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課改實施的背景下,教學課堂更加重視學生的主體性. 由于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經常會產生意料之外的“驚喜”,如果教師在精心設計課堂的同時,善于捕捉課堂細節,便可以有效利用這些生成性資源,真正體現出學生的“中心”地位.
【關鍵詞】 小學數學;生成性資源;有效利用
如今,教學“資源”一詞不再陌生,課堂生成性資源逐漸成為一線教師制造課堂亮點的途徑之一. 小學數學教師要想使課堂變得開放而有彈性,就應該不斷關注課堂上動態生成的一些新的資源,捕捉課堂中瞬間形成的動態生成資源,并以此為契機,形成教學亮點,從而增強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
一、課前精心設計,催發課堂生成性資源
1. 動態催生課堂生成性資源
課堂生成性資源的催發需要以動態的發現為基礎. 教師要想及時抓住生成性資源,就必須在課前做足功課,做好學情了解與調查. 一方面,教師要增加自身的知識素養,總結教學經驗,隨時做好在課堂上捕捉學生想法的準備. 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從日常的觀察入手,通過課堂互動、課后談話等方式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與性格,做好平時的積累,充分預設學生對教學環節的可能反應,等待課堂上厚積薄發的時刻. 2. 重視教學設計的彈性
彈性設計有助于課堂的動態生成. 與傳統“填鴨式”教育不同的是,新時期的課堂更加強調課堂的“隨機性”,也就是擺脫了預設規定的束縛,教學不再是執行教案的過程,而是讓課堂回歸自由. 在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不斷發散思維. 而這種思維的發散,不僅可以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知識,還能夠誘使學生對知識“刨根問底”,有時甚至學生還會萌生出一些奇怪的想法,讓課堂變得更加有趣. 實踐證明,只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重視對學生思維的解放,在課堂上,學生就會以“思維的奔跑”來回報,只要教師能夠合理地控制住學生“思維奔跑”的節奏,學生就能夠在展示自己的同時,享受學習的快樂. 因而,教師應該在課前教學設計中融入“彈性”,嘗試著做一些粗線條的彈性設計,留一片藍天讓學生的思維翱翔. 要知道,學生在課堂上茅塞頓開的那一刻,也就是生成性資源發揮作用的瞬間.
二、善用課堂資源,將錯就錯
善用課堂資源是高效利用課堂的方法,教師應該重視課堂資源的珍貴性. 這里所講的資源除了以往的積極資源與硬件設施資源這種正面資源以外,還包括師生在課堂中所犯的錯誤. “學生的錯誤也是一種動態資源”,因各種錯誤和不解進而延伸出的探究、進步的良性循環促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要想有效利用這種資源,針對錯誤的癥結對癥下藥,教師就應該準確及時調整預先的設計,在重組和修改“錯誤資源”的基礎上展開新的教學歷程,并及時為學生進行指導和幫助. 比如,在學習一年級數學下冊中《求總數、求部分數應用題》這一章內容時,教師會在如何解析“加”“減”煞費苦心,即使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了求和運算,但是在沒有教師引導的時候又會混淆二者,如果學生在課堂上犯錯,教師不能直接批評責罵,而應該“將錯就錯”,在保護學生自尊心的同時,側面幫助學生辨別和區分二者. 比如,面對“一個農戶,家里養了許多家禽,其中鴨有8只,鵝有5只,雞有11只,求雞和鴨共有幾只?”這道應用題時,題目中出現了三個條件,但最后只用了兩個條件,有些學生因為無法辨析出多余的條件,從而陷入到選擇陷阱中. 經過總結,學生的解答差不多有五種方法:①11 + 5 = 16(只),8 + 5 = 13(只),8 + 11 = 19(只),11 - 5 = 6(只),8 + 5 + 11 = 24(只). 這道題目的答案只有一個,但是大部分學生卻掉進陷阱中,針對此情況,教師不能一句否定學生的思考,而是鼓勵學生用更多時間對各種條件進行細致分析,之后再針對性地進行評判四種錯誤答案,并說明理由. 在交流評判中,“9 + 8 = 17(只)”被大家一致投票為正確答案. 或許在以往的教學中,這一環節到這里便可以順利結束了,但教師還可以“將錯就錯”,展開其他的多余解答,用質疑口氣詢問另外的四個算式所求的是什么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發散,讓學生試著進行更多的思考,也可以很好地鞏固學生所學到的知識. 通過相同類型題型的發散式思考,對知識進行延伸,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三、重視課堂信息重組,合理生成
教師對資源重組的能力強弱直接影響課堂的效率. 在教學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的“對象”,更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 優秀的教師會將學生資源看作靈活的信息,通過把不同情況下的學生知識獲得情況進行積極、有效的重組,學生對信息的掌握程度、感興趣程度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掌握住這些信息,教師便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積極、有效的教學措施,將高質量凸顯出來. 通過對這種“資源”的靈活、科學的重組和生成,可以將教師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的評價者的角色,擴展至對信息的“重組者”. 相反,如果課堂教學中,教師將與課前預設不相符合的情況硬搬成預設情況,便會剝奪學生發散思維的權利,有時將學生的思維強扭過來會給學生造成落差. 所以教師應該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及時靈活調整自己的預設,把生成的資源重組,自然妥帖地引導學生提升固有的認識.
但是資源的重組不能超過一定的度,必須在預設的擴散范圍之內進行,太過散漫只會讓整堂課程失去控制,最后教師無法將思維拉回到課堂中心當中來. 更有甚者,有的教師為了追求課堂精彩,把一些“語出驚人”的問題預設在學生中間,這樣的效果其實只能適得其反.
除了以上幾點以外,教師還應該珍視課堂提問環節. 由于學生不僅受教師的影響,還會受其他同學的影響,因而教師可以暗示學生將課堂提問當成是靈感的來源,找一個恰當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從“奇談怪論”“奇思妙想”中捕捉有用信息.
總之,生成性資源重視對教學細節的捕捉,教師不僅要在課前設計和課堂觀察,還要努力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來促進思維的發散,并將教學中的負面資源轉化為正面的教學效果,在動態的教學中捕捉生成性資源.
【參考文獻】
[1]朱兆權. 小學數學課堂生成性資源的有效利用[J]. 數學大世界,2012(11).
[2]呂含貞. 小學數學課堂生成性資源的有效利用[J]. 華章,2013(5).
[3]王娟. 例談小學數學課堂生成性資源的利用[J]. 考試周刊,2013(22).