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伴隨著小學數學課程改革,傳統的數學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雙基”的教學目標已經不能順應時代發展,而新的教學模式必須致力于為培養創新型的人才而打好堅實的基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增加小學生的數學基本技能. 立足學生的育人觀為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方向,本文將探討在基本活動經驗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 【關鍵詞】 小學數學;活動;經驗;教學方法
一、基本活動經驗對小學數學教學的促進作用
在我國,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往往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標,整個課堂教學中就是教師從教材出發,注重對學生知識傳授,教師在黑板上進行數學例題演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中,廣大教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與新課改的發展要求是背道而馳的,新課改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維目標的實現. 廣大的教師理應從學生角度出發,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落實素質教育. 因此,充分發揮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的推動作用將有利于實現新的教學目標.
首先,在課堂上善于運用學生原有的活動經驗進行教學是落實知識與技能的基石. 眾所周知,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由于基礎知識的欠缺和生活經驗的不足,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對知識的理解更加依賴直觀. 而學生原有的活動經驗就是一種直觀的表現,因此,善于抓住學生的經驗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其次,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學生生活經驗有助于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提高. 對于教師來說,充分挖掘小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能夠真正實現探究性教學. 學生在原有生活經驗的積累基礎上能夠更好地進行相應的操作、探究、應用和思考. 整堂課會表現出生動活潑的氛圍,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夠得到極大的開發,在活動中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
再次,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的運用,是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統一的必要前提. 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知識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并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了一些思想感情和情感意志,而數學基本活動經驗之中含有體驗性的成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思考與體驗.
二、小學數學運用基本活動經驗的來源
(一)教師的教學經驗
一線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會隨著教書年代的增加其教學經驗也會不斷地充實.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運用基本活動經驗就是要十分重視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對知識和教法的相關積累. 通過積累相關的數學活動經驗和活動的相關資料,不斷完善、調整教學設計. 教師上課的過程中要以教學設計為藍本,實施時善于捕捉互動生成點,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 學生在恰當的活動中通過經歷、體驗、探索,能夠充分挖掘出活動中所蘊含的數學知識. 因此,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活動經驗精心地設計數學活動,實現師生生命的涌動與成長.
(二)學生的直接經驗
學生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對很多數學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特別是互聯網時代,學生的思維范圍更廣,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現有資源,利用學生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進行教學. 在課堂中教師要留給學生分享的空間,讓學生對自己的所觀、所感進行有效的交流,在互動中進一步探討相關的數學問題,找準原有經驗與教學活動中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材等課程資源
小學數學新課改提出利用數學基本活動經驗進行相關教學. 因此,對《標準》的認真研究和《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等相關雜志的學習能夠獲取很多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經驗,同時,新的教材中也對相關的教學提出了優秀的參考教案、活動方案,這些典型的范例能夠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同時,也便于在教學實踐中對知識學習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三、小學數學基本活動經驗視角下的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新課改對教學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學中體現出基本活動經驗應從教學的不同環節進行控制. 即在教學準備、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這三個主要方面體現出對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重視.
(一)科學高效的活動設計是前提
在小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重視教學活動的準備工作,只有準備充分,才能保證教學效果,也才能很好地體現出基本活動經驗對數學學習的促進作用. 因此,廣大的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之前,應對教學目標和要求進一步明確,對教材內容和學情準確把握,基于師生的經驗設計科學、高效的教案,選取恰當的教學策略,精講精練,關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基本活動經驗獲得的過程,真正實現數學學習的價值: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二)創設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情境是保證
廣大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十分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設計科學合理教案的同時重點落實教學目標. 廣大的教師要注重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培養,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 通過激發學生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引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熱情,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 通過設計高質量的數學活動,并結合學生的年齡結構特征和思維特點創設出恰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 同時,要堅持從學生實際出發,為學生營造出真實的數學環境,讓學生樂于學習和接受. 在教學實施中體現出趣味性、探究性、情境性和創新性,從而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活動經驗. 而在學生方面則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現出活動設計的個性化和差異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不同的收獲.
(三)注重科學多元的評價方式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一定的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活動的有效性還需要不斷地創新教學評價. 通過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一方面能夠豐富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提高教師和學生的數學意識,對數學教學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能夠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也能夠讓教師進行相應的反思. 因此評價首先要重視對學生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評價,鼓勵學生積極思考. 而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實施情景化教學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