. 課堂中教學問題以什么樣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我們可以在教學實踐中適當應用“班班通”多媒體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聲色并茂的教學情景,把抽象的數學直觀地展示給大家,使學生如親臨其境,感受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了解所蘊含的數學思想,幫助學生理解數學,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
案例1 在七年級第一章“有理數”中“有理數的加減計算”這一節的課堂教學中,我先舉一個動畫的例子,森林中有一個小甲蟲要出門去覓食(前提規定小甲蟲走直線),以小甲蟲的家為原點,如果第一次走了5米,第二次又走了3米后發現食物,那么經過兩次行走后,食物在小甲蟲家的什么位置?這個題目我首先讓學生思考,那么學生會產生疑問,這只小甲蟲從家出發是按什么方向走的,向左還是向右?所以在方向上就需要分情況討論,這樣讓學生提前了解一個重要的數學思想——分類討論,然后通過對這道題中小甲蟲行走方向的討論,引出對正方向的規定,從而研究有理數的加減運算.
案例2 在學習九年級“勾股定理”時,可以通過一組圖片,展現故事情境引入:畢達哥拉斯是古代希臘的數學家,有一次,他的一個朋友過生日,請他去做客,到來的客人都被主人家富麗堂皇的裝飾所吸引,唯獨畢達哥拉斯坐在一旁認真地觀察地面磚圖形,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回到家里后他又繼續思考這些圖形,最后終于發現了勾平方加股平方等于弦平方——即今天要學習的勾股定理,這樣的引入,不但點明要學習的重點內容,而且激起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 合理使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難點
考慮到初中學生學習的可接受能力和實際情況,初中數學中有許多定理的結論不加上嚴格的論證,都是通過學生觀察體驗和教師講解指導下獲得,因此我們可以為初中學生創設一個實驗教學環境,學生不再像傳統教學那樣僅僅通過“聽”教師“講”來學習數學,而是在學習活動中扮演主動角色,在教學中老師可以把大前提定好,然后讓學生利用電腦親手操作,通過輸入一些具體的數據,對公式、定理進行觀察、猜想、驗證、歸納,形成對數學結論的感知和體驗,學生像探究者一樣,在學習中親身經歷發現和探索數學結果,而不是被動、機械地記憶和簡單地模仿,從而對數學結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案例3 在九年級“二次函數”內容的學習時,畫函數y = 2x2的圖像,通常都是由教師在黑板上用粉筆先畫出平面直角坐標系,然后按照基本步驟進行描點畫圖,對函數圖形生成,或讓學生在練習本上自主畫圖,這些都只能通過有限的幾組數據來大致繪圖. “為什么要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而不能用直尺像一次函數那樣連線”是困擾學生的一大疑問,有的老師就生硬地說這是規定,經驗豐富的老師則會通過再描幾個點進行說明,這都不能打消學生的疑慮. 如果這時在“班班通”的計算機輔助教學下,通過計算機程序,讓學生輸入不同的數據,那么在屏幕上呈現出的函數圖像都是平滑曲線,甚至可以將圖像放大、縮小,讓學生深入觀察,一開始就能給學生一個明確和準確的認識,消除他們的疑問,從而加深對二次函數圖像和性質的正確理解和熟練掌握.
又如,學習“反比例函數y = ■”的圖像時,教學重點是在于反比例系數k大于零時,圖像的分支在第幾象限. 在沒有多媒體時,老師是通過y = ■和y = -■兩個函數的共同特征和它們之間的聯系來總結出規律,首先畫這兩個函數圖像就耗時較多,上課時間有限,其次只通過兩個函數圖像就總結出的規律過于片面,不妥當. 這時借助“班班通”取k = -2,-1,1,2,3等值,利用計算機畫出其函數圖像,引導學生觀察、歸納,總結出反比例函數圖像的性質、規律,這對于現階段學生的掌握和老師講解知識點都有促進作用.
3. 化“無形”為“有形”,激發學生探索新知
應用“班班通”的多媒體軟件教學,能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需要化“無形”為“有形”,動靜結合,直觀生動展示代數式與圖形變化,充分讓代數式與圖形“開口說話”,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案例4 在七年級“整式加減”的教學中,由于“整式加減”的教學內容對學生是第一次涉及數字和字母的組合,學生對于這一章知識感覺陌生,無從下手.
在第二節的合并同類項的學習中,就更是暈頭轉向,因為這時的學生剛從小學畢業,他們的腦袋中覺得數學應該就是數字的運算,你突然把字母引入他們的視野中,新的學習內容離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與儲備的數學知識較遠,所以學生對于這些知識的學習感到困惑,找不到學習方法和規律.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在進行教學時,必須注意到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種是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即將到達的發展水平. 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可以用計算機設計的圖片做比喻,把有相同字母組成的單項式,用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實例來代替,如文具、卡通人物、交通工具等.
比如:4x2 - 2x + 3x - 8x2的運算中,要先合并同類項,但是怎么找出同類項,什么是同類項,是教學中的難點,同時也是重點. 這時用輔助教學軟件,將x2變成圓形圖片,x變成正方形圖片,那么“4個圓形-2個正方形+3個正方形-8個圓形”問題,是小學生都會做的,在合并以后實物圖形是不會發生變化的,變的只是量,所以最后的結果是“1個正方形-4個圓形”,轉換回來即x - 4x2. 讓學生感覺這些都是貼近他們的生活的,是熟悉的,這樣,既形象,又揭示本質.
案例5 在“直線與角”的教學中,第一節的“幾何圖形”我通過PPT課件中大量的生活實物展示,把“體”這個概念進行了很好的詮釋,學生對課本上靜態圖片的理解,就沒有課件上用動態的生活實物展示的形象;而對于“面”的概念,我使用SCT軟件把學生知道的常用的(三角形、長方形、圓)幾何圖形直接畫在屏幕上,然后給出定義,這些都叫“平的面”,那么剛才包圍著“體”的也是“面”,只是區別是它為“曲面”,然后用動畫展示出面與面相交成“線”,線與線相交成“點”. 用“班班通”上的軟件資源作為一種教學工具可以充分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可以幫助學生從動態中去觀察和發現對象之間的數學關系與空間關系.
總之,“班班通”的發展,讓每一個班級、每一位教師、每一門學科的課堂,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常態化和有效地整合,真正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而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扮演著“促進者”和“幫助者”的角色,指導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實現新課標提倡的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班班通”的實施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學生的數學知識、能力和思維等智力因素也得到發展.
所以,根據教學內容和班級學生實際情況,應正確合理地應用“班班通”輔助教學,而不是取代傳統教學,這是現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轉變的觀念.
【參考文獻】
[1]王慧.試論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的現代教學啟示[J].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
[2]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張孝達,吳之季,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