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 根據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逐步養成不拘泥、不守舊、敢于打破框框、勇于另辟蹊徑的創造性學習的習慣,并將這些學習行為經自覺反復操練或不自覺重復,逐步形成學習需要相聯系的自動化學習行為習慣.
一、培養學生質疑提問的習慣
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一個問. ”質疑提問是創新的開始,而好奇、質疑正好是兒童的天性. 例如教學“乘法估算”時,例題21 × 48是看作20 × 50進行估算的,學生質疑提問:“48看作50后,21 × 50也可以口算,為什么一定要兩個數都看作整十數?”問題的提出,“一石激起了千層浪”,有的贊成這意見,有的則說:“48看作50,看大2,積就增加了2個21,如把21看作20,就看小1,積減少1個48,估算結果就比較接近精確值,口算也更方便了. ”有的說:“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估算只要求得到一個估計數,不要很精確. ”在質疑提問中得出了估算根據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都行. 課堂中讓學生質疑提問,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又使學生在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養成了質疑、敢問的習慣,學生創新意識的萌芽得到了保護,并逐步培養了會問、善問的思維品質.
二、培養學生手腦結合、注重實踐的習慣
實踐是創新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手腦結合、注重實踐的習慣,不僅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還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仍以“統計”為例,為了使學生了解從收集數據到整理數據、解釋數據的過程,課前讓學生收集自己母親生日的數據,課上在模擬給媽媽慶賀生日的情境中,認識各月份母親生日人數的統計圖. 既使學生初步知道怎樣收集、整理、解釋數據,又進行了愛長輩的情感教育. 又如引導學生從已有長方形面積計算中探究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 課上讓學生在一個長方形中任意畫出一個最大的三角形,思考:這三角形的面積與相應長方形的面積之間的關系. 并邊思考邊動手驗證,學生想到各種剪拼的方法,發現了三角形面積是相應長方形面積的一半,還有的想到不用剪,利用長方形對邊相等的關系也能得出相同的結論.
三、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的習慣
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進行創新活動所必需的思維形式. 對數學而言,題目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題途徑卻不是唯一的. 課堂上有了一種解法后,還要求兩個、三個直至更多,甚至能從不同側面來探討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學生善于打破思維定式,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教材中一些看似一般的題目都是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的素材. 在教學時,應不片面追求題量,不找“各種各樣”的習題讓學生操練,不增加過重學業負擔. 擺脫“題海”,充分運用教材,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以40分鐘的教學質量來提高學習水平. 例如,解答“有兩筐蘋果共重71千克,如果從甲筐取出蘋果7千克放入乙筐,那么兩筐蘋果的重量相等. 原來兩筐蘋果各有多少千克?”時,要求學生不滿足于求答案,而是用多種思路解答. 學生借助線段圖理解題意,有的列算式求解:(71 - 7 × 2) ÷ 2(乙筐),(71 + 7 × 2) ÷ 2(甲筐),71 ÷ 2 - 7(乙筐),71 ÷ 2 + 7(甲筐). 有的列方程求解:設乙筐蘋果重x千克,2(x + 7) = 71;設甲筐蘋果重x千克,2(x - 7) = 71. 通過交流,學生們開拓了思維.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思維,勇于創新,學生的能力就能不斷提高. 這些課堂實例表明:培養學生養成多角度思考的習慣,能提高思維的靈活性,為思維的創新活動提供良好條件.
四、培養學生整理知識、構建知識結構的習慣
“創新”需要扎實、牢固、結構合理的知識體系作基礎. 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整理、內化知識,進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維特點的個性化知識結構的過程.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整理知識,構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續發展的知識結構,能使學生學會一些學習數學的思想方法,為創新提供一定基礎. 如復合應用題的教學,新授時,引導學生歸納小結一步計算應用題與復合應用題間的發展變化;復習時,通過自編題等學習活動,并結合觀察、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悟出題目內容變,而其結構不變,掌握了復合應用題的一般解法,并構建了復合應用題的一般結構. 這樣教學從近期效應看,學生解題思路清晰,且綜合運用知識能力較強,解決了以往通過四個例題的教學,有些學生雖會解答四類題目,但不能把各個知識點有機聯系起來,有些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甚至只會依樣畫葫蘆解題的偏向. 從長期效應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構建較為合理的知識結構,理解了知識,再對所學知識內容進行歸并、刪除、提取,把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這實際上已是一種創新勞動.
創造性學習的習慣這四項內容,它們都是以思維為核心,在教學過程中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并且呈螺旋形上升態勢. 學生在學習中憑借原有知識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激發了探究知識奧秘的欲望;在實踐中,手腦結合,大膽實驗或驗證;從多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找到各知識點的連接點,把它們有機地連接起來,形成較合理的知識序列,建立信息庫,便于日后提取、刪除、歸并,進入新的實踐、探究過程. 如此循環往復,學生的知識結構不斷完善,有利于學生在思維過程中快速、準確地找到知識的分叉點與連接點,從而提高學習能力,更有利于學生形成新穎獨特、突破常規和靈活變通的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